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是颓废还是辉煌:郁达夫作品的思想与艺术
6447300000027

第27章 对日本侵略行径和国民党政府腐败现象的揭露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仅几个月内,致使东北三省全部落入敌手。但是,这种卑躬屈膝的态度并没有能够满足侵略者的野心,紧接着,日本帝国主义又发动了“一二八”战争,1933年又侵占了热河,1935年发动了“华北事变”,到1937年7月7日,又爆发了“芦沟桥事变”。从此,全国规模的抗日战争揭开了序幕。眼看着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蒋介石政府卖国投降的反动态度,郁达夫心里充满着爱国的义愤,从此,他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不再像在杭州生活期间那样逃避现实,也不再继续像到福州初期那样,整日忙于社交应酬的生活方式,终于能够面对现实。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活动之中,“积极主张抗战,努力提倡民族气节”(231),并义不容辞地担任起政论家的职责。

针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早在30年代初,郁达夫就有针对性地发表过一些文章:如在《沪战中的生活》中,他抨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和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态度;在《从法治转向武治的日本》中,他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对外侵略扩张的反动本质;在《山海关》中,他谴责国民党步步退让,出卖祖国的大好河山……还如在《战争与和平》一文中,郁达夫历数了日本帝国主义自民国建立以来这20年中侵略中国的大量事实。他说:“日本自从民国四年五月七日提出了二十一条……”其后便又发生了“五卅”惨案、济南惨案及“九一八”、“一二八”等,“简单一算,除清朝割去的台湾、高丽、琉球、旅顺口等不计外,民国以后的二十年中,日本对中国的关系,总没有一年不再施行其侵略虐杀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你说还能够浑浑然讲亲善说和平不能?”从这些文章可以看出,郁达夫具有强烈的爱国反帝思想,可以说,他是最早从事于抗日救国活动的作家之一。

“芦沟桥事变”后,郁达夫的抗战热情更为高涨了。1937年9月,郁达夫发表了《全国抗战的线后》一文,他说:“数十年来之宿怨,四万万人之激愤,一旦爆发,立刻演成了我中华全民族全面抗战之悲壮剧。我们虽然是弱国,但我们决不能是甘为奴隶的劣等民族。‘九一八’以来不抵抗之耻,经此一战而雪尽……”作者用充满爱国激情的语言,召唤中国人民要坚韧地进行抗战,不能任侵略者随意宰割。

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及其在中国所犯下的杀人放火、奸淫抢掠的灭绝人性的罪行,郁达夫一次又一次地撰文加以揭露和抨击。在文中他深刻地指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极其野蛮而残酷的。它既有用飞机大炮的屠杀进攻,又有政治进攻、经济进攻、谣言进攻、毒物进攻、娼妓进攻等,而其中的文化进攻则是敌人用以灭我种、亡我国的毒辣手段。如他在《敌人的文化侵略》一文中说:

他们先要使我们忘记国族,所以就授以日文,改变小学教课书;再要证明中日亲善的实际,所以就从由我们这里劫掠去的金钱中拿出一小部分来,示义卖恩,颁赐小惠。或设奖学金,或选派优秀学生至敌国留学;或对于一二稍有声望,甘为奸人走狗的堕落文人与所谓学者,予以小小的荣誉,这么一来,沦陷区的读书种子,就尽入敌人的彀中。再过几十年后,便可将中文完全废止,使炎黄子孙,完全甘心情愿自称作日本的臣民了。

这些话语说明,郁达夫不但看到日寇杀人放火的法西斯暴行,而且还看到他们妄图征服中国民心的卑鄙阴谋,这在当时来说,无疑是比较敏锐,非常深刻的。

粗略统计一下,仅在1937年~1938年之间,郁达夫就发表了数十篇在当时来说都属影响较大的文章,如:《预言与历史》、《救亡是义务》、《这假冒还胜似那假冒》、《不厌重复的一件事》、《自大狂与幼稚病》、《我们在后方》、《承前启后的现代儿童》、《抗战自入第二期》、《战时的文艺作家》、《日本的娼妇与文士》、《黄河南岸》、《战时的小说》、《抗战周年》、《轰炸妇孺的国际制裁》、《政治与军事》、《苏日间的爆竹》、《西方的猴子》、《国与家》等等,从这些匕首式的充满着战斗性的杂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郁达夫时时刻刻地在关心着国内外的时局,他将对日寇的仇恨和对国家民族遭难的同情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揭露和控诉了日本军国主义企图灭亡中华民族的狼子野心,看到了他对日本军阀的满腔仇恨、对神圣的抗日战争的衷心拥护以及抗战到底的决心。

另一方面,郁达夫又对国民政府中的腐败现实深恶痛绝。为此,在《政治与军事》一文中,他毫不留情地予以揭露:

中国政治的不良,虽则积弊很深,但是贪污、不公、虚浮、腐败到绝顶的一段,当从国民党分共以后算起,直到现在为止的一个时期。

从前的贪污官吏,私财积至百万,已经是为众所共弃,青史上最坏的人了,但是现在呢,且数一数中央的大吏,在外国银行的存款,在外国市场的投资,在外国通都大邑的产业,个个都是在几万万以上。

对国内“无吏不污,无官不贪”的社会现实,郁达夫一方面怒其不争,另一方面又抱着善良的愿望,寄希望于政府励精图治,扫除积弊,实现抗战建国的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