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策略叫忍让
6467900000002

第2章 适时隐忍,适度让步

生活中,工作上,可能会遇到挑剔的上司,纠缠于鸡毛蒜皮之类小问题的同事,时常吵上两嘴的爱人,不满足的预期,等等心烦气恼的境况。如果一时气上心头,大吵大闹一番,气是撒出去了,当时心里舒服了,可回头还是难免要赔礼道歉,还会破坏在周围人眼中的好形象。而如果能够学会适度的隐忍和让步,明白不斤斤计较就是一种豁达,不过分执著,自然会达到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境界,得到一份破去烦恼平和的心态,化不利为有利,转换局面。

1.执著未必是好事不因执念而烦恼唐代高僧寒山禅师所作的《蒸砂拟作饭》的诗偈:

蒸砂拟作饭,临渴始掘井。

用力磨碌砖,那堪将作镜。

佛说元平等,总有真如性。

但自审思量,不用闲争竞。

后人常以“磨砖成镜”来比喻那些执著与无望事情的愚蠢行为。寒山禅师的诗中前四句连用“蒸砂做饭、临渴掘井”两个禅宗话头和“磨砖成镜”的譬喻,都指出参禅若寻不得途径,即便是有执著精神,也必然是南辕北辙、一事无成。

神赞和尚原来在福州大中寺学习,后来外出参访的时候遇见百丈禅师而开悟,随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寺院。他的老师问:“你出去这段时间,取得什么成就没有?”神赞说:“没有。”还是照着以前的样子服侍师父,作些杂役。

有一次老师洗澡,神赞给他搓背的时候说:“大好的一座佛殿,可惜其中的佛像不够神圣。”见到老师回头看他,神赞又说:“虽然佛像不神圣,可是却能够放光!”又有一天老师正在看佛经,有一只苍蝇一个劲儿地向纸窗上撞,试图从那里飞出去。神赞看到这一幕,禁不住做偈一首:“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他的老师放下手中佛经问到:“你外出参学期间到底遇到了什么高人,为什么你访学前后的见解差别如此之大?”神赞只好承认:“承蒙百丈和尚指点有所领悟,现在我回来是要报答老师您的恩情。”神赞见到老师为书籍文字所困,不好意思直接点明,只好借助苍蝇的困境来指出老师的不足。文字语言都是一时一地的工具,时过境迁再执著于文字,就如同那只迷惑的苍蝇一样总是碰壁啦。

倘若一个人能够放下心中的那份执著、破除心理的固执念头,人生将会少许多烦恼、多些成功。相反,如果我们过于执著于那些本不该执著的事情,我们将会迷失更多的人生。

我们的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明明走错了方向,却认识不到,固执地坚持,最终无所成就。

曾经有一对大学生恋人,彼此深恋着对方,后来却因为一件小事闹翻了,分手了。毕业后天各一方,各自走过了一条坎坷的人生旅途。难免怀念年轻时的那段恋情。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相聚了。他问她:“那天晚上我来敲你的门,你为什么没有开?”她说:“我在门后等你。”“等我?等我干什么?”“我在等你敲第十下才开门,可你只敲了九下就停下来了。”这个女人为这事后悔不已。她后悔自己过于执拗,她完全可以在敲第九下的时候将门打开,或者在他离去的时候把他叫回来,为什么非要坚持等那第十下呢?

这段遗憾仅源于女人过于执著那多出来的一次敲门而已。其实,人生有很多无谓的错过,有时是因为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人总喜欢给自己加上负荷,轻易不肯放下,自诩为“执著”。执著于名于利,执著于一份痛苦的爱,执著于幻想的美梦,执著于空想的追求。数年光阴逝去之后,我们才枉自嗟叹于人生的无为与空虚。

我们也常常自我勉励:想当科学家、一定成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经营成一个亿万富翁,等等。可是很多的时候,这些理想与追求反而成为一种负担,好像冥冥之中有人举着鞭子驱逐着我们,去追求这些我们可能永远也追逐不到的东西。

人生苦短,韶华易逝。选定目标就要锲而不舍,以求金石可镂。但如果目标不合适,或客观条件不允许,与其蹉跎岁月,徒劳无功,还不如干脆放下。或许放下那些宏大而美丽的理想,选择触手可及的目标时,局面反而会瞬间柳暗花明。

执著但不过分成就大事的人大多有执著的毅力,但是他们懂得随势而动,绝不固执,该放手时就放手。而缺乏这种境界的人则过于执著,最终抱憾终身。

有个年轻美丽的女孩,出身豪门,家产丰厚,又多才多艺,日子过得很好,媒婆也快把她家的门槛给踩烂了,但她一直不想结婚,因为她觉得还没见到她真正想要嫁的那个男孩。

有一天,她去一个庙会散心,於万千拥挤的人群中,看见了一个年轻的男人,不用多说什么,反正女孩觉得那个男人就是她苦苦等待的结果了。可惜,庙会太挤了,她无法走到那个男人的身边,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那个男人消失在人群中。后来的两年里,女孩四处去寻找那个男人,但这人就像蒸发了一样,无影无踪。女孩每天都向佛祖祈祷,希望能再见到那个男人。她的诚心打动了佛祖,佛祖显灵了。

