书城管理品鬼谷子,学管理
6469900000005

第5章 阴极反阳,把握转折

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远终阴,阴极反阳。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鬼谷子?捭阖阴阳》

在当今社会,懂得阴阳之道,知道阴阳可以转化的道理,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到阴阳平衡、进退有度、趋利避害。

阴阳观,最早源于《易经》中的阴阳说,阴阳的相辅相成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根源。鬼谷子精通阴阳,他认为捭阖就是阴阳,就是一开一合,它与天地之道相通,天地之道即阴阳之道,阴阳是可以转化的,如《鬼谷子》开篇就说:“捭阖者,天地之道也。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远终阴,阴极反阳。”

所谓“阴极反阳”就是说阴和阳本身不是属于同一性质的事物,互相转化就是指阴变阳,阳变阴,即指各自事物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鬼谷子认为这是一个量变的过程,是相互依存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阳还始终,阴极反阳”,就是说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从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时间的运转就是遵循着阴阳转化规律的。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地运转着,每一季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就自动地退出让给下一个季节。古代哲人将四季变化阐述为一种阴阳交替变化的过程。比如:春到夏,是初阳到盛阳的变化;秋到冬,是初阴到盛阴的变化,而万物就是在这种阴阳渐变的交替变化中,得以生长。由此可见,运用捭阖术时,除有意识的作交替变化外,还要在交替变化中,把控住整个交替演变的过程。

管理中的阴阳转化,简单来说就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机会每时每刻都存在着,它潜伏在我们的周围,就看我们能否抓住它了。当然阴阳转化除了要抓住机遇之外,更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项羽巨鹿一战破釜沉舟本身就是一场“阴极返阳”的典型战例。一般来说,“后来者居上”这种行为本身就蕴涵着阴阳可化的能力。后来者,经过自己的努力,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一步步超越自己,赶上他人,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就是简单的阴阳相化。相信阴阳总会逆转,也是组织机构激励制度的惯用手法。当然,阴阳相化的事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需要为之付出极大的努力,需要有极大的忍耐性和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和深隐待时的远见。刘秀就是通过自己的忍耐,等待时机,最后反败为胜的。

地皇四年,起义军各路将领为了扩大队伍,增加号召力,一致认为应当立一位刘氏宗室做皇帝。当时,他们看中了生性懦弱、又无兵权、便于控制的刘玄,让其即帝位,建立“更始”政权。王莽末年,刘秀的哥哥刘褾是最早起兵反抗王莽的,威名远扬,众心拥戴。因此汉更始皇帝刘玄对他产生了极大的猜忌,后来就找机会在宛城将刘褾无端地杀害了。

在昆阳之战和 5 天后的攻克宛城中,刘褾和刘秀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而扩大了自己的势力和影响,在绿林军中深入人心,地位更加显赫。刘褾没当上皇帝,心中十分不服,刘玄本人也怕帝位被夺,伺机杀掉刘褾,当刘褾被杀后,刘稷站出来反对,于是也被惨遭杀害。

那时刘秀正在外地巡视,当刘秀听到此消息时,内心十分悲愤,然而表面上仍十分镇定。因为此时的刘秀处在弱势地位,他深知自己稍有不慎,就会遭到杀身之祸。于是,他就表示出合作的态度,立即前去朝见更始帝,向他谢罪。然而对于自己在昆阳所立的战功,刘秀却从没向别人提起。他也不为刘褾服丧,仍像平常一样吃喝谈笑,对刘玄杀兄之事表现的毫不在意。刘秀的坦然神情,使得更始帝等人消除了对他的猜忌。

事实上,刘秀一直都将仇恨压在心头,他经常暗中哭泣,泪湿枕席,决心为兄长复仇,来取代刘玄。 后来,刘秀以破虏大将军行大司马事的身份到了河北,镇慰州郡,大力罗致人才,招兵买马,开始了自己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

这就是典型的“阴极反阳”事例。在斗争中,自己能力不够时,要深隐待时,甚至委屈求全;一旦时机到来,及时抓住,反手一击,迅速扭转自己的命运,达到反阳。

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同样也应该懂得自己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在什么时间应该前进,在什么时候应该功成身退。否则的话,他的成功就有可能贬值。中国古代士大夫很讲究功成身退,这是很理智的做法,用阴阳的原理来说就是,人取得了伟大的功劳后就是达到了阳的顶峰,阳极必反,所以这时候最好能全身退出朝廷,否则往往都是反受困扰,甚至是性命不保,西汉初,韩信被杀就是一个例子。

懂得了阴阳规律后,人就会活得更潇洒,因为明白了阴阳的转化,生老病死不过是生命的轮回,一切都会变化的,“美”会变为“丑”,“是”会变为“非”,“得”会变为“失”,“弱”变为“强”。老子也说过,“你要美,不美的就来了。你要善,不善的就来了。”管理中,你一味地追求利,弊就出来了,你只要求员工无条件地为你加班,却不知道关爱他们,乱就出来了。总之,有与无、得与失、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都同出一理。

纵观社会发展史,每个朝代经济文化发展到鼎盛后就会慢慢走下坡路,由强变弱。清朝的“康乾盛世”之后到了嘉庆和道光年间迅速衰败。从嘉庆帝个人来说,他极力想挽救日趋严重腐化的国家,但最终还是无力回天。

大到社会,小到组织机构的发展,这些无不遵循“阴极必反”的规律,一个懂得阴阳转化规律并且善用阴阳规律的管理者往往是成功者,因为他们懂得按照这个规律进行自我调节,就好比一个人预先获知天气变化,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按照天气情况该做什么事情,而且懂得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完美的事物,最多也只能是近乎完美。在管理中,要求任何事都达到尽善尽美是不现实的。因此即使我们看到一件不如意的事情,从另外一个角度,可能依然有可取之处。所以面对任何情形,我们都要具备容忍的态度以等待事物的变化。

所以聪明的管理者就利用阴阳转化的道理来促进组织的转化,或者是极力避免公司由阳变为阴,保持组织机构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