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现代企业管理学
6466300000004

第4章 4 企业文化

6.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是指对在职的领导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进行的本职、本岗位必需的思想文化教育和业务技术培训。通过专业培训和岗位培训使各岗位人员懂得本职工作的重要性,掌握从事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业务知识和技能,提高职工素质,培养一支既有道德、守纪律,又懂技术业务和熟悉管理现代化知识的职工队伍。

1.4.1 企业文化发展概述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日本以及西方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学者提出企业文化这种管理理论。这种理论的提出,被认为是对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的重大发展。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较注重按理论框架来设置企业的组织机构系统,建立起目标、战略、计划及各种规章制度,采用新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来进行管理,而对于企业中的文化因素(价值观、企业经营哲学、企业精神等)重视不够。经过不断研究与探索,企业文化的管理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应用到管理的实践中去。在现代企业经营中,许多人认为企业的成功和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设备、技术、资金、销售网络等因素起主导作用,而是人起主导作用。因此,现代企业管理从以物为中心的硬性管理模式向以人为中心的软性管理模式转变,其中渗透了企业文化思想。

1.4.2 企业文化的概念

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提出过许多看法。本书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企业文化的概念表述如下:企业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企业与职工在生产经营活动和适应企业环境变化过程中,培育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体系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在这个概念中,共同的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对其他文化要素具有决定性影响。共同的价值观体系包括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观、企业精神、优良传统、行为规范等。其表现形式是价值观念的外在体现,包括企业文化教育活动、职工行为准则、企业规章制度等。企业文化表现于企业的外部就是企业的形象和企业的产品。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企业范围内的意识,即群体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但是,企业文化又不等同于社会文化。广义的社会文化包括社会中的各种文化,如政治文化、民族文化、企业文化等。狭义的社会文化是指这些主体文化所特有的文化的共同部分。企业文化与狭义的社会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调节。

企业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基本精神、管理理念、凝聚力,以及全体职工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广义的企业文化除上述内容外,还包括企业职工的文化素质和行为,以及企业中有关文化建设的措施、组织、制度等。

1.4.3 企业文化的特点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由于各个企业的历史传统和社会环境不同,行业特点、技术设备和生产经营状况不同,人员组成结构和员工素质不同,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因而所形成的企业文化模式也不尽相同。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性。企业文化作为文化系统中的亚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作为主文化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经过长期的劳动交往而逐渐形成的被全体员工认可的文化,这些成员的心理、感情、行为都会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因而在他们身上必然表现出共同的民族心理和精神气质,也即是文化的民族性,这种文化民族性,通过员工在企业文化上得到体现。因而民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根基,企业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进化途径和文化个性,在不同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特定的民族心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风尚、伦理意识、价值观念等,它们反映在企业文化上的总和就是企业文化的民族性。

(2)客观性。企业文化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它是在其所处的社会物质环境——包括文化传统、社会组织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社会心理素质等的合力作用下,在具有一定生产工艺、运行机制及其传统、习俗、信念、意识等的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尽管不排除人的主观努力,但从总体上说,它主要是客观地、独立地形成的。成功的企业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失败的企业有不良的企业文化,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企业文化总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断地发挥着或大或小的作用。

(3)独特性。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历史、类型、性质、规模、人员素质等等。因此,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经营理念、经营作风、道德规范。因此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都应具有鲜明的个体性和独特性。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独特性越明显,其内聚力就越强。所以在建立企业文化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

(4)综合性。文化是精神活动、精神行为和精神物化产品的总称。文化内容的综合性使企业文化也具有综合的特征。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在内容上带有综合性,它渗透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可以说企业的各项内容都有可能成为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一个员工的价值观不是企业文化的内容,而大部分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就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一种营销技术不是企业文化的内容,而企业共同的营销理念就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企业的一项制度不是企业文化的内容,而企业所有制度的共同性就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企业文化不是从某一个侧面、某一个部分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综合了企业精神、价值观念、经营理念、道德规范和企业目标等因素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以文化的手段调整企业员工的思想、行为,激发企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对企业经济活动产生整合的功能效果。

