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地理
6466100000006

第6章 水文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工业、农业、航运业生产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系统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之一。其中的河流和湖泊提供了丰富和直接的淡水资源,塑造了肥沃富饶的冲积平原,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

中国处于亚洲大陆的东部,东邻太平洋,幅员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带来丰沛降水的夏季风活动范围只占国土面积的一半左右,东部季风气候区水资源比较丰富,西北内陆非季风气候区域水资源紧缺。前者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的亚热带与热带季风区域,水资源特别丰富,以北的温带季风气候区域,水资源比较紧张,其中暖温带的黄河、淮河、海河流域的水资源相当紧缺。中国降水与径流虽然总水量较多,但由于人口众多,水资源人均、地均拥有量少,时空分布不均导致旱涝灾害频繁。

第一节 河流

中国领土广阔,地形复杂,河流数量众多,水量丰沛,水系多样,资源丰富。

一、中国河流的主要特点

中国河流水系及内外流区域

1.太平洋水系;2.北冰洋水系;3.印度洋水系;4.内流区域

(一)河流众多,源远流长

数量多,流程长,是中国河流的突出特点之一。全国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500多条。受地势西高东低的影响,这些河流大部分自东向西注入太平洋。在世界最长的河流中,长江和黄河分别列为第三和第五位。此外,流经或发源于中国的澜沧江、黑龙江,也都在世界最长的十大河流之列。

中国的河流虽多,但在地区上的分布很不均匀。中国的河网密度总的趋势是南方大,北方小,东部大、西部小,西部内陆区还有大片的无流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河网密度最大的地区。

中国外流区河流的发源地

外流区河流的干流,大部分起源于三大阶梯隆起带上。

第一河源带是青藏高原的东南,发源于此的都是亚洲大陆的巨川大河,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怒江流入中南半岛称萨尔温江,经缅甸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澜沧江进入中南半岛后称湄公河,注入南海。雅鲁藏布江进入印度半岛后称为普拉马布特拉河,是恒河的重要支流。印度河的两条主要支流森格藏布(狮泉河)和朗钦藏布(象泉河)发源于青藏高原西南。

第二河源带为第二阶梯边缘隆起带,即大兴安岭,冀、晋山地和云贵高原一带。发源于此的河流有黑龙江、辽河、海河、淮河、珠江主要支流西江等。

第三河源带是长白山地、山东丘陵和东南沿海丘陵。发源于此的河流主要有图们江、鸭绿江、钱塘江、瓯江、闽江、九龙江、赣江以及珠江的另两条支流东江和北江。这些河流逼近海岸,流程短、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二)水量丰沛,季节变化性大

中国河川径流丰富,占世界河川径流总量的6.6%。由于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中国河川径流在时间分配上具有很大的不均衡性和不稳定性,主要集中夏半年,尤以6~8月最为集中。随着夏季风的进退,各地地表河川汛期的长短和出现时间均有所不同,河川径流年际和年内季节变化很大。年际变化最大的地区是华北一带,最小地区是常年处于西风带控制的新疆伊犁河流域,北方诸河比南方诸河变化大。

不同的气候条件,赋予河流不同的特性。东北地区最重要的河流是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由于处在湿润的森林区,水量丰富,含沙量小;但因纬度高,河流汛期较短(有春汛、夏汛),结冰期长。华北地区的河流包括辽河、滦河、海河和黄河等,由于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水量不大,汛期短;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都有结冰现象;夏季的暴雨造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使黄河成为中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河流,由于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富,水量大,汛期长(雨季长),含沙量较小;1月平均气温高于0℃,河流无冰期。注入印度洋的雅鲁藏布江、怒江流经中国地形第一、二阶梯,水能资源丰富。内流河多以冰川积雪融水为主要水源,一般水量较小、支流少、水量沿程不断减少,多为季节性河流;中国最大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以天山、昆仑山冰雪融水为水源;7~9月为汛期,10月以后,中下游经常断流;河中水量又随气温而变,到了冬天,气温很低,就断流了,故多为季节性河流。

