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观念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以一个固定的空间来看,孩子能将自己的世界扩展多大,完全取决于父母的做法。基于这个观点,我们也可以明白,除了空间之外,任何环境因素对孩子思考的深度、广度都有莫大的影响。孩子是从环境中获得信息来源,因此必须经常变化环境,激发好奇心,如此才能使孩子的思想成长,促进创造力,拥有敏锐的头脑。
在培养孩子的“不同”观念中,应该让孩子明白“不同”,这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多湖辉在论述这个问题的时候,谈到了以下两点:
父母看法愈有差异,对孩子成长愈有益多湖辉有一位担任大学助教的朋友,这位朋友跟他说:“我能够有今天的成就,相当一部分功劳要归功于在我小时候父母感情不好。”他郑重其事地说着,绝对没有丝毫开玩笑的成分。
准确地说,他的父母并非感情不好,而是价值观不同,常常意见相左,为了讨论事情而发生争吵。常常他提出一个问题,父母的意见会完全不同。看着争论中的父母,他逐渐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而彼此间保持批判精神也是很重要的。后来,每次遇到问题,他就自己思考,不懂的地方尽量查阅书籍,找出解决的办法。
听了朋友的话,多湖辉很受启发。在很多的家庭里,只要孩子提出问题,父母多半站在大人的立场思考,而呈现同样的态度,提出同样的建议,这种方式对孩子没有好处。
让孩子从小就认识到大人之间也会有完全不同的意见,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在现代的小家庭中,孩子接受脑力刺激的机会已经不多了,所以,偶尔父母意见对立,对孩子的批判能力与逻辑分析能力,实在是利多于弊。
严格区分男女性别,会使孩子智能的发达减半心理学家E·P·特南斯博士曾针对孩子的创造力进行过测验,他在研究中发现,当他询问孩子:“如果要使这个玩具更好玩,应该怎么做?”结果,他发现女孩子多半不喜欢智力玩具和车子,而男孩子对于洋娃娃等静态的玩偶也缺乏兴趣。
这种兴趣倾向,某种程度是基于性别差异的适应性,但绝大部分都是由于父母从小对孩子灌输的“你是男孩子”,“你是女孩子”的观念所造成。
无可置否,孩子长大后必须发挥男女的特性。然而,孩童时期过于强调性别的差异,则孩子关心、感兴趣的事情就会减半,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头脑活动的范围变得狭窄。
面对小危险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不让孩子面对小的危险,就不能使其度过人生的大危险。来自现实教育的报告指出,小孩子使用工具的能力极差,不能用刀削铅笔;上版画课时,让孩子带雕刻刀,孩子马上就把手划破了。铅笔刀是电动的,玩具也多半是塑料制品,很多家长强调,这样会让孩子更安全。但是,如果人一次也不体验危险性的话,也就不会产生回避这种危险性的智慧。这或许有些夸张,但是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反复与这种危险进行斗争的历史。
有些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有危险,就禁止孩子爬高,这样做对孩子来说一点好处都没有。
在NHK电视所制作的以孩子视野为主题的节目中,多湖辉曾担任过节目制作人,他曾带着一些工作人员,到东京街头上人群众多的地方,将摄影机架设在与孩子眼睛同高度的地方——也就是将孩子所看到的真实景象,传达给收看节目的人。
从摄像镜头中,我们可以发现,孩子的视野比成人想象的还要狭窄。置身于人群拥挤的街上,孩子就好像被巨人所围绕,看到的无非是扭动的屁股、行走的大腿以及在各式各样的挎包、纸袋、网兜等等。即使孩子垫高了脚,视线还是被挡住的,很难看到高楼大厦、五光十色的沿街摊铺以及诱人的橱窗内的玩具。
通过这个观察,我们似乎可以理解,孩子为什么喜欢爬高,也能意识到让孩子在高处看东西,对于积极扩展视野是多么重要,这也就是幼小的孩子被抱高时都会“咯咯”笑的原因。
一个人要认识世界,首先必须要扩展视野,如果为了避免危险而禁止孩子爬高,那是相当可惜的。
除了有为了避免危险而禁止孩子爬高的父母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父母害怕孩子遇到可能的危险而禁止孩子到处闲逛。
去学校上学的孩子,到了该回家的时间仍不见人影,或者派去商店买东西的孩子,到了天黑还没有回家,父母在家里就开始胡思乱想了:孩子是不是发生车祸了?会不会被骗子拐走了?