(5)历史性。企业文化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其传统性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企业文化一经形成,就具有较强的相对稳定的持续力,对企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生产经营活动起着巩固、维系的作用。企业文化不易因企业人员的变更在短期内发生彻底改变。一旦在生产、经营等活动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就说明该企业已经具备了自己的文化传统。每一种文化都是在承袭了前人的优秀文化成果和传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企业文化历经漫长的岁月磨炼,会逐渐形成自身相对稳定的传统。企业成员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也因此有所依据和遵循,企业也能够发挥自身的传统优势,用文化的力量去激励企业员工与企业同心同德,共创未来。

1.4.4 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

企业文化的内容很丰富,主要有:

(1)企业环境。它是指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其中包括企业的所有制性质、行业经营方向、市场机制的作用、集权与分权的程度、企业内部的文化设施等。不同的企业环境有不同的企业文化特色。

(2)企业精神。它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建立在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基础上,为企业职工所认可和接受的一种群体意识,是企业职工团结奋斗的凝聚剂,代表着企业职工的精神风貌。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一提到“大庆精神”,就会想到“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行为标准。现在许多企业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企业精神,如“求实、进取、创新”精神,“团结、求实、拼搏、振兴”精神,等等。企业精神渗透在企业目标、经营方针、职业道德、人事关系中,反映在厂风、厂纪、厂容、厂誉上,是企业素质的综合性反映。

(3)企业价值观。它是指企业中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念。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的看法。如果企业全体职工对某个重大经营决策能达成共识,就将使企业每个职工的行动导向一致的标准。根据经验总结,成功的企业都十分重视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念。其内容包括:向顾客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注重发挥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热爱国家和集体、热爱本职工作的精神;强调职工之间相互沟通和协作。

(4)企业文化的中心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文化。人是整个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也是企业活动的中心和主旋律,因此企业只有充分重视人的价值,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企业全体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企业和成员成为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的内在活力和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

(5)经营哲学。它是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观念和思想意识。其具体包括企业的战略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用人观念、开拓创新观念、风险观念和系统观念等。

(6)企业制度。它是在企业生产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带有强制性的,既有权利又有义务的一系列规定;同时也是保证企业目标实现的有力措施和手段。它包括企业的厂规、厂法等一切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工作标准等。企业制度作为职工行为举止的规范模式,能够保证广大职工思想行为的正确方向和企业发展的和谐与协调,使企业有秩序地组织起来,为实现企业目标产生最大的功效。

(7)企业形象。它是指社会公众和企业职工对企业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它是企业文化对外界公众的直接表现,体现着企业的声誉,反映社会对企业的认可程度。例如顾客对产品质量的认可,社会公众对企业标记、产品商标、产品包装的认识等都可以反映出社会公众对企业产生的直接感受。良好的企业形象,对内可以使职工产生强烈的凝聚力,对外可以使公众理解和体会到企业的内在精神和深层文化,使职工和社会公众对企业产生信心和信赖感。

(8)文化形式与文化网络。文化形式主要指一些文化活动的方式和文化手段。企业通过一定的活动方式,使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渗透到每个职工的思想意识中,使之成为整个企业的准则规范。如通过对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的表彰,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使每个职工都以他们为榜样,逐渐形成积极进取的风尚。

文化网络是指信息传播的非正式渠道。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团结、协作、友善、和谐的关系,对形成企业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传播价值观和宣传模范人物形象时,它要比正式渠道所做的正面宣传教育工作更容易被人们接受,有些作用甚至是正式组织所不能代替的。

1.4.5 企业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给每个企业带来发展机会,同时也带来挑战。企业文化建设既要继承和发扬企业文化中的优良传统,更要更新观念。特别是在经营哲学、价值观念、社会责任等方面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必须有步骤、有目标、分阶段地进行。一般来说,需要经过提出、培育、评价、提炼和追踪反馈五个阶段,在这五个阶段的工作中不断循环,逐步提高。

