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秘史
6439600000072

第72章 刘勰与《文心雕龙》

在今山东莒县的浮来山上,原有一座南朝时修建的寺庙,名为定林寺。寺里曾住过一位叫慧地的僧人,他就是南梁文学理论批评家、著名的《文心雕龙》作者刘勰。他的晚年是在寺庙里吃斋念佛度过的,最后圆寂于庙中。后人为了纪念他,还专门在寺庙里为他修建了墓塔,造了一尊铁佛。

刘勰,字彦和,原籍东莞(今山东莒县)人,世代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大概生于南朝宋明帝泰始元年(公元465年),死于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520年)。南朝时的文学家,著有《文心雕龙》50篇,后出家为僧,法名慧地。

刘勰聪明慧颖,但在他很小的时候,做越骑校尉的父亲刘尚就去世了,使得原本就不太富裕的生活变得更贫穷。可是,小小年纪的刘勰却十分好学,他尽可能地读书学习,刻苦钻研,决心要立志扬名。

刘勰因生活清贫,投靠了一个叫僧佑的和尚,到他所住持的位于建康郊外钟山上的定林寺里帮忙整理佛教经典。

刘勰在定林寺里一住就是10年,是一名不剃头的佛门弟子。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使他对佛学也有了一些研究。他利用寺庙里的许多有利条件,抓紧一切时机学习,广泛阅读各种书籍。他认为:“文章是经典的枝条。有了它们,礼教和典章制度才得以实施致用,君臣军国大事才能够得以实施和发扬。”刘勰开始评论古今文体,准备对古代文学进行一次总结和论述,对当代文坛上的形式主义文风给予纠正。于是在整理佛卷的剩余时间里,刘勰便开始了这项工作。寒来暑往,经过六、七年的苦苦探索,辛勤耕耘,终于在他30岁的时候,写成了一部文学批评的理论专著——《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全书共分五十篇,大约有三万八千多字。前二十五篇除《原道》等三篇是总论外,其余大致阐明的是各类文体的特点及其发展概况。后二十五篇大致是有关文学创作批评问题的论述,其中包含刘勰对文学批评的原则、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等问题的精辟见解。

刘勰在黄卷青灯之下苦苦写成的《文心雕龙》,尽管内容充实、条理缜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有史以来有关文学批评方面的巨著,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社会地位,在很重视门第的南朝,有权有势的人是不会重视甚至承认他的成就的,更没有人举荐他,认可他的才能,刘勰的内心很是痛苦,在万般无奈下,他想出了一个把书稿送上去的好主意。

有一天,刘勰打听到“一代辞宗”——在文坛上享有盛名的学术权威沈约外出路过定林寺时,他就打扮成小商贩的模样,手拿书稿在路旁。当沈约的车子到来之际,他就上去拦住了车子,对沈约说明了原因,并把书稿呈上,请求沈约帮忙审稿,给予指教。沈约把书稿拿了回去,进行了仔细的阅读,认为这是一部有水平有价值的理论专著,就准备把书给他推荐出去。

公元502年,南梁立国。沈约是开国功臣,在朝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他很欣赏刘勰的才气,有意提携他入朝做官。于是,刘勰离开了他生活多年的定林寺,做了一名奉朝请。虽然这只是个闲官,但他毕竟踏出了进入仕途的第一步。南梁天监年间,刘勰做过记室、参军等小官,兼东宫通事舍人,深得梁武帝的长子昭明太子萧统的赏识。但刘勰是个很有远大志向的人,这类没有作为的小官对于他来说,实在是没什么意思。他也曾做过能有点作为的小小县令,本想小试锋芒,施展一下自己的能力,做一个好的父母官,但又被调去任些闲差。

梁天监十七年,定林寺住持僧佑圆寂,他长年搜集的许多佛经放在那里无人整理。由于刘勰曾在定林寺隐居多年,对经典十分精通,梁武帝就派他重返定林寺,和另外几名高僧一同去整理僧佑留下的经藏。

刘勰徒怀鸿鹄之志,还没有来得及施展自己的才能,就又回到了佛门,胸中也难免有些惆怅,但经过了多年的官场生活之后,他对官场上的勾心斗角、你争我夺的互相倾轧也已开始厌恶,他觉得重回佛寺倒也未必不是件好事。他决定剃去头发和胡须,向梁武帝请求正式皈依佛门,出家为僧。一向崇尚佛教的梁武帝欣然同意,还为他赐名慧地。从此,刘勰不再过问政治,一头钻进了研究、整理佛教经典的工作之中。后来,刘勰回到了老家,在家乡修建了一座佛寺,仍取名为定林寺。在那里,他整日埋头研修佛学,最终圆寂在家乡的土地上。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虽在他活着的时候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但在他死后,渐渐地为人们所注意,尤其到了唐代,更是大放异彩,被后人誊为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