佛祖说:“你想再看到那个男人吗?”女孩说:“是的!我只想再看他一眼!”佛祖:“你要放弃你现在的一切,包括爱你的家人和幸福的生活。”女孩:“我能放弃!”佛祖:“你还必须修炼五百年道行,才能见他一面。你不后悔?”女孩:“我不后悔!”女孩变成了一块大石头,躺在荒郊野外,四百多年的风吹日晒,苦不堪言,但女孩都觉得没什么,难受的是这四百多年都没看到一个人,看不见一点点希望,这让她都快崩溃了。最后一年,一个采石队来了,看中了她的巨大,把她凿成一块巨大的条石,运进了城里。他们正在建一座石桥,于是,女孩变成了石桥的护栏。就在石桥建成的第一天,女孩竞然看见了那个她等了五百年的男人!他行色匆匆,像有什么急事,很快地从石桥的正中走过了,当然,他不会发觉有一块石头正目不转睛地望着他。男人又一次消失了。

佛祖再次出现,问女孩:“你满意了吗?”女孩:“不!为什么?为什么我只是桥的护栏?如果我被铺在桥的正中,我就能碰到他了,我就能摸他一下!”佛祖:“你想摸他一下?那你还得修炼五百年!”女孩:“我愿意!”佛祖:“你吃了这么多苦,不后悔?”女孩:“不后悔!”女孩变成了一棵大树,立在一条人来人往的官道上,这里每天都有很多人经过,女孩每天都在近处观望,但这更难受,因为无数次满怀希望地看见一个人走来,又无数次希望破灭。要不是有前五百年的修炼,相信女孩早就崩溃了!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女孩的心逐渐平静了,她知道,不到最后一天,他是不会出现的。又是一个五百年啊!最后一天,女孩知道他会来了,但她的心中竟然不再激动。来了!他来了!

他还是穿着他最喜欢的白色长衫,脸还是那么俊美,女孩痴痴地望着他。

这一次,他没有急匆匆地走过,因为天太热了。他注意到路边有一棵大树,那浓密的树荫很诱人,休息一下吧,他这样想。他走到大树脚下,靠着树根,微微地闭上了双眼,他睡着了。

女孩摸到他了!他就靠在她的身边!

但是,她无法告诉他这千年的相思。

她只有尽力把树荫聚集起来,为他挡住毒辣的阳光。千年的柔情啊!男人只是小睡了一刻,因为他还有事要办,他站起身来,拍拍长衫上的灰尘,在动身的前一刻,他回头看了看那棵大树,又微微地抚摸了一下树干,大概是为了感谢大树为他带来清凉吧。然后.他头也不回地走了!

就在他消失在她的视线的那一刻,佛祖又出现了。

佛祖:“你是不是还想做他的妻子?那你还得修炼。”女孩平静地打断了佛祖的话:“我是很想,但是不必了。”女孩:“这样已经很好了,爱他,并不一定要做他的妻子。”佛祖:“哦!”女孩:“他现在的妻子也像我这样受过苦吗?”佛祖微微地点点头。

女孩微微一笑:“我也能做到的,但是不必了。”就在这一刻,女孩发现佛祖微微地叹了一口气,或者是说,佛祖轻轻地松了一口气。

女孩有几分诧异:“佛祖也有心事?”佛祖的脸上绽开了一个笑容:“因为这样很好,有个男孩可以少等一千年了,他为了能够看你一眼,已经修炼了两千年。”对事情过分执著的人,是因为对问题分析的不够透彻,他们只看到问题的一小部分,而不看问题的全部,往往只看到一点点的问题,就匆匆下结论。

执著未必是一件好事,也未必是一件坏事,但是,过分执著那肯定是一件坏事。

做人要知变通有的人羡慕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不愿意每分钟都固定不动。“七十二变”确实很厉害,但是怎么也敌不过稳如泰山的如来佛;有的人追求飞蛾扑火的壮烈,以为那是一种执著的美。扑火的一瞬间,飞蛾毅然决然,但终究还是化为灰烬。其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难题,只有既坚持执著又坚持变通,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这样说似乎是有些矛盾。执著是指面对一个方向坚持走下去,而变通则是灵活应变,随时改变方向。这两个词似乎是反义词,但是,矛盾总是统一的,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每当我们面临困难时,我们要选准一个方向,执著地去搜寻解决的方法。如果丝毫也不见效果,那么我们的方向可能错了,就要开动脑筋变通一下,重新确定个方向再坚持不懈,直到解决困难为止。在这里面的“一定条件”就是指“丝毫不见效果”。所以说,只有在需要变通时才能变通,否则我们永远也不能找到正确答案。

两个人进山洞寻宝,但是迷了路。后来干粮快吃完了,只剩下了一支手电筒。第一个人起了坏心眼,夺走了余下的干粮和那支手电筒,离开了第二个人。山洞中漆黑无比,第二个人每走一步,因为没有了手电筒,都有可能摔倒。但是也正因为没有手电筒,使第二个人的眼睛对光亮异常敏感,最后终于爬出了山洞。而第一个人吃光了干粮,拿着手电筒搜寻出口,怎么找不到洞口,最后终于饿死在山洞里。

这虽然只是一个小故事,但是从中我们却可以看出许多道理。一般人存黑暗之中都需要光亮,但是第二个人却因为没有手电筒而走出山洞,这是变通的表现。但是,如果第二个人缺少了执著搜寻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也是不能爬出山洞的。

现代社会是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钟会发生什么变化,所以我们就必须具有临危不惧的头脑和以静制动的思想,不能随波逐流,飘摇不定。不过,我们也必须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和灵活作战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淘汰。