河流的径流变化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变化大的河流容易造成旱涝灾害。因此,修建水利工程,调节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是保证人们生活和生产用水的重要手段。

(三)地区差异显著

在气候和地貌的制约下,中国水系地域分布很不平衡。夏季风所能到达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河网众多,水量比较丰富,绝大多数河流直接注入海洋,成为外流流域。不受或少受夏季风影响的区域,地表水贫乏,河网稀少,河川径流不能直接注入海洋,为内陆流域。外流流域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64%,内陆流域约占36%。内、外流域的分界线大致北起大兴安岭西麓,经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日月山—巴颜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而止于西端的国境线。这条分界线大致和年降水量200毫米等值线相近。此线以东,河川径流大部分注入太平洋或印度洋:此线以西,除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外,其他河流均不能注入海洋而注入就近盆地,或潴水成湖,或消失在沙漠之中。

二、主要河流

(一)长江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十一个省(市、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面积约180余万平方千米,从河源到河口总落差6600多米,可开发水能资源达1.9亿千瓦,占全国可开发水能资源总量的40%。习惯上,从河源至湖北宜昌段为上游,宜昌至江西湖口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长江水系图

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沱沱河为长江正源。沱沱河与当曲汇合后称为通天河,流行于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之上,河谷宽浅,水流缓慢,两岸草滩成片,是良好的高原牧场。青海玉树以下至四川宜宾一段称为金沙江,奔流于横断山脉峡谷地带,河谷深切,比降增大,水流湍急,到云南石鼓受断裂构造控制,河道突然拐向北东,进入虎跳峡。在这段长仅16千米的河段内,峡谷深达2000~3000米,最狭处(虎跳峡)江面宽仅30余米,是世界上最雄伟壮观的大峡谷之一。出虎跳峡,金沙江穿过云贵高原北部,接纳了雅砻江等支流,进入四川盆地,在宜宾附近又有岷江汇入。自宜宾以下始称为长江,其中流经四川盆地一段习惯上又称为川江;它穿行在紫色砂页岩组成的山地丘陵之间,河床纵比降减小,江面宽展,河曲发育,接纳沱江、嘉陵江、乌江等支流后水量大增。过万县后,山势渐高,从奉节以东进入世界著名的三峡区,称为长江三峡。长江三峡全长约200千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整个三峡区,峡滩相间,河道曲折,滩礁星罗,峡谷两岸,危壁耸立,大多高出江面500多米,最高的达千米以上。由于江面狭束,水流湍急,给航行带来很大困难,但水力和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长江三峡图

长江出三峡后自宜昌以下进入中游冲积平原,河床比降锐减,河道迂回曲折,尤其是自湖北枝江至湖南城陵矶一段(称为荆江)尤为突出,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由于水流缓,泥沙沉积旺盛,荆江河段河床高出地面,亦成为“地上河”,每当汛期,洪水位高出平地,极易溃堤成灾,自古就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是长江流域重点防洪区。

长江中游的一大特点是支流众多。最长的支流是汉江;洞庭湖水系的湘江和鄱阳湖水系的赣江也是主要支流。虽有洞庭、鄱阳等湖泊的调蓄作用,但因地势低,汛期洪水来势猛,泄水不畅,极易酿成洪涝灾害。

湖口以下的长江下游,湖泊港汊众多,但汇入的支流较少较小。自镇江以下进入长江三角洲地区,江面展宽,到入海处达91千米。

长江是中国年径流量、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自古以来就有“黄金水道”的美誉。由于长江基本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是黄河的20倍,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34.7%;径流比较平稳,年内分配比较均衡,年际变化也不像其他河流那么大,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有利。经初步整治,干支流航道里程已达70000多千米,货运量占全国内河货运总量的60%。

长江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1/3,可利用水能资源约占全国一半。特别是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过渡河段,水能资源密度最大。由于长江落差主要集中在上游,因此长江水能资源也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目前在长江干流和支流上已相继建起了许多水电站,如葛洲坝水利枢纽、长江三峡水电站。

