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资治通鉴》故事500篇
6467400000036

第36章 汉王拜将

“原文”

及项梁渡淮[1],信杖剑从之。居麾下[2],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羽[3],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4],未知名。为连敖[5],坐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6],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7],言于王。王拜以为治粟都尉[8],亦未之奇也。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汉王至南郑[9],诸将及士卒皆歌讴思东归[10],多道亡者。信度何等已数言王[11],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12],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13],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王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王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14]。王必欲长王汉中[15],无所事信[16];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17]!”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18]!”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注释”

[1]项梁:楚将项燕之子。秦末义军领袖之一。[2]麾下:将帅的部下。[3]数:屡次。干:求见并希望获得任用。[4]亡:离开;逃离。[5]连敖:官名。典客。[6]适:刚好。滕公:即夏侯婴。初从沛公为滕令,故号滕公。[7]说:悦。[8]治粟都尉:官名。掌货谷。[9]南郑:县名。在今陕西汉中。[10]歌讴:唱歌。[11]度:估摸。数:屡次。[12]不及以闻:来不及向汉王汇报。[13]若:你。[14]国士:国家的奇士。[15]长王:长久地称王。[16]事:使用。[17]顾:就。[18]幸甚:太好了。

“译文”

待到项梁渡过淮河,韩信持剑去投奔他,留在项梁部下,默默无闻。项梁失败后,韩信又归属项羽,项羽任他作了郎中。韩信多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项羽并未采纳。汉王刘邦进入蜀中,韩信逃离楚军归顺了汉王,仍然没有出名,做了个接待宾客的小官。后来韩信犯了法,应判处斩刑,与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已遭斩首,轮到韩信时,韩信抬头仰望,刚好看见滕公,便说道:“汉王难道不想得取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啊!”滕公觉得他的话不同凡响,又见他外表威武雄壮,就放了他而不处斩,并与他交谈,欢喜异常,随即将这情况奏报给了汉王。汉王于是授给韩信治粟都尉的官职,也没认为他有什么不寻常之处。韩信好几次与萧何谈话,萧何感觉他不同于常人。汉王到南郑,众将领和士兵都唱歌思念东归故乡,许多人中途就逃跑了。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汉王荐举过他,但汉王没有重用他,便也逃亡而去。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了,没来得及向汉王报告,亲自去追赶韩信。有人告诉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发雷霆,仿佛失掉了左右手一般。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谒汉王。汉王又怒又喜,骂萧何道:“你为什么逃跑呀?”萧何说:“我不敢逃跑哇,我是去追逃跑的人啊。”汉王说:“你追赶的人是谁呀?”萧何道:“是韩信。”汉王又骂道:“将领们逃跑的已是数以十计,你都不去追,说追韩信,撒谎!”萧何说:“那些将领很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却是天下无双的杰出人才啊。大王您如果只想长久地在汉中称王,自然没有用得着韩信的地方;倘若您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与您图谋大业的人了。就看您作哪种抉择了!”汉王说:“我也是想要东进的,怎么能够郁闷地老待在这里呀!”萧何道:“如果您决计向东发展,那么能任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若不能使用他,他终究还是要逃跑的。”汉王说:“那我就看在你的面子上任他作将军吧。”萧何说:“即便是做将军,韩信也不会留下来的。”汉王道:“那就任他为大将军吧。”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想召见韩信授给他官职。萧何说:“大王您向来傲慢无礼,现在要任命大将军了,却如同呼喝小孩儿一样,这便是韩信所以要离开的原因啊。您如果要授给他官职,就请选择吉日,进行斋戒,设置拜将的坛台和广场,举行授职的仪式,这才行啊。”汉王应允了萧何的请求。众将领闻讯都很欢喜,人人各自以为自己会得到大将军的职务。但等到任命大将军时,竟然是韩信,全军都大吃一惊。

“点评”

萧何为刘邦留住了韩信,识英雄于草莽之中,拔豪杰于未遇之时,是对刘邦集团一大贡献。当时韩信并没有表现得特别出色,是韩愈所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也。”刘邦的发怒,众人的惊讶,都说明了当时的韩信没有被大家看好,也没有得到刘邦的重视。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为中国人才史上的一段佳话,也成为小说家、戏曲家青睐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