人的一生少不了一种叫做执著的精神,或者说是一种信念,但是现实生活和世界的纷繁复杂和多变让我们意识到:其实,机智灵活的变通往往比执著更能获得“完美”。

适时的变通往往需要一种灵活而又迅速的转变,来一个对规则束缚的挣脱,否则我们若一味地钻入“执著”的套子,结果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则可被称为“钻特殊牛角尖的英雄人物”,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真正地开阔思维,寻找多种渠道来解决问题,或许你会从中得到不用劳神费力、盲目执著蛮干的意外收获。

譬如“愚公移山”的故事,人们往往会称赞愚公的坚持不懈、执著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固然是可贵的,是战胜困难所必备的,但如果我们突破思维规则的束缚,再来谈论一下愚公的举动,或许你就会发现,其实愚公的做法也是一种很“傻”的办法,出动全家大小、男女老幼进行移山,那经济来源何以取之呢?与其用微乎其微的力量来“搬”山,倒不如开辟一条旅游的通道来,在山上建一些“风景”,岂不更好?所以,当执著真正地植人人的思想、生活和社会,就需要我们用思维和理智另辟一条新路来。

如果我们缺少了变通,一味地执著,或许我们也可称这种行为是蛮干,这种“执著”往往使人身陷困境并湮没于困境,对国家和社会生活也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生命的长途中有平坦的大道,也有崎岖的小路;有春光明媚万紫千红,也有寒风凛凛万木枯萎。在生命的寒冬里我们需要执著,然而,当面前是万丈深渊之时还固执前行就意味着死亡。变通就是:一指间的距离却让你获得生命。

一个林场主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大片的林场,每天驾车穿梭于林场中,他都万分欣喜地看着这些能给他带来大笔财富的森林。然而,一场无情的大火把一棵棵百年树木变成了焦木,他失魂落魄地走在街上,发现许多人排队购买木炭取暖。他灵机一动,把焦木加工成木炭销售,结果获得了大笔财产。

聪明的农场主在苦心经营的林场成为焦木时,没有盲目、执著地种树,而是利用焦木获得大量财富。这一指间的变通让他重获财富。

变通能带来成功,转机能给人以新生。“变则通,通则久。”“历史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这是马克思的辩证法给我们的科学真理。

商鞅二次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唐太宗唐玄宗的变法改革开创了开元盛世,有了贞观之治;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发展。而清朝的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则使清朝严重落后于世界历史的潮流,造成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了大量财产被帝国主义侵占,造成了中国人民的屈辱史和血泪史。

因此,人的一生不能缺少执著,更不能缺少变通;只有突破思维的束缚,我们才能正确地看待和评价事物的是与非,才能在理想的道路上执著而又灵活平稳地前进。当我们真正地将“变通”和“执著”融合,真正获得思维的解放,或许我们会得到更多。

一个人需要变通来获得成功,一个企业需要变通来获得效益,一个民族需要变通来获得发展。变通就在你不经意的一瞬问,就是一指间的距离,变通会让你看到柳暗花明。

)懂得放下《坛经》里陈述“若著相于外”的种种弊端,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人们懂得该“放下”、懂得“放手”。佛语中讲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中的“放”意为“放弃”,而“屠刀”则泛指执念。不论是“放弃”与“放下”,都是让人们将某些该放下的事情要敢于放下、勇于放下。

从古到今,芸芸众生都是忙碌不已,为衣食、为名利、为自己、为子孙……哪里有人肯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忙来忙去为什么?多少人直到生命的终点才明白,自己的生命太多浪费在无用的方面,而如今却已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体会生命的真谛了。唐代的寒山禅师针对这一现象作过一首《人生不满百》的诗——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自身病始可,又为子孙愁。

下视禾根土,上看桑树头。

秤锤落东海,到底始知休。

此涛可以这样解释:“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尽管人生非常短暂,但是人们却都抱着长远规划,全然忘记生命的脆弱;“自身病始可,又为子孙愁”,不仅应付自己的烦恼,还要为子孙后代的生活操劳;“下视禾根土,上看桑树头”,生命中劳劳碌碌都是为衣食生计奔波,哪里有时间停下来思考一下生命的意义;“秤锤落东海,到底始知休”,人生的轨迹就如同掉进水里的秤砣一样,直到碰到生命的尽头才会停止。

寒山禅师以此诗提醒世人:“即刻放下便放下,欲觅了时无了时。”能放下的事情不妨放下,若是等待完全清闲再来修行,恐怕是永远找不到这样的机会啦。

从前有个国王,放弃了王位出家修道。他在山中盖了一座茅草棚,天天在里面打坐冥想。有一天感到非常得意,哈哈大笑起来,感慨道:“如今我真是快乐呀。”旁边的修道人问他:“你快乐吗?如今孤单地坐在山中修道,有什么快乐可言呢?”国王说:“从前我做国王的时候,整天处在忧患之中。担心邻国夺取我的王位,恐怕有人劫取我的财宝,担心群臣觊觎我的财富,还担心有人会谋反……。现在我作了和尚,一无所有,也就没有算计我的人了,所以我的快乐不可言喻呀。”人生往往如此:拥有的越多,烦恼也就越多。因为万事万物本来就随着因缘变化而变化,凡人却试图牢牢把握让它不变,于是烦恼无穷无尽。倒不如尽量放下,烦恼自然会渐渐减少。话虽如此,又有谁能放下呢?