消除洪水威胁,一直是长江水利建设的头等任务。近期以加固堤防、兴建干支流水库、利用湖泊洼地蓄洪排涝等多种措施,做到逐步加以控制。在广大平原地区则进一步整修稠密而比较紊乱的水系,开挖和疏浚河道,兴建排涝工程,使农田水土条件得到改善。

(二)黄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它源自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黄河的形状像汉字的“几”字形。习惯上,从源头至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段为上游,河口镇至河南旧孟津为中游,河南旧孟津以下为下游。

黄河水系图

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是黄河的正源。从卡日曲开始经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龙羊峡,黄河流行于青藏高原面上,河道迂回曲折,两岸多湖泊沼泽,河水清浅而稳定。龙羊峡至青铜峡,黄河在近20个峡谷穿行。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由于有洮河、湟水等支流汇入,黄河水量增加。出青铜峡后,河道途经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几无支流加入,河床平缓,两岸为著名的银川平原和河套平原。

黄河中游由北而南穿行在晋、陕峡谷之中,比降很大。著名的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龙门河床宽仅100米,水势咆哮,极为壮观。龙门以下至潼关,在长仅130千米河段内,接纳了汾河、泾河、渭河、洛河等不少重要支流,水量大增,同时也带入了大量的泥沙,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河道很不稳定。黄河过潼关折向东流进入黄河最后一个峡谷段三门峡。黄河中游两岸大部分为黄土高原,由于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导致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大,所以黄河中游是治理黄河水患的关键地段。

旧孟津以下为下游,此段河床在华北平原上游荡,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旺盛,使河床平均高出两侧平地4~5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由于河床高出地面,河水只能靠人工筑堤约束,一遇暴雨,河水猛涨,两岸河堤随时随地有决口的危险。

新中国成立前,黄河长期失修,造成黄河“三年两缺口,十年一改道”。每年由中游带来的16亿吨泥沙,一部分淤积在下游河道,使河床日益升高成为地上“悬河”,一部分在河口沉积,使河口不断延伸,河床比降减小,更加重了黄河河床的淤积,形成周期性的决口改道。以邙山(郑州西北桃花峪附近)为起点,北至天津,南至淮阴的25万平方千米范围内,都是黄河洪水泛滥和泥沙沉积覆盖的范围。向北决口改道阻塞了海河洪水出路,破坏了海河平原的排水系统;向南决口改道则阻塞了淮河的洪水出路,破坏了淮河平原的排水系统。据记载,新中国成立前两千多年中,黄河决口泛滥达1500多次,其中大的改道就有26次,每次决口泛滥都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凌汛是地处较高纬度北方地区河流的特有水文现象。黄河河道自上而下近乎呈“几”字形,在黄河上游河套段和下游山东境内河段为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由于上段河道封冻晚、开河早,结冰较薄;下段河道封河早、开河晚,结冰较厚。特别是气温猛升或水位暴涨,大块冰凌汹涌而下,形成冰塞、冰坝,致使水位陡涨,出现水鼓冰裂、冰凌漫堤的情形,形成凌灾,其危害程度常常超过洪灾。

新中国成立后,对黄河开展了综合治理。一方面,在上、中游,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控制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在下游修堤筑坝,加固黄河大堤,大力修建分洪蓄洪工程,对确保黄河下游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了很大作用。黄河中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开发亦取得了很大成绩,已完成了龙羊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三盛公、天桥和三门峡等一系列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这些工程都发挥着灌溉、防洪、发电等综合效益。

长江、黄河水文特征对比

长江黄河

正源,上中下游划分,注入海洋沱沱河—宜昌—湖口—东海约古宗列曲—河口—孟津—渤海

长度、流域面积6300千米;180万平方千米5464千米;70万平方千米

所属温度带

干湿地区亚热带

湿润地区暖温带、中温带

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主要支流和水系汉江、雅砻江、嘉陵江、岷江、乌江、鄱阳湖水系、洞庭湖水系

渭河、汾河、湟水、洮河

主要水文特征流量大、汛期长、水力丰、通航里程长含沙量大、冬季结冰、下游为地上河

重点开发项目上中游的水电,中下游的灌溉、航运上中游的水电,兰州以下河段的灌溉

重点治理项目荆江至湖口段的涝灾中游水土流失,下游堤防建设

(三)珠江

珠江是中国境内第三长河,按年流量则为中国第二大河。珠江全长2400千米,原指广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后来逐渐成为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河的总称。