(1)提出阶段。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提出阶段,首先应全面收集资料,通过对厂史、厂情的正式与非正式组织调查,摸清企业自创建以来已形成了什么样的传统作风和行为模式,以及有什么特点,在现有企业文化中哪些是积极向上而应该发扬的。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经营特点,发动广大职工参与企业文化的设计,通过各种方案的比较、融合、提炼,集企业职工的信念、意识、行为准则、共同理想、企业目标、社会责任、道德风尚为一体,提出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目标。这个目标应既有继承性,又具有时代性,能使全体职工树立起良好的价值观念,在企业内部形成团结、和谐的氛围。

(2)培育阶段。在这个阶段首先应将确立的企业文化建设目标具体化,层层分解,落实到党、政、工、团以及厂部、车间、科室、班组等各个管理层次,使全体员工都有统一的目标和明确的分工,通过共同努力,实现已定目标。接着,通过各种企业文化活动,大力提倡和传播企业文化,使新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同时,用各种方法把企业目标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使之形成制度、守则等。久而久之,约定俗成,为广大职工所认同和接受。

(3)评价阶段。这主要是在执行已定的企业文化建设目标的过程中,检查目标的贯彻执行情况,分析并评价取得的成效,找出不适合本企业特点的方面。例如企业文化建设目标提出以后,是否激发了职工的潜能和积极性,厂风、厂纪、厂誉、厂貌是否得到改善和提高。

(4)提炼阶段。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目标方案实施后的提高阶段。企业在用新的价值观念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把那些行之有效的、为全体职工所接受的企业文化加以确定,进一步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用简明易懂、鼓舞人心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它变为全体员工的观念,不断提高企业文化的层次。

(5)追踪反馈阶段。企业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随着环境的变化,企业文化应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因此,企业文化也应不断充实、丰富和提高,对某些不符合环境要求的内容进行调整,使企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从而进入新一轮的循环。

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我国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人们对它的认识和实践还需要一个过程。结合我国国情,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任务是艰巨的,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1.4.6 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形象的确立与企业文化的其他各个组成部分密切相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重视企业形象的塑造。

1.企业形象的作用

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一种群众性的工作,不仅企业领导要重视,还需要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必须用一个共同的行为准则来约束、支配全体职工的行为。不然,个别职工行为上的过失可能会严重损害企业形象。成功的企业形象的塑造,在企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良好的企业形象使公众充分信赖企业,从而为企业提供发展机会。在企业内部则可以使职工产生同舟共济、团结进取的精神,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其具体表现在:

(1)创造消费信心。一个好的企业形象,会给消费者创造一种“信得过”的消费信心。在现实生活中,企业的知名度越高,销售产品就越容易,销售量也就越大。名牌产品顾客都会买得放心。因此,良好的企业形象在企业外部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是一种无形的财富。

(2)激发全体职工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提高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这是企业形象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激励作用。

(3)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企业具有良好的企业形象,不但消费者“信得过”,同时还会受到政府有关部门和人士的赞赏和支持,如财政、金融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也较容易吸收各种专业人才。

2.企业形象的确立

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影响企业形象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如在食品行业,良好的企业形象在于表达安全、卫生、信任感、经营规模和技术等因素;在服务行业,能很好地向公众传递良好的服务质量、现代化时尚、清洁程度等,会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形象。总的来说,企业形象的确立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企业形象特色的确立。企业形象要在顾客和广大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起来,总的来说,要靠企业价值观、企业经营哲学、精神风貌和整个企业文化体系的整体功能。但是留给公众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

(2)企业价值观念的确立。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价值观是核心。企业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应把注意力集中在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卓越价值的追求上。现在许多企业都注意培育独立的企业精神,如通过赞助、支持残疾慈善事业等来提高企业知名度。

