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使工作的动机力量加强,积极性更高,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的吸引力。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德西效应”。心理知识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德西随机抽调了一些大学生,分成有奖励的实验组和没有奖励的控制组两个组,让他们在实验室里做有趣的智力难题。
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被试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实验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
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实验组(奖励组)被试者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被试者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这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将兴趣与工作相结合的理论相悖,说明报酬并不是越多越好,有时候,过多的报酬会降低人们对所从事活动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抵消其活动的积极性。对这种现象,心理学家的解释是: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降低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心理引导
有一个以色列裁缝将他的服装店开在一个阿拉伯街区内。他每天打开店门的时候,都有一大群阿拉伯的年轻人聚集在他的店门口,冲着他大喊大叫“以色列人,以色列人……”,他的生意因此大受影响。这名以色列裁缝经过两天的苦思冥想之后,终于想出一条妙计来解决这个问题。
有一天,以色列裁缝走到这群阿拉伯年轻人跟前,对他们说:“你们每天都来为我做宣传,真是辛苦了。为了表达我的谢意,以后每天你们再来的活,我就付给你们每人10元钱。”当天这群阿拉伯年轻人在大喊大叫之后,每人都领到了10元钱。
第二天,受到了激励的阿拉伯年轻人来得更早,并且来了更多的人。不料三天后,以色列裁缝忧愁地告诉他们:“通货膨胀减少了我的收入,从明天起,只能付你们每人5元钱了。”阿拉伯年轻人显得不太开心,但还是接受了裁缝的条件,草草地喊了一通后每人领了5元钱就散去。
一周后,阿拉伯年轻人再次来的时候,以色列裁缝告诉他们,由于最近生意很差,今后只能付他们每人l元钱。“l元钱?”这些阿拉伯年轻人愤怒地说:“我们才不会为了区区l元钱在这儿浪费宝贵的时间呢,不干了!”然后一哄而散,从此再也不来骚扰他了。
这个聪明的裁缝所利用的,便是动机心理学上所说“德西效应”。这也是职场上的常见现象,有些人原来对一项工作热情很高,即使要付出很多心血来学习和尝试,也乐此不疲。可是当技术越来越娴熟,工资和奖金也越来越高的时候,却发现没有了当初的激情,似乎变成了只为那些钞票而工作。
“德西效应”产生的原因在于人的动机的两重性。激发、指引、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既有外在动机,也有内在动机。
所谓外在动机,就是指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如有些小学生为了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喜欢或称赞而学习。如果没有奖励,他们的学习动机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内在动机则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如人认识到学习和工作的意义,了解到它对自己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就会对学习和工作产生很大的兴趣,从而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一般来说,由内在动机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一般来说,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战胜外在动机对我们的影响,努力将一切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能够在完成应完成的任务、履行了应履行的义务、遵守了应遵守的规章制度等基本工作下,还能做其他的工作,这样我们才会获得更多的金钱和权力,也才会更快的实现自己的愿望。
加薪及掌权的同时,一定要处理好内感报酬与外加报酬的关系,处理好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的关系,不要因为一时的胜利而冲昏了头脑,尽量避免德西效应在自己身上产生,使自己工作的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心理指导
正如管理学家贝克所说为工作而工作,才是工作的真谛。希望借工作而获得报酬的人,只是在为报酬效劳而已,早晚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为它的奴隶。这句话可以说是一语道出了德西效应的真谛。只有当我们按照自己的内部动机去行动,听从自己最理智的声音,我们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