许多人都有贪得无厌的毛病,正因为贪多,反而不容易得到。结果患得患失,徒增压力、痛苦、沮丧、不安,一无所获,真是越想越得不到。

有个孩子把手伸进瓶子里掏糖果。他想多拿一些,于是抓了一大把,结果手被瓶口卡住,怎么也拿不出来。他急得直哭。

佛陀对他说:“看,你既不愿放下糖果,又怎能把手拿出来呢?还是知足一点吧!少拿一些,这样拳头就小了,手就可以轻易地拿出来了。”在生活中,要学会“得到”需要聪明的头脑,但要学会“放下”却需要勇气与智慧。普通的人只知道不断占有,却很少有人学会如何放下。于是,占有金钱的为钱所累,得到感情的为情所累……。佛家劝人们放下,不是要人们什么事情都不做,是说做过之后不要执著于事情的得失成败:钱是要赚的,但是赚了之后要用合适的途径把它花掉,而不是试图永远积攒;感情是应该付出的,不过不必要强求付出的感情一定得到回报,更何况什么天长地久。如果我们学会了“放下”的智慧,那么不仪会利于周围的人,更是从根本上解脱了我们自己。

当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位婆罗门的贵族来看望他。婆罗门双手各拿一个花瓶,准备献给佛陀作礼物。

佛陀对婆罗门说:“放下。”婆罗门就放下左手的花瓶。

佛陀又说:“放下。”于是婆罗门又放下右手的花瓶。

然而,佛陀仍旧对他说:“放下。”婆罗门茫然不解:“尊敬的佛陀,我已经两手空空,你还要我放下什么?”佛陀说:“你虽然放下了花瓶,但是你内心并没有彻底地放下执著。只有当你放下对自我感观思虑的执著、放下对外在享受的执著,你才能够从生死的轮回之中解脱出来。”显然,我们要摆脱世间各种烦恼的缠缚,单纯地依靠世间的智慧,无疑是不可能实现的,有时我们还需要一种勇气、一种敢于“放下”的勇气。比方说我们对某些事“求不得”时,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努力去争取实现其目的,而当这一目的被实现之后,新的欲求又将会接着产生,于是转而产生新的烦恼,如此则永无了期。此时此刻,如果我们心中能够产生一种“放下”的勇气,这个烦恼也就有了期限。

懂得“放下”,是一味开心果,是一味解烦丹,是一道欢喜禅。只要我们能够适时地“放下”,何愁没有快乐的春莺在啼鸣;何愁没有快乐的泉溪在歌唱;何愁没有快乐的鲜花在绽放!

2.不斤斤计较就是一种豁达以豁达之心度人生之路豁达是什么?《汉语大辞典》中的解释是:豁达,形容人胸怀开阔,宽宏大量,能容人容事。

豁达,是令人羡慕的性格,生性豁达的人,未必大富大贵,却能:洒脱快乐。

豁达,乃宽宏大度、肚大能容,体现的是一种情操、一种境界、一种心胸。睿智的人钦佩豁达,欣赏豁达,更恪守豁达。

我们的每一天都是在纷繁复杂的各种情境中度过,如何把握机会,丰富自己的人生,心态是至关重要的。豁达的心态可以让人处事从容,宠辱不惊,尤其是面对挫折,面对厄运的时候,豁达的心态更是让人走出阴霾重重的人生,重新抒写壮丽辉煌篇章的致胜法宝。

豁达是一种生活的姿态,是人生智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豁达就是胸怀宽广海纳百川,不斤斤计较生活里的得失,豁达是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到快乐。豁达是面对生活的不公能够轻松一笑。豁达是人生的一种生活姿态,更是一种待人处事的思维方式。它一部分来源于性格,但更多的缘于修炼——性格的修炼,心性的修炼,学识的修炼,境界的修炼。豁达可以让世界海阔天空,豁达可以让争吵的朋友重归于好,豁达可以让多年的仇人化干戈为玉帛,豁达可以让兵戎相待的两国和平友好,豁达就是这样的一种大智慧。

豁达是一种自信的体现。人生如长途跋涉,难免会有凄风苦雨相伴。对于人生的不如意,悲观的人自哀自怜,怨天尤人;豁达的人则换个角度思考,将苦难当做锻炼自己的机会,就是泪水也会伴着笑声流。豁达是不因一次失败而一蹶不振,因为天生我才必有用,失败只是成功之路上的铺路石。豁达更是一种从容,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宠辱不惊,先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优游。

豁达是一种大度、一种胸襟,豁达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是一种宽容。豁达的人有着惊人的免疫力。尖刻、势利、贪婪、嫉妒几乎与他们无缘,更不会文过饰非,乃至于暗箭伤人。他们光明磊落,是热爱别人也为别人所热爱的人。豁达的人能百折不挠地战胜千百次失败,直至成功;豁达的人能重新奋起,不畏讥讽、中伤、打击、陷害,义无反顾,走自己的路;豁达的人即使到了山穷水尽处,仍能够眺见柳暗花明;豁达的人勇于承认别人的长处,善于发现和调整自己的短处。