(3)企业形象体系的确立。确立企业形象体系,包括企业文化各个方面的形象,从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哲学等深层的内涵到企业制度、行为规范、文化活动等,一直到企业名称、厂牌商标、广告、包装、徽标、厂旗、厂服、厂歌等,都涉及企业形象问题。因此,企业形象体系的确立要求全面、统一、有序。这有助于提高企业在各方面的声誉。

(4)产品优势的确立。在产品方面,包括产品价格、质量、售后服务、产品计量等,有优势的企业会给公众留下良好的企业形象。因此,确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应善于发挥产品优势。

(5)企业领导者的形象。企业领导者的声望及其形象代表着企业形象。所以在确立企业形象的过程中,也应注意领导者的形象。例如某厂长或经理在社会上名声好、信誉好、知名度高,企业的知名度也会高。

本章小结

本章根据现代企业的不同特点,把企业划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并阐述了企业的资源和企业的特征。现代企业管理必须根据它们的特点,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调节、激励与创新工作,企业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从理论上说,企业管理的性质具有二重性,即一方面具有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具有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这个原理指出先进科学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是属于自然属性的范畴,没有国界和民族之分,我们应该借鉴和吸收,但是,应与我国国情相结合,进行管理创新,不断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现代企业管理具有合理组织生产力和维护生产关系两个基本职能。具体职能有不同的划分,本章按8个职能来分析,即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监督、调节、激励与创新职能。

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为实现企业目标和管理职能提供资料依据、共同准则、基本手段、前提条件的必不可少的工作。加强企业管理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企业管理基础工作主要包括标准化工作、定额工作、信息工作、计量工作、以责任制为核心的规章制度和基础教育等。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国内外专家学者有许多提法。本章对企业文化只作了简要的介绍,并指出了企业文化的特点。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环境、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经营哲学、企业制度、企业形象、文化形式与文化网络以及企业文化的中心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文化等。最后,本章提出企业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设优秀企业文化是我国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复习思考题

1.怎样理解企业的概念?企业有哪些类型?它们有何特点?

2.如何理解企业管理的性质和职能?管理的具体职能包括哪些内容?

3.为什么要加强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

4.现代企业拥有哪些资源?你对各项资源的内涵有何看法?

5.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有哪些?

案例分析

重新设计奥特肯公司的每一件事

在20世纪70年代,助听器技术和市场都很稳定。奥特肯是助听器市场的全球领导者,是世界上最大的供应商。但是当助听器技术和市场向小型化转变时,奥特肯错过了机会。在80年代中期,该公司失去了市场领先地位并几近破产。一位新首席执行官走马上任,采取降低成本、重组机构等办法来“止血”,但仍不能使公司回到技术和营销的正确轨道上来,公司为确保“不再错过又一次市场变革”的机会,1990年聘请托本·彼得森接替了他。

为使公司以最先进、最好的助听技术重新回到全球市场的第一位,彼得森重新设计了每一件事,保证他的“知识型组织”的每一部分能保持与快速变革中的全球环境同步:为改善组织运营的协同功能,他摒除了原职能组织结构,创设了若干多功能小组,负责从开发新产品到向客户销货的一切事务;为改善执行官之间的交流阻碍,他把公司搬入一座没有办公室的具有新的“开放概念”的建筑中,连他自己也不例外,并利用“随时的、如水冷却器般频繁的会议”来激发新思想的创造性火花;为减少过多、过滥的文件,他扔掉了档案柜和书柜,创造了相互作用并能够广布于全公司的数据库,以保持处理那些未分类、未加工的信息的能力;为保持雇员的热情,从而奉献出他们的潜能,并留下那些有价值但技能已经过时的人,他给每个人分配了两份工作——80%的时间用于一项职责,20%用在完全不同的另一项职责——并且坚持经常实行工作岗位变换。

经过努力,奥特肯以其在30个国家拥有17 000名员工和2亿美元收入的业绩,又一次在技术、顾客满意度和市场份额(大约15%)上在世界领先。

思考分析

1.通过阅读奥特肯公司“重新设计公司的每一件事”,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2.彼得森为奥特肯公司带来了什么?他的主要思想和手段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