西江发源于云南省东北部沾益县的马雄山,干流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省(自治区)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广东三水与北江汇合,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8个入海口流入南海。

东江上源为寻乌水,发源于江西寻乌县境内的南岭山地,自龙川以下始称东江,东江属山溪性河流,上游河窄水浅,两岸多陡峻山岭,自惠阳以下进入平原,河床多沙洲、多汊河,主流由虎门入海,全长523千米。

北江上源为浈水,发源于大庾岭南坡,至韶关附近与武水汇合后始称北江。韶关以下北江穿过盲子峡、飞来峡等峡谷区,河道顺直,并先后接纳了滃江、连江等支流。自清远以下进入平原,亦于三水附近进入珠江三角洲,河道宽浅并分成数股,与西江相通,主流于洪奇沥入海,全长466千米。

珠江水系图

这三条独立水系在珠江三角洲汇集,并通过纷纭的港汊相互沟通,在三角洲平原上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状水系。珠江三角洲河网区,其流域面积仅占珠江全流域面积的4%。实际上真正称为珠江的仅指广州至虎门这一小段。

珠江流域地处亚热带,降水较多,河川径流量大,多年平均河川径流总量占全国径流资源总量的13%,为黄河的6倍,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同时,由于珠江流域植被覆盖度较好,河流的含沙量较少。沙少、水丰、径流量变化比较平稳,为珠江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珠江水系河流常年通航里程达1.2万千米,水运量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水能资源也很丰富,流长水丰的西江尤为丰富。不利的条件是洪水威胁较大,尤其是珠江三角洲。

第二节 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

湖泊和沼泽是地表径流存在的另一种形式。

一、湖泊

中国是一个多湖泊的国家,天然湖泊遍布全国。由于地貌、气候、水文的差异,可将全国划分为五大湖区:

(一)青藏高原湖区

本区湖泊多系构造和冰川作用所形成,也有因泥石流阻塞河床而形成的堰塞湖。全区大小湖泊1500多个,绝大部分为内陆咸水湖或盐湖,只有高原东部及南部有少量外流的淡水湖。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湖泊。

(二)东部平原湖区

主要指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湖区。本区湖泊大多是在构造陷落的基础上由河流或河湖冲淤而成。中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和巢湖即位于本湖区。鄱阳湖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为全国第二大淡水湖。

(三)蒙新高原湖区

区内多为内陆咸水湖,仅有少数淡水湖。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位于海平面以下155米,是中国地势最低的湖泊,水深不足1米。

(四)东北湖区

区内无论是平原还是山区,均有湖泊分布。平原地区湖泊的形成大都系因地壳下沉、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使地表水积水而成。山地湖泊一般与地质构造和火山活动有关。位于长白山主峰的天池就是一个火山口湖,海拔2155米,最大水深373米,是目前中国所知的最深的湖泊。兴凯湖则属构造湖,为中、俄界湖。

(五)云贵高原湖区

区内多为构造湖,著名的有滇池、洱海、抚仙湖、泸沽湖等;也有喀斯特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溶蚀湖,如草海、纳帕海等。湖水一般较深。

二、沼泽

沼泽是指地表过湿或有薄层常年或季节性积水,土壤水分几乎达到饱和,生长有喜湿性和喜水性沼生植物的地段。由于水多,致使沼泽地土壤缺氧,在厌氧条件下,有机物分解缓慢,只呈半分解状态,故多有泥炭的形成和积累。

中国沼泽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其次为青藏高原和西北高山地区。此外,东部广大平原和滨海地区,蒙、新内陆干旱平地地区亦有零星分布。

三、山岳冰川

中国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山岳冰川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占世界山岳冰川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亚洲山岳冰川面积的二分之一。