在生活当中,人人都能以不同的角度理解豁达的含义,人人都在用心追求豁达大度的意境。然而,却很少有人能真正地成为一个豁达的人。其实,一个人的快乐并非因为他拥有的多,而在于他计较的少。很多人都知豁达能给自己带来愉快,但又无法停止各种猜疑,乃至陷入世事纷争而不能自拔,没一天安稳日子过。久而久之,就走向了豁达的对立面——狭隘。狭隘的人斤斤计较,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吃亏。狭隘的人要变得豁达,首先就要摒弃各种世俗杂念,不去理会那些堵塞心胸的噪音、玷污举止的画面;其次要善于原谅人,多和诚恳之人交朋友,从他们身上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生活中许多糟糕事,听了见了徒增烦恼,不如不听,不如不看,那么当我们闭上双眼,就能看到心中无限的世界美轮美奂;当我们掩上双耳,即听到大自然生机盎然的勃发之声。

比尔.盖茨用他豁达的心态续写着雄居世界首富多年的辉煌,每年数亿或数十亿美元的慈善捐款无疑是他豁达心态的一个最好的例证。奉公守法的经营,按章纳税的习惯更是一般有钱人不能做到的,唯有拥有了豁达心态的人才能做得如此自然,如此长久。而不似有的有钱人,心态膨胀、扭曲,无论是在商业竞争中还是在私人事务的处理上,一切都用钱来开路,甚至违纪犯法,私毫不把国家的法律和商业正当竞争的规则放在眼里,最终也只能是把人生的轨迹做成一条抛物线——上升的快,陨落的也快。对一个没有豁达心态的人而言,财富无疑是一把杀向自身的刀子。

洪战辉,一个让千千万万青年人热血沸腾的名字,一个用平凡的事迹感动中国的人。他的豁达让他从困境中走出来。他的豁达更让很多人重新体会到什么是自强不息,什么是坚忍不拔,什么是永不放弃。他讲过的一句话:“我输在起点,但我要赢在终点。”从中可以感受到洪战辉的豁达,不惧怕与生俱来的贫困和时时袭来的挫折,坚定心中的理想,笑对人生,年轻的泪水不会自流,风雨之后终将见到漂亮的彩虹。

人在旅途,有平坦也有坎坷,有顺流也有逆境,有得意也有失宠。

那么,我们究竟怎么样才能做到豁达呢?其实只要我们理解了豁达的实质,我们便可以成为一个真正豁达的人。无论是富可敌国的比尔.盖茨,抑或是感动中国的洪战辉,从他们身上我们都能感受到一种爱、一种责任。正是这种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的爱和责任才让他们用豁达的心态去生活、去拼搏、去开拓、去奉献!

学会豁达,你会宁静淡泊,正视人生。笑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去留无意,宠辱不惊;

学会豁达,你会健忘计较,懂得宽容。不因鸡毛小事而红面,不为蝇头小利论输赢,一笑而过,坦然淡定;

学会豁达,你会心态平和,不慕虚荣。不因春风得意而自傲,不为逆境失意而伤情,成功失败自清醒,坚信风雨之后见彩虹;

学会豁达,你会修正自己,懂得自省。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平衡;多一分关爱,多一分感动;多一分感恩,多一分品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存君子之怀弃小人狭隘之胸。

豁达的人不一一定聪明,也不一定有才华,但他们的内心是一个崇高的境界。人心即江湖,在哪里都存在着利益取舍,存在着竞争,拥有一颗豁达的心,保有一份好心情,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掌握生命的主动权。

“草色人情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人皆当以豁达之心渡人生之路,其乐自在其中。欣赏豁达,学会豁达,拥有豁达,是对别人的宽容体谅,更是对自己的宽容。让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豁达,让我们每个人都能用豁达的心态去生活、去工作,爱自己,更爱我们周围的人,用我们的豁达为我们的社会建设创造一份真正的和谐.

老教师的买菜经有的人买菜希望商贩给的越多越好,本来已经有足够的分量,也还要商贩再给一点儿,离开的时候,又想商贩的称是不是做了手脚,为了赚钱,少给自己。对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斤斤计较,弄得自己不开心,想想其实何必。

曾经有这样一位教师:她每次到市场上买菜,总是不问斤两,从不在乎商贩的称重多少,商贩们给她看秤,她也总是点头称是,从不怀疑人家使诈。别人买菜,总希望能在称重后多放一点儿,即多添一点儿,商家们也晓得了人们的这种心思,就在称完后故意在放上一个零头,比如多放上一两株菜或多放几颗粟子;她呢?却刚好相反,人家给她过秤,她说“给少一点好了”,比如她明明买一斤螺蛳,人家要给一斤的分量,她却要人家少给些,说自己吃不完反而浪费。于是旁人都会惊讶地看她,觉得她不像是地球人似的。

那位教师早已退休,她是一个相当随和的人,做事却又相当仔细,工作从不马虎,善于动脑筋解决问题,非常勤恳敬业,别人不要做的、耐不住性子的事她做得相当稳重而自在。

有人认为她做的事有点儿傻,买菜时别人都求之不得希望商贩多给一些呢.她倒主动要求人家少给一点儿。

聪明人认为,菜少会不够吃,菜多一点儿吃不完没关系,大不了倒掉嘛,再说回来,如果嫌多的话,不如少买一点儿划算。不过,她那样做是有她自己的逻辑的,而且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她不愿意与人论长短,不愿意与人斤斤计较,这是她乐观豁达的性格使然,她没有那种与人相争的习惯,甚至不愿意去否认别人的说法,即人家说多少就多少。她说:“人家卖点儿菜赚几个钱不容易,要起早摸黑,从地里采来,再趁早拉到集市上卖,还得赶个好时辰图个好人缘,才能卖个好价钱。少点儿就少点儿,反正我也吃不完,我每次吃不完还不是倒掉吗?那不是太可惜了?再说了,人家要是骗我,也骗不了多少,能少到哪去?”有人劝她买少点儿,她说少买点儿不好,本来就那么一点儿东西,还要少买一点儿,人家也麻烦,自己也麻烦,而且这些菜本来就不贵,有必要那样去死抠吗?

