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秘史
6439600000073

第73章 江郎才尽

南朝梁出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诗人,然而他在后半生却再也写不出什么好诗。由于他姓江,人们就说“江郎才尽”了。

江淹(公元444-505年),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省考城县)人。很小的时候,江淹就失去了父亲,母子俩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因为家里穷,江淹每天都要到山上去砍柴,然后把砍来的柴挑到集市上去卖掉。

江淹13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在山上砍柴,捡到一顶不知哪位大官遗失的帽子,帽子质地很好,还是貂皮的。江淹从未拥有过这样名贵的东西,当然喜出望外,就想马上卖掉它,去换点米,但又不忍心,回家后,母亲认为捡到如此质地的帽子一定是一个好的预兆,以后儿子一定能做大官,把帽子留着,将来等他当官的时候就戴上它。江淹就按照母亲的意思,把帽子收藏起来。

从这时起,江淹就开始拼命地读书。古时候有这样的话。叫“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意思是是只有通过努力读书,才可能拥有地位和财富,才有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包括美人。江淹就是抱着这个目的去读书的。他常常一边背书,一边砍柴。因为用的功夫深,他进步很快。写起文章来不假思索,洋洋洒洒,落笔有神。

江淹的诗,善于摹拟古人,少有个人的创造性。但也正因为如此,在当时追求辞藻华丽的时风之下,他的诗倒显得令人耳目一新。

江淹还擅长写赋。他最有名的作品是《别赋》和《恨赋》。他的作品集中在《江文通集》中,今天我们还可以见到。他的《别赋》通过描写战乱时期社会上几类人的不同的离别情况,反映人们别离的伤感情绪。他的《恨赋》,描写自古以来的帝王将相、有识之士,不知有多少人因不能得志而死,这些社会历史真实,这其中的遗恨,使人看了,往往饮恨不已。

有个叫檀超的文学爱好者,读了江淹的诗,赞不绝口,特意备了酒菜请江淹到他家作客,他们边饮边谈,相互都很欣赏,后来他们成了很要好的朋友,有了朋友的引荐,江淹的名气越来越大。后来江淹有机会做了宋、齐、梁三代朝廷的官吏。

最初,江淹受到南朝宋建平王刘景素的赏识。刘景素让江淹在南兖州做了官。不过好景不长,有个叫郭彦文的县令犯了罪,为了开脱罪责,他竟诬告江淹接受了他的贿赂,江淹因此被下了狱。幸好爱才的刘景素知他冤枉,放他出来。不久,他就跟着刘景素去镇守京口。

刘宋政权灭亡后,萧道成建立了齐朝。我们一般称这个朝代叫南朝齐或萧齐。萧齐政府邀请江淹和檀超做了编写历史的史官。后来有人在襄阳的一座古墓里,发现一些竹简,竹简上的文字,没有一个人能认得。这是西周时期的文字,这种文字笔划前粗后细,人们管它叫蝌蚪文。江淹不但认识蝌蚪文,而且还读出了其中的内容,原来这竹简上写的是周宣王时期的事情。这下,江淹的名气更大了。他的官也越做越大。

到萧衍灭齐建立梁朝(史称南梁或萧梁)以后,江淹做了梁朝的光禄大夫,已经整日在皇帝左右了。由于皇帝的爱宠,他又被封为醴陵侯,于是有了很多的封地,过上了他从小就梦寐以求的富足生活。

对于功成名就的江淹来说,学问就像敲门砖,再像过去那样刻苦读书已没有什么必要;当然官场的功课也太多,哪里还有时间和心思去钻研学问,偶尔想写点诗文,结果也大不如从前,年轻时所显露的风采也就荡然逝去。于是人们说:“江郎才尽”了。于是就有一些传说。

传说江淹做宣城太守的时候,有一次路过禅灵寺,在那里借宿,他梦见有个人来找他,自称叫张景阳(西晋的张协),来人说:“以前我有一匹绸缎存放在你这里,现在该还给我了。”江淹稀里糊涂地往怀里一掏,还真的掏出了几尺五彩缤纷的彩绸。就还给了他,不想这个人却大发脾气,说:“你怎么把我的绸子给剪剩这么少了!”这时他环顾左右,一眼瞥见梁朝作家丘迟,就对丘迟说:“剩下的这几尺玩艺儿我留着也没什么用,给你吧!”从此,江淹就再也没有写出精彩的文章。

又有传说,江淹在治亭住宿,晚上梦见有个叫郭璞的人说:“我有一支笔存放在你这里多年了,现在把它还我。”江淹掏出了一支色彩斑斓的毛笔还给他,就再也写不出好的文字了。

其实,这些传说,有很多人为的编造成分在里面。有些人在自己中年的时候,对自己事业上的成就不满足或者不自信,往往会反复做此类怪梦,如考试不及格啦,总找不到一样东西啦,赶不上一个机会啦等等。于是推想后半生作品无成的江淹一定没少做这样的梦。

“江郎才尽”的故事以极强的生命力在历史上被传播,大多源于人们对江郎才情丧尽的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