中国山岳冰川集中分布于西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青藏高原地势高耸,是世界上高山冰川最发育的地区之一。在中国境内最长的冰川是天山昆马力克河上游的南依诺勒切克冰川,长达63.5千米;其次为喀喇昆仑山的音苏盖堤冰川,长41.5千米。

根据冰川形成的气候条件的差异,中国山岳冰川可分为大陆型和海洋型冰川二大类,以前者分布最广。据估算,中国冰川总储水量达50000亿立方米,接近于全年河川径流总量的1.9倍。每年冰川消融期融水径流量约560亿立方米,与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相等,约占全国年径流总量的2%,占西部的甘、新、青、藏四省区河川径流量(5272亿立方米)的10.62%。这是一笔十分可观的水资源。中国冰川融水径流量最大的山区是念青唐古拉山,其次是喜马拉雅山和天山,三者合计占全国冰川融水径流量的41.9%。论省区,山岳冰川面积最广的是西藏和新疆,二区合计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90.6%,冰川融水径流量占91.4%,成为各区径流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地下水

地下水是指存在于地壳岩石裂缝或土壤空隙中的水,井水和泉水是我们日常使用得最多的地下水。据初步估算,中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中,地下水约占23%,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受地质、地貌、气候以及水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中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约8700亿立方米/年,可开采资源约2900亿立方米/年。就全国而言,宜井地区的地下水实际开采量约占其可采资源量的三分之一。地下水开采的地区分布不平衡,全国宜井地区地下水可开采资源有3/5集中在北方。在开采程度最高的京津冀地区,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已占其可开采资源量的80%以上,局部地区已超采。

第三节 水资源

一、水资源分布特征

(一)空间分布不均

在中国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域国土上,36.24%属内陆流域,63.76%为外陆流域。其中流入太平洋的诸河流域面积占56.71%,注入印度洋的占6.52%,其余0.53%纳入北冰洋。中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与人口及耕地的分布很不相应。南方地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5%,耕地面积占全国的36.0%,人口占全国的54.1%,但水资源总量却占81%,人均占有水量约4000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的1.6倍。

北方地区水资源匮乏,其中海河和滦河流域尤为突出,人均占有水量仅430立方米,为全国均值的16%。北京市水资源的匮乏已严重制约了首都各项事业的发展。

中国水资源的地域分布如此不平衡,因此要解决南方水多、北方水缺的办法之一是跨流域调水。长江是最靠近北方缺水地区而水量又最为丰富的大河,因此南水北调主要是调长江的水至北方。

事实上,即使在水资源较充足的中国南方,由于下垫面的影响,同样感到缺水,如南方喀斯特广泛分布的地区,降水后,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形成了许多断头河,致使地表严重缺水。又如贵州高原地表干旱比较普遍,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危害严重程度首推夏旱,其次是春旱。更亟待解决的是人、畜饮水的困难,如广西是全国喀斯特发育最为典型的省(区)之一,虽然多年平均年降水量达1200毫米以上,但460万人口还没有解决饮水困难问题。

南水北调

早在1959年,中国科学院就组织了西部南水北调综合考察队,开始研究西部南水北调的问题。经过近40年的研究论证,现在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南水北调工程包括东、中、西三条线路,这三条线的受水区域不同,是各有其功能而又不能互相替代的线路。

西线:从长江上游干支流引水到黄河上游,主要为黄河上中游及西北地区补水。西线调水都在高山峡谷地区进行,海拔高,施工材料缺乏,交通不便,投资巨大。

中线:从长江中游及其主要支流汉水引水,可向北京及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自流送水。中线优点是可自流输水,引水量大,还可利用落差兴建水力发电站。但需要加高丹江口水库的大坝,并且最终要与三峡水库联系在一起。另外,沿山麓输水,与山地流入平原的河流交叉,输水渠的大交叉就有200多处。

东线:从长江下游提水,沿京杭运河北送,可为黄淮海平原东部补水。东线不需要开挖新干渠,可利用已建成的江都、淮安抽水站设施以及京杭运河,并且沿途有许多湖泊可作为反调节水库。问题是黄河沿岸地势高于长江水面约40米,需建13个梯级工程,逐级提水,要有一个装机100万千瓦的电站常年送电,运行费用高。