是啊,如果是普通的人呢?肯定会是铢钿必争的,即使分量很足了,他们也会尽量往秤里再多放一点儿作为“零头”。这样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相比之下,与那位退休教师的境界相比,自是相当落后了。事实上,我们很多人在买菜时想多要一点儿,并不是因为吃的时候能多吃一口,而只是买菜时的一种贪小便宜的心理驱使罢了。

从那位老教师的买菜经当中我们得到了一种闲适的人生观,一种豁达的谐和的人生态度,不计较名利得失,不涉人尘世喧嚣的平和心境。我们很多时候不是也应该抱着这样的思想去面对生活的方方面面吗?

互让一步,成就一番佳话生活中难免遇上贪图小便宜的人,如果我们斤斤计较,不免生出摩擦,你争我斗,让周围的人看了笑话;而如果能豁达一些,退让一步,忍让三分,平心静气,互礼互让,反而成就一番佳话。

古时候有个叫陈嚣的人,与一个叫纪伯的人做邻居。有一天夜里,纪伯偷偷地把陈嚣家的篱笆拔起来,往后挪了一挪。这事被陈嚣发现后,心想:你不就是想扩大点儿地盘嘛,我尊重你的愿望,满足你的需要。于是等纪伯回家后,陈自己又把篱笆往后挪了一丈,给纪伯让出了更大一块地盘。天亮后,纪伯发现自家的地宽出许多,觉察到陈嚣在让他,很惭愧,不仅把侵占的地还给了陈家,还主动向后退让了一丈。这事情让当地的周太守知道了,非常赞赏陈嚣的行为和这行为带来的互让效果,抓住这个典型大力宣传,还命人立碑表彰,并将这个村子改名“义里”。

由此可见,忍让常常能带来互让;互让就是一种互尊,互尊是保持邻里、社会生存环境安宁、和谐的心理条件,是一种精神文明。假如陈发现纪夜拔篱笆占地的占小便宜行为不忍、不让,其后果会怎样?

遇事能忍让,消除烦恼,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但能感动对方,还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人心都是肉长的,人心也都是可以烘热的,你的不气,你的忍让,不仅免除了愤争,很可能换来对方的义举,事情会得到更圆满的解决。

杨玢是宋朝尚书,年纪大了便退休居家,无忧无虑地安度晚年。他家住宅宽敞、舒适,家族人丁兴旺。有一天,他在书桌旁正要拿起《庄子》来读,他的几个侄子跑进来,大声说:“不好了,我们家的旧宅被邻居侵占了一大半,不能饶他!”杨玢听后,问:“不要急,慢慢说,他们家侵占了我们家的旧宅地……”“是的。”侄子们回答。杨玢又问:“他们家的宅子大还是我竹]家的宅子大?”侄子们不知其意,说:“当然是我们家宅子大。”杨玢又问,“他们占些旧宅地,于我们有何影响?”侄子们说:“没有什么大影响,虽无影响,但他不讲理,就不应该放过他!”杨玢笑了。

过了一会儿,杨玢指着窗外落叶,问他们:“那树叶长在树上时,那枝条是属于它的,秋天树叶枯黄了落在地上,这时树叶怎么想?”他们不明白含义。杨玢干脆说:“我都这么大岁数了,总有一天要死的,你们也有老的一天,也有要死的一天。争那一点点宅地对你们有什么用?”他们现在明白了杨玢讲的道理,说:“我们原本要告他,状子都写好了。”侄子呈上状子,他看后,拿起笔在状子上写了四句话:“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竞须思未有时。试上含光殿基望,秋风衰草正离离。”写罢,他再次对侄子们说:“我的意思是在私利上要看透一些,遇事都要退一步,不必斤斤计较。”利益的冲突是生活中产生矛盾的根源。当我们和别人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应该多为对方想一想,万事不必斤斤计较,互相之间都退一步。当我们以德相让、互相礼让的时候,那些可能发生的冲突就会烟消云散,大家也就很乐意跟你合作,事业发展的机会也就更多了。

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日新月异、变化无穷,我们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但我们切不可忘记也不要忽视“礼让”。人生之所以多烦恼,皆因遇事不肯让他人一步,总是斤斤计较,认为别人欠了自己的一样,最后满是怨怒之心,损害的还是自己的幸福,其实,这实在是很愚蠢的做法。

3.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是众妙之门中国古代的先贤极为推崇“忍”,视“忍”字为最妙,奉忍为“众妙之门”;现代化的工业强国日本也极为重视“忍”,将“忍”作为工业伦理学来研究。“忍”字为什么会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其妙在何处?那就让我们来推开这扇“众妙之门”,追根溯源,探究一下“忍”的本意吧!

