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秘史
6439600000136

第136章 萧太后的功劳

辽国皇帝兀欲的次子耶律贤即位,即辽景宗。景宗幼年时经历过一次致命的遭遇,公元951年,察割发动政变,率众闯入宫帐杀死辽世宗和太后,年幼的景宗被深明大义的御厨用毛毡藏在柴禾堆中,这次劫难后景宗落下顽症,做皇帝力不从心。但他的夫人萧绰皇后,却是个杰出的女强人。

萧绰字燕燕,应年三年(公元953年)出生,父亲是宰相萧思温。父亲非常喜欢燕燕这个女儿,曾把她许配给汉族重臣韩知古的孙子、韩匡嗣的儿子韩德让,但女儿17岁时被景宗耶律贤选为贵妃,不久立为皇后,与韩家亲事自然取消,但两家关系仍然和睦融洽。

乾亨元年(公元979年),宋赵匡胤去世,赵光义继位,出兵北汉。辽朝得到消息,派使臣去宋朝,询问为何攻击北汉,宋朝皇帝太宗说:“北汉不服大宋之命而割据,理该讨伐。如辽朝不援北汉,我们仍可保持友好关系;否则,那就只好开战了。”

辽朝使者回国报告这一情况,景宗犹豫不决,找萧皇后商量。皇后说:“北汉与我朝修好多年,汉主还是我朝册立。宋朝进攻北汉,下一步就该攻我幽、云各州了,我们应即刻备战。”

二月,宋朝大军进攻北汉都城太原,萧皇后让耶律沙为帅救北汉,但由于监军耶律敌烈狂傲轻敌,招致兵败白马岭,阵亡大将五员,士兵无数。景宗闻讯大怒,要处置耶律沙,萧皇后说:“兵败不全怪耶律沙,冀王敌烈只知冒进,不虑地形,强行开战,导致失败。”景宗听皇后这样说,觉得有理,不再坚持治耶律沙的罪,而让他带罪立功。

宋太宗赵光义打败辽军,急于求成,不顾将士劳累,继续指挥北进,攻打辽朝战领的幽州。景宗得报非常害怕,萧皇后却镇定自若,说:“宋朝攻幽燕本在意料之中,皇上不必担心,我已命令耶律去幽州,命耶律休哥和斜轸增援。南京城坚池固,韩德让智勇双全,而宋军系孤军深入,南京一定能守住。”

萧皇后分析得很正确,这一仗,果然宋军大败,宋朝皇帝险些丧生,逃回汴京。

萧皇后又下令让韩匡嗣为都元帅,率耶律休哥军南伐宋朝,但韩匡嗣中了宋朝假投降诱敌深入之计,吃了败仗。景宗要责罚这些败将,萧皇后为之讲情,没有加罪。

又过了两年,景宗皇帝去世,他12岁的长子耶律隆绪即位,是为昭圣皇帝。萧皇后被尊为“承天皇太后”,摄政军国大事。

萧太后是年30岁,整个辽朝的重担,压在她的肩上。她表现出成竹在胸,大智大勇的气魄,首先任贤用能,注意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她把韩德让、耶律斜轸召入宫中,让他俩辅佐朝政。他俩一一表示尽忠。萧太后则命令耶律休哥坐镇南京,总管南面军务。以后又任命韩德让为政事令、宰相等职。

为了让小皇帝学习政务,萧太后让隆绪亲自审理囚犯,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一天,小皇帝要从臣跟他去赤山狩猎,萧太后自然一起去了。在路上,小皇帝见斜轸的青花马与他的银鬃马个头一样高,就说:“你的马和朕的马大小一样,不知谁的马跑得快,咱们比赛如何?”

斜轸却说:“陛下是君,臣怎敢和君赛马呢?臣若赢了皇上,岂不是失大礼了?”小皇帝点了点头,说:“不过在战场上和打猎时,君臣的马跑来驰去,就难说什么失礼不失礼的啦!”

萧太后听见儿子和大臣的对话,笑着说:“论国礼,你们是君臣。今天咱们按契丹风俗,好朋友以交换马、弓为盟。你们俩就在我的面前,互换弓和马,结交朋友吧!”

斜轸听了,虽然心中高兴,但嘴上却说:“臣不敢。”小皇帝拉着他的手说:“怕什么,太后已经下旨,不遵旨才是失礼呢!”

小皇帝命人将两匹马互换了,又把自己的弓送给耶律斜轸,斜轸忙跪下接弓,然后把自己的弓矢送给皇上。在场的官兵一阵欢呼,敬佩萧太后这种热忱待臣的做法。皇帝和耶德斜轸成了真正的朋友,耶律斜轸在以后的征战中,冲锋陷阵,立下了许多大功。

萧太后善于用人,而且肯吸收良臣们治国的好经验、好办法,如减轻百姓赋税、奖励生产、颁布禁止官吏受贿枉法的法令,不得敲榨百姓等等,深受广大平民百姓欢迎。辽朝的政治经济形势、社会秩序等,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比景宗在位时,有明显好转。这其中主要功劳,当然属于摄政的萧太后。她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