上述3条调水线路可以互相配合,根据各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家财力的情况分期开发。

(二)时间分配不均

中国水资源在时间上主要集中在夏季,虽然这种雨热同期的现象对农业的发展十分有利,但是,中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控制,降水量的年际和年内变化都很大,而且越是缺水的地区变率就越大。同样,河川径流在年际和年内均有较大的变率。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年际和年内的变率大,不仅给开发利用带来困难,同时也是水旱灾害频繁的根本原因。由于水资源在时间上的分配不均匀,常造成水旱灾害发生在同一年的情况,如1995年,南方是先涝后旱,东北是东涝西旱,西北是春夏连旱,全国有3000多万亩耕地几乎颗粒无收。

为了解决水资源在时间上分布不均的问题,中国采取修筑水利工程的办法,如在河流上修筑大坝、在丘陵、盆地的低洼地段修筑水库甚至小规模的池塘等,洪水期蓄水,以供枯水期灌溉、使用。

二、水资源的污染与危害

对各种水体的监测表明,中国的水体污染严重地威胁着我们的生存。

若从河流天然水质来看,全国大部地区的水质是相当好的,河水的矿化度和总硬度都比较低。但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如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使河流、湖泊等水体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农村大量使用的农药残留也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水源,导致水质的恶化情况越来越严重。从污染的分布范围来看,主要集中在东部人口和工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其中淮河、海河、辽河等自净能力较差,而成为污水排放量较大的河流。南方河流,由于水量较丰,自净能力较强,相比较而言,比北方河流的污染程度略轻。

除河流外,污染物已经进入了号称“大地明珠”的湖泊。其中以太湖、巢湖和滇池等的污染最为严重。此外,许多湖泊的富营养化也严重困扰着人们,极大地妨碍着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太湖

太湖是中国的第三大淡水湖,面积为2400多平方千米,流域总面积为36500平方千米。太湖水美在于清、静、幽、奇。但如今,几乎所有的通向太湖的河道,都成了乡村居民天然的倾污沟,河道多年没有清污,淤泥已深达1米多。

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太湖的水质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全湖平均由原来的一类水为主,已蜕变为以三类为主。富营养化程度加重,使太湖近几年大面积蓝藻暴发。1995年7月,无锡市梅园水厂蓝藻堵塞取水口,水厂被迫关停数日,1/5的居民断水。

太湖的鱼类达60多种,银鱼、白虾、梅跻鱼为“太湖三宝”,尤其是银鱼,一直是江苏省水产品出口创汇的当家产品,现在一个小时才能捉到几条。

近年来太湖的旅游业发展很快。以无锡为例,1985年旅游业营业额为600多万元,到了1995年,已上升到2300多万元。然而,包括旅游在内的许多活动严重破坏了太湖的生态环境。反过来,太湖的水体污染又影响着太湖的旅游业。

江苏省环保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太湖地区工业污染源废水排放量占废水排放总量的1/3,而造成太湖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质总氮和总磷,来自工业的分别占33%和12%。而总氮有29%来自农田和生活消费,总磷62%来自城市、城镇生活污水。

太湖如此,其他湖泊也有类似的情况。全国的湖泊面积正在逐渐缩小,据统计,中国30年间湖泊大量减少,仅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就减少了543个。号称“千湖之省”的湖北省,1950年有湖泊1066个,现已减少至325个,水面缩小了3/4以上,而且还在继续缩小之中。

在各种水体污染中,危害最大的是地下水被污染。这不仅因为地下水一旦被污染就很难净化,而且往往作为一个重要的供水水源而不断向外扩散。地下水污染主要发生在城市及其附近。

综上所述,中国的水资源本身比较贫乏,再加上时空分布不均和水污染等原因,无论工业、农业还是城市用水,在水量和水质两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要缓解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开源节流,走节水的道路,这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不仅要唤起人们的节水意识,而且要贯彻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去,并尽早建成节水型的社会。

思考与练习

1.说明中国河流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2.比较长江和黄河在开发利用和治理方面的不同。

3.以中国华北地区为例解释水资源紧张的原因及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