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青年不可不知的心理奥秘
6451600000008

第8章 为什么我们会被“习惯”左右?

不能破除“跟随者”的习惯,而一味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只能导致失败。

心理知识

毛毛虫总是喜欢盲目地跟着前面的同伙爬行,科学家称之为“跟随者”的习惯。他们最主要的失误在于失去了自己的目标,只是按照习惯的方式盲目地行动,结果进入了一个循环的怪圈,这种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被心理学家定义为“毛毛虫效应”。

法国科学家约翰·法伯曾进行过一个很著名的“毛毛虫实验”。他在一只花盆的边缘摆放了一些毛毛虫,让它们首尾相接,围成一个圈,与此同时在离花盆周围6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它们最爱吃的松针。由于这种毛毛虫天生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因此它们一只跟着一只,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绕着花盆一圈圈地爬行。

约翰·法伯原本设想,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这群毛毛虫当天在花盆边缘一直走到精疲力竭才停下来,其间曾稍作休息,但是没吃没喝,连续地走了10多个小时。

时间慢慢过去,一分钟,一小时,一天,两天……守纪律的毛毛虫队列丝毫不乱,依然这样没头没脑地兜着圈子。连续7天7夜之后,它们饥饿难当,精疲力竭,一大堆食物就在离它们不到6英寸远的地方,但它们却一个个地饿死了。

在对这次实验进行总结时,法伯曾写下这样一句话:“在那么多的毛毛虫中,如果有一只与众不同,它们就能改变命运,告别死亡。”心理引导

也许我们会忍不住嘲笑毛毛虫的愚蠢,但其实在人类社会里,如毛毛虫一样盲目跟从他人或是被习惯所左右的故事却每天都在上演着。

19世纪德国著名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在出使俄罗斯时,曾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俄罗斯的亚历山大大帝在皇宫里散步,走到皇宫的花园中,看到一个士兵笔直地站在花园的旁边。他觉得十分奇怪,就问那个士兵:“你站在这里干什么?”士兵回答说:“这是命令。”听完,亚历山大大帝感到更加莫名其妙了,又问了其他人,没有一个人能回答上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好奇心促使他命令侍从继续追查下去,最后,从一个知情的人那里找到了答案。原来很久以前,叶卡捷琳娜女皇执政时,有一个冬天的中午,她在花同中散步,发现花园中盛开着一朵十分美丽的鲜花,于是下令派一名士兵守在那里,不准任何人采摘。这一命令从此就执行下来,尽管花早就没有了,但是站岗的士兵一直就这么站了几十年。

这位士兵不假思索地盲从,就如同毛毛虫一样,如果有一个毛毛虫能够破除尾随的习惯而转向去觅食,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如果这个士兵能够完全的理解女皇的本意,就不会站在那里几十年。导致这种悲剧的原因就在于士兵习惯于固守原有的习惯和经验,在于他不假思索的盲从,因此才会站在花园几十年。

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个人想做一套新西服,便把旧的西服拿给裁缝照着做,过了几天,新西服做好了,这个裁缝的手艺可真是好,仿制得几乎一模一样。但是翻到后面,发现有块布有被挖掉后又重新补上的痕迹。这个人非常疑惑,问裁缝为什么这样做,裁缝回答:“我这是完全按照你的样式做的啊!”他恍然大悟,原来旧西服后面有块补丁。

爱默生有句名言,“模仿等于自杀”,这种“毛毛虫”似的完全模仿,不仅让人心生厌倦,还麻痹人的创造能力,影响人们潜能的发挥。

郑板桥是我们都知道的古代著名书法家,他的“六分半体”以雅俗共赏而享有盛誉,因此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初学书法的时候,能够临摹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各种书体,甚至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但他的名气并不大。因此,对这件事他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在院子里乘凉。他习惯性地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不知不觉,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妻子有点生气地念叨:“你有你的身体,我有我的身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要写别人的体?”

听了这句话的郑板桥猛然醒悟,心想是啊,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身体,写字也是同样的道理,各有各的字体。我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写自己的字体呢?于是,他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终成一代书画大家。

做学问、工作如此,做生意赚钱也一样——盲目跟从会让人走向绝路,只有放弃盲从,独辟蹊径才能让财富之路越延越长、越延越宽。心理指导

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我们老是跟在别人后面走,而不看清自己的方向,最终只能导致南辕北辙的徒劳结局。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所创新,摆脱“毛毛虫效应”的消极影响,不再盲目跟从前人的足迹,勇于创新、另辟蹊径,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