尽管父母在家着急,但孩子并不了解大人的心思,不知道父母在家担心害怕。他们尽兴而归,浑身脏兮兮地回来了,这时候,如果是你,将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大概你已经把方才的担忧抛到脑后,只剩下愤怒,大声地斥责孩子:“你到哪里野去了?怎么现在才回家?”面对晚归的孩子你想好好地痛骂一顿,这是人之常情。
然而,在你担心晚归的危险,大声斥责孩子之前必须了解,孩子没有直接回家,一定有他的理由。孩子在路上遇到自己关心或是感兴趣的事物,常常会忘记最初的目的,马上把兴趣转移到新的事物上,这也是孩子的正常心理。
父母责骂孩子,认为放学不直接回家而“闲逛”的孩子就是坏孩子,这种观念会使孩子感兴趣的对象减少,也可能将孩子富于弹性的思想,封死在一个框框中。
你不妨观察一下孩子的成长过程。孩子本来就是一边在玩耍、一边在成长,对各种事物发生兴趣,然后一样一样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所以,无论是放学回家的路途,或出外跑腿,对他们而言都是一次新鲜的“旅行”,父母应该做的不是禁止,而是制造出能让孩子一边闲逛、一边成长的环境。这样,你的孩子才会更加茁壮地成长。
给孩子制造一个学习的环境我们知道,画家的孩子较早开始动笔画画,而作家的孩子往往较早学会认字,这是不争的事实。当然,这并不是因为画家、作家的孩子天赋比其他的孩子好,而是因为他们生长在经常接触到文字、绘画的环境里。
同时,画家、作家的孩子身边随处能看得到画笔、铅笔,这会成为一种动机,比起缺乏这种环境的孩子,他们当然会比较早开始学绘画、学写字。
因此,父母应该做的,不是像实施精英教育一样,强迫孩子去学绘画、写字,而是多在孩子身边准备铅笔、纸张,让他们随时可以拿到这些东西,制造出一个使孩子容易接近文字、绘画的环境。这样,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对这些东西产生兴趣,激发了学习的热情,从而学会绘画和写字。
除了在孩子身边准备铅笔、纸张,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外,还应该让孩子在幼小的时候接触外国语。加拿大语言心理学家菲尔达·福费尔博士研究发现,孩子幼小时接触外国语言,会在脑中留下痕迹,以后学习外国语言的速度会非常快。
菲尔达博士本身就有这种体会。他曾经居住在西班牙马德里时,当时他的儿子只有5岁。这个孩子在当地的西班牙学校寄读了3个月,和那里的孩子玩,听他们说的话,但没有正式学习西班牙文。当他们一离开西班牙,孩子所听到的、学到的西班牙语,很快就忘记了。
25年后,30岁的儿子由于工作上的需要,必须学习西班牙文。令人诧异的是,他学得非常快,很早以前就忘得一干二净的语调,也很快记起来,说出来的西班牙语十分流利,丝毫没有加拿大的口音。
欧洲人比较有语言天赋,这是因为欧洲各国在地理上很接近,而且往来频繁,所以在幼儿时期就听惯了其他国家的语言。换言之,让孩子在幼年时期接触外国语言,就能奠定不错的外语基础。
所以,要让孩子在小的时候接触外国语。为孩子制造学习外国语言的环境,并不是一定要找老师教,而是让孩子多看、多听电视及收音机的语言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