以“忍”组词,人们可以顺口说出一大串词语,诸如忍耐、忍受、忍让以及忍饥挨饿、忍气吞声、忍痛割爱、忍辱负重等。但“忍”作为人的一种性情、性格和行为方式、处世态度时,现代人把它同无能、窝囊、废物、懦夫等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忍”在生活词典里便成为一个被贬责的对象。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忍”字在古文字学和古代人生中却是一个褒词。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忍”:“忍,能也”。清朝的段玉裁被公认为注解《说文》

的天下第一人,他在“忍”字注中解释说:“贤者称能,而强壮称能杰。凡敢于行日能,今俗所谓能干也。敢于止亦日能,今俗所谓能耐也。能耐本一字,俗殊其言。忍之义兼行止,敢于杀人谓之忍,俗所谓忍害也。敢于不杀人亦谓之忍,俗所谓忍耐也。”“忍”字原来并非人们通常认识的那么简单、单纯,消极意义则可解为残忍,杀人也敢。一个“忍”字竟会解出反差如此之大的意义来,不可谓不妙。

古人在使用“忍”字时,一般有四义:

一日忍耐、容忍。

《伦语·八佾》:“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也就是说,连这也能忍,那么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呢?

二日堪、忍受。

张衡《东京赋》:

“百姓不能忍。”李善注:“忍,堪也。”说白了,就是不堪忍受,无法忍受。

三日克制、抑制。

《荀子·儒效》:

“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修。”大意是:从主观意志上克制私欲,然后才能为公;在行为上抑制住性情,这才能够修好。

四日残忍。

《新书·道术》:

“侧隐怜人谓之慈,反慈为忍。”也就是说有恻隐之心;怜悯之意是慈善,反之则是残忍。

在古书中,由“忍”组成的多义词,以表前之义为多。其中既有对忍字的解释,同时也阐释了忍功。

忍性:就是克制性情。《孟子·告子下》曰:“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庄子·列御冠》日:“忍性以视民,而不知不信。”忍事:就是以忍耐态度处事。《避暑余话》上说:“灰心缘忍事,霜发为论兵。”忍垢:也就是忍恶。《庄子·让王》日:“强力忍垢。”也就是说,对恶人垢语要有坚强的毅力去忍受。

忍辱:一作忍受耻辱讲;二是佛家话。指忍受各种非常的侮辱、恼害而心不记恨。为六波罗蜜之一。

忍辱铠:佛家语。也就是袈裟的别称。佛教徒以袈裟代表佛法,能遮防红尘,诤慢诋辱,因而称为“忍辱铠”,又称“忍辱衣”。《法华经·劝持品》

日:“我等敬信佛,当著忍辱铠。”忍士:佛家语。指婆娑世界。婆娑是梵语,义译为忍,又译为堪忍世界。

佛家用之指众生安于忍受多种苦恼,不肯出离这世界,所以称为忍士。用今人话说:抵住一切诱惑。

忍水:佛家语。忍辱之功德,如海水之深广也。《大集经·四十五》日:

“忍辱如大地,忍水常盈满。”可见,能忍功德无量,胸怀博大,什么都能容得下。

上述七忍,有四忍都是佛家语。这又道出忍字之妙,达到一种神妙之境。

我们从这七招忍功中似乎可以看到一个身怀忍功的圣徒,以其博大如海的胸襟,百折不挠的韧劲,超凡脱俗的心性面对现实,摒弃一切私欲,容天下难容之人,忍常人难忍之事,伟岸挺拔。那不是神仙,却是我们大家。当你确认忍的本意,懂得了忍的价值,你就可以做到忍苦耐劳,忍饥挨饿,忍气吞声,忍辱负重,最终便会成为一个有大作为的人,有心智的人,能抵御一切邪恶势力的人,一个真人。

忍是一种力量,忍是一种智慧,忍是一种担当。能忍才能化除一切问题。

忍不是怯懦,忍是勇敢。忍者是一种牺牲,是一种奉献,是一种大智慧、大力量、大勇敢。忍不是说你骂我我不敢回口,你打我我也不敢回手,那是懦弱、怯弱;甚至于你是一个坏人,我给你一拳,甚至于我把你杀掉,我会有因果,我会有责任,我愿意负责。这就是忍。

一怒不忍坏大事如果我们欲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该时刻注意学会制怒,不能让浮躁愤怒左右我们的情绪。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很多人为了一点,很小的事情而怒容满面,甚至与其他人大打出手,这是欲成大事者的大忌。我们每个人都避免不了动怒,愤怒情绪是人生的一大误区,是一种心理病毒。克制愤怒是人生的必修课,那些怒火横冲直撞而不加抑制的人是难成大器的。

我们分析一下,明朝几经沉浮官员李三才的失败根源就不难发现这点。

明神宗时的曾官至户部尚书的李三才可以说是一位好官,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时他曾经极力主张罢除天下矿税,减轻民众负担;而且他疾恶如仇,不愿与那些贪官同流合污,甚至不愿与与那些人为伍。但是,他在“忍”上的造诣却太差。

有次上朝,他居然对明神宗说:“皇上爱财,也该让老百姓得到温饱。皇上为了私利而盘剥百姓,有害国家之本,这样做是不行的。”李三才毫不掩饰自己的愤怒、说话也不客气的行为激怒了明神宗,他也因此被罢了官。

