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
——《鬼谷子·捭阖第一》
鬼谷子的学说,应该是服务于那些了解形势,有洞察力、有远谋而且有大志向的大人物,或是那些虽然一时地位卑下,但胸怀天下、腹藏奇谋的人。而这些大人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人物,是 “圣人” ——他们影响所及也许不止于天下,而且还有千秋万代。
诸葛亮未出茅庐,便已识天下三分,在没有得到“三顾”之前,他一直积累知识、充分了解天下时势、社会发展的大体趋势等。这为他后来的出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要有大作为的人,必定要先权衡天下形势,审察各种势力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权,就是要权衡天下形势,揣,就是要揣摩那些真正有影响力的人物的思想。不权衡,无法判断强弱、轻重;不揣情,无法了解隐藏的思想。量权,就要在情况未明了时应该先罗列出、再尽量探明需要了解的情况。比如,国家与百姓的贫富情况、地形对谁有利、谋略的高低、君臣上下之间是否团结、君主是否明智有力、臣下道德如何、民心向背情况等等。
所以,要有所作为,就应该对大小环境进行分析权衡;要结交有决定性影响的人物,首先必须要对其心理活动进行揣测。无论贵贱、轻重、利害、成败,规律都是一样的。再智慧超群的人,如果不懂揣测之道,就无法了解隐情,而这恰恰是谋划一件事的先决条件。“揣情”最难的是把握时机,再小的扰动都有相应的原因,能够了解并适时地契入这些扰动,是“揣”到了一定的境界了。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不休,弱肉强食,人民流离失所。当时卫国在战乱中越来越弱,到了战国中期,卫国已经成了任人宰割的小国。在这种形势下,有远见的人已经对卫国失去了希望,连卫国一些王公贵族和政治家都纷纷流向其他诸侯国,对于有意在家发财致富后结交权贵以登上仕途的吕不韦来说,他更加想离开卫国。因此,当赵国使者提出购买百件圭璧之器时,吕不韦很快就决断接下这笔生意。当时圭璧是用于礼定王公国戚的爵位,在卫国属于严禁运进和出售的商品,违者全家斩首。在这种风险下,吕不韦仍然敢接下这笔生意。固然是因为圭璧的利润很高,更主要的是吕不韦已经决定离开卫国,到大国去发展。
吕不韦选择去韩国的首都阳翟。因为阳翟是当时最大的玉器交易中心,各国商人都在此地进购玉器,吕不韦在这里做生意,盈利丰厚。但是吕不韦很快发现,此地非久居之地。因为当时秦国日益强盛,正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韩国离秦国最近,他预见到韩国必将成为秦国首先吞并的目标,所以别想在这里能封侯拜相了。
看清楚了各国形势之后,吕不韦决定离开韩国,另觅生路。当时赵国是七国中仅次于秦国的强国,兵强马壮,实力雄厚,而且当时有蔺相如、平原君赵胜等贤臣辅佐,于是他决定迁移到赵国。
吕不韦赴赵国时,赵国正是国力最盛时期,他正好巧遇在赵国当人质的秦王孙异人,动了去秦国发展的念头。他决心把异人奉为秦王,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期间,他又通过平原君成为赵王的座上宾客。他发现赵王为人刚愎自用,目光短浅。他断定赵王成不了大事,期间秦赵又开战端,这更加坚定了他离开赵国到秦国的决心。
吕不韦为立异人为太子嫡嗣之事而远赴咸阳,他一到秦国就感受到这里的富饶和强大,而再反观赵国,那种繁华、奢靡只是黄昏前的辉煌而已。当时秦赵正在进行持久战,吕不韦趁着战乱,带着异人乘机逃到了秦国。从此,吕不韦开始了他在秦国的仕途之路,最后坐到相国之位,做了宰相的吕不韦,要权有权,要金银有金银,但他仍然不满足,因为认为自己的学问太浅,虽然身为宰相,仍然怕被以后的文人学者瞧不起,毁掉自己的一世英名,这可是他最不愿看到的事。对于墨水不深的吕不韦,想靠自己著书立说成为文化人很不容易,但这难不倒吕不韦。为了进入文化圈,成为文人学士,吕不韦高薪聘请了上千个满腹经纶的文人学者,成立了吕氏文学院,专门撰写以自己的姓氏命名的《吕氏春秋》,这本以后流芳百世、千金难改一字的经典之作,也使吕不韦的事业达到了顶峰。
纵观吕不韦的一生,可以说他把鬼谷子的“揣术”和“权谋”发展的淋漓尽致,正因为如此,他才一次次逃离险地,而选择了更有发展的秦地,开始了他的政治谋划。从而成就了自己千古之名。
作为一个生活在几千年前的人,他的很多观点,做事的方法,就是到了现代,仍然是比较超前的,甚至当代一些所谓成功人士,他们成功的路子上仍然留有吕不韦的影子。在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吕不韦的确是一千古奇人。古人的深谋远见和洞察力,很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有人可能说现代人拥有更多的科学手段和方法,古人还是无法比及的。但我们在组织管理领域仍不妨借鉴古人的方法,再加之利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就更易成事。
在组织管理中,管理者是否有卓识远见、超人胆略与气度,这是关乎机构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但远见是要有勇气的,勇气的背后是要有一个敏锐的头脑,作为扎根香港的华人首富,李嘉诚与内地保持良好的关系是他一以贯之的做法。早在1982年,中英前途谈判展开,香港爆发信心危机,李嘉诚抓紧这个时机发展大型住宅区。不仅表达了对香港的信心,还为长实带来了百亿计的庞大利润。
总之,作为管理者,眼光的独到是很重要的,不仅能预测形势,看清前面的方向。而且能够从千万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只是远见应当遵循现实的基础,不合实际的泛泛而谈是不足以成事的,而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需要把这远见落实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