后来李三才东山再起,有许多朋友都担心他的处境,于是劝他说:“你嫉恶如仇,恨不得把奸人铲除,也不能喜怒挂在脸上,让人一看便知啊。和小人对抗不能只凭愤怒,你应该巧妙行事。”李三才则不以为然,反而认为那样作是可耻的,他说:“我就是这样,和小人没有必要和和气气的。小人,营建私宅,还一口咬定李三才勾结朝官,任用私人,应该严加治罪。李三才愤怒异常,不停地写奏书为自己辩护,揭露奸臣们的阴谋。”他对皇上也有了怨气,居然毫不掩饰愤怒情绪,对皇上说:“我这个人是忠是奸,皇上应该知道的。皇上不能只听谗言。如果是这样,皇上就对我有失公平了,而得意的是奸贼。”最后,明神宗再也受不了他了,便下旨夺去了先前给他的一切封赏,并严词责问他,李三才的政治生命彻底结束了。

古人常说“喜怒不形于色”,而李三才却不明白此点,不分场合、不分对象随意发怒,虽然他的嫉恶如仇的品行让人钦佩,可是做事的方法却让人难以苟同,如果他能控制住自己的怒火,采取一定的温和方法,迷惑奸臣的目光,获得有利的证据,从而一击毙命,如此对朝廷的作用会更大。而他不懂制怒,轻易地丧失了除奸灭贼的能力。

不懂得控制怒火的人是鲁莽的人,暴虎冯河,难免不成功反成仁。只有不懂得谋略,不让愤怒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才是最终能成大事的人。

忍让化干戈为玉帛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见到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夫妻之间,为了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引起争端,以致恶言相向,大打出手,拳脚交加,甚至诉至法庭,最后是两败俱伤。旁观者都会为之惋惜,感到这样做太不值当了。其实,只要当事人冷静下来,理智地对待,事后就会感到很后悔。有一点宽容精神,忍让一点儿,再大一点儿的事也会化干戈为玉帛。

一个工厂的两个女孩,她们以前是好朋友,又是老乡,不知为什么事,她们两人之间发生了矛盾,在她们宿舍时常可以闻到“火药”味,有一次她们两人为了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起来,并大打出手,最后两败俱伤。

这件事值得我们深思:如果当时她们两人之间有一个肯忍一下,事情就不会那么严重,大家都是出来打工的,“同是天涯打工人”,何必要这样,都远离家乡亲人,每个人身边都缺少亲情,只要你对她(他)好一些,我想她(他)一定也会对你好。只要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关心,我想就不会发生这件事。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忍让并非是窝囊,而是一种宽容精神,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美德。忍让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和谐发展。

有些人之所以缺乏忍让精神,就是错把忍让当窝囊,怕时间长了成了任人随意捏的“软柿子”,因而是得理不让人,无理争三分。其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能忍让时则忍让,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反而显示了一个人的思想修养和道德情操。

忍让是一种虚怀若谷的雍容大度,是一种丰满圆润的心理状态,同时也是一个人智慧的顶峰,是阅尽人间沧桑的一种成熟。有了这种心态,能使自己在身陷逆境时,泰然处之;在一帆风顺时,对恭维、掌声、鲜花报以淡淡的微笑。有了这种心态,就能淡泊宁静,不骄不躁,毁誉无碍,淡定从容,能使自己的灵魂散发出幽雅香气。

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分歧和矛盾是经常发生的,但是只要宽以待人,团结为重,都可以云淡风轻,心平气和,不但会把矛盾化解,还会握手言欢。所谓“吃亏是福”,“难得糊涂”,就是要我们有一个宽阔的胸怀,多一份忍让,使生活多一些明媚,少一些黯淡。

要做到忍让,首先,要重视自己品格的培养。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正确地估计自己,辩证地看待别人,谦虚谨慎,与人为善,决不能因为一丁点儿小事就把别人当成眼中钉,从而势不两立。其次,要学会忍。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被人误解的事是经常发生的,甚至有的做了对你不利的事,这时往往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一时冲动,互不相让,与之争吵,甚至大动干戈。如果你先忍一忍,待矛盾缓和以后再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去解决,那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再次,要正确对待得失。一个人如果总喜欢占别人的便宜,干什么事都要占个上风,看来他是“赚”了,可不知他却失去了人最可贵的东西——别人的信任。在一些非原则的问题上忍让一点儿,做出让步,看来是“吃亏”了,但却赢得了良好的信誉,创造了良好的心理和社会环境,使自己的事业取得了成就。

忍让是一种清心剂,是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美好世界的通行证。让世界多一分宽容,使幸福和快乐相伴人生。

要做到忍让,首先,要重视自己品格的培养。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正确地估计自己,辩证地看待别人,谦虚谨慎,与人为善,决不能因为一丁点儿小事就把别人当成眼中钉,从而势不两立。其次,要学会忍。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被人误解的事是经常发生的,甚至有的做了对你不利的事,这时往往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一时冲动,互不相让,与之争吵,甚至大动干戈。如果你先忍一忍,待矛盾缓和以后再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去解决,那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再次,要正确对待得失。一个人如果总喜欢占别人的便宜,干什么事都要占个上风,看来他是“赚”了,可不知他却失去了人最可贵的东西——别人的信任。在一些非原则的问题上忍让一点儿,做出让步,看来是“吃亏”了,但却赢得了良好的信誉,创造了良好的心理和社会环境,使自己的事业取得了成就。

忍让是一种清心剂,是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美好世界的通行证。让世界多一分宽容,使幸福和快乐相伴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