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秘史
6439600000105

第105章 安史之乱

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玄宗陶醉于已经取得的成就和经济的表面繁荣,不思进取,怠于国事。自从杨贵妃入宫以后,唐玄宗整天和杨贵妃在一起饮酒作乐,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宰相李林甫和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乘机把持朝政。他们专权自恣,排除异己,搜刮民财,广收贿赂,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这就给安史之乱造成可乘之机,加速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安史之乱”指的是安禄山、史思明反叛唐玄宗的一次内乱。安禄山是混血胡人,通晓6种蕃语,史思明是他的同乡,两人在一起长大,在一起当过互市郎(唐代边疆与少数民族贸易中的经纪人),后来又都在幽州节度使(管辖今北京市一带地区)张守部下当军官。

安禄山对上司惯于溜须拍马,逢迎谄媚。有一次,张守对他说:“你什么都好,就是长得太胖,让人看了不太喜欢。”安禄山诚惶诚恐,以后吃饭就只吃半饱。张守听说了很感动,干脆将他收养为义子,并且越发重用他。每当朝廷派人来边镇办事,安禄山就送上重重的贿赂。这些人回去以后,自然要在唐玄宗面前称赞安禄山。唐玄宗听了,认为安禄山是个人才,提拔他当了平卢节度使(管辖今辽宁锦州西)。

安禄山不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权位和势力,还想爬上更高的位置。他于是就挖空心思来进一步博得唐玄宗的欢心,取得唐玄宗的信任。有一次,安禄山上殿给唐玄宗进献珍宝,跪在台阶下假惺惺地说:“我生自蕃戎,皇上对我这样信任,我没有什么可效劳陛下的,但愿为陛下献身。”唐玄宗信以为真,对他很是怜爱。为了进一步取得唐玄宗的信任,安禄山竟厚颜无耻地拜年轻的杨贵妃为“干娘”,以后每次进朝,他都先拜见杨贵妃,再朝见唐玄宗。唐玄宗贵怪他为什么不先向自己朝拜,安禄山取宠地说:“我们胡人都是先拜母后拜父的。”唐玄宗越发觉得他憨厚可爱。

安禄山深知唐玄宗好战喜功,就多次使用阴谋诡计,诱骗和坑杀了成千上万的奚人和契丹人,或者把他们押送到京城献俘,或者割下他们的脑袋去报捷。为了迎合唐玄宗和杨贵妃奢侈享乐的欲望,安禄山把从各地搜刮来的奇禽、异兽、珍宝、玩物络绎不绝地派人送到长安的皇宫中。

安禄山的心思果然没有白费。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唐玄宗封安禄山为东平郡王,这是唐朝开国以来封给胡人的最高爵位。唐玄宗还下令在京城里给安禄山建造了极其豪华的府第。有一年安禄山生日,唐玄宗和杨贵妃赏他许多价值昂贵的衣服和宝器,并煞有介事地为他们的干儿子洗礼。就在这种种活动中,安禄山对唐玄宗的荒淫昏聩,对唐王朝政治上的腐败,军事上的虚弱,了解得十分清楚。他那向上爬的欲望,就一步步地发展成为发动叛乱、起兵灭唐的野心。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安禄山把一个心腹部将留在长安城里当坐探,随时把朝廷中的动静密报给他,为叛乱进行准备。他以范阳(今北京市西南)为根据地,在城北建筑了一座雄武城,广招兵马,制造武器,屯储军粮。他还从部将中提升了500多人任将军,2000多人任中郎将,用这种办法来收买人心,培植叛乱的爪牙。最后,他从亲信当中挑选了史思明等人,充当谋士和心腹,作为指挥叛乱的核心力量。

安禄山叛乱的迹象逐渐明显起来,朝廷的一些大臣和其他一些节度使也逐渐察觉到了。他们多次提醒唐玄宗,要玄宗采取措施,加强防范。宰相杨国忠更是视安禄山为眼中钉肉中刺,多次奏明玄宗,说安禄山要谋反。可是玄宗怎么也不相信,反倒说:“安禄山这个人,我待他不薄,他怎能反叛我呢?咱们东边和北边的边境,还要靠他来守,你们不必多担心。”

眼见着安禄山的势力逐渐壮大,统率着重兵18万人,占当时边镇军队1/3还多,杨国忠感到自己的宰相交椅已经岌岌可危了。他一方面加紧在唐玄宗面前游说,另一方面暗中查询安禄山安插在京城的探子。杨国忠查出了安禄山派在京城的探子,并处死了他们,这下激怒了安禄山。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10月,安禄山派到京城奏事的一个官员从长安回到范阳,向安禄山密报朝廷的情况。安禄山与心腹密谋之后,召集他的15万大军,出示了一份据说是使者带回来的圣旨,宣称:“有圣上密旨,令禄山带兵入朝铲除杨国忠!”11月初一,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发兵15万,号称20万,在范阳举行反叛,向长安方面进发,揭开了“安史之乱”的序幕。

腐朽的唐王朝在军事上毫无准备,既无可用之兵,又无可用之将,只好命大将封常青、高仙芝招收市井无赖之徒,前往抵抗,但新招之兵,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安禄山连败唐军,一路攻陷陈留、荥阳、洛阳,直逼长安。

叛军得逞的消息接二连三地传到长安,这时候,唐玄宗才相信安禄山是真的反叛了。他匆忙调兵遣将,部署平定叛乱,可是这临时凑起来的部队,仓促上阵,哪里是叛军的对手?尤其是潼关失守后,长安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

杨国忠主张出逃蜀中,于是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和一些皇亲大臣出走四川。行至马嵬驿时,随行军士鼓噪不前,骚乱中杀死了杨国忠,并强迫唐玄宗杀死杨贵妃。玄宗无可奈何,忍痛派人缢死了杨贵妃。随后,唐玄宗跑到四川成都去了,安禄山军队占领了长安。

安禄山的军队十分残暴,每到一处,就抢掠民财,烧毁房屋,甚至把杀人当作儿戏。叛军进入长安后,即纵兵大抢3天,长安成了一片火海。在安禄山军队的暴行下,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镇村庄,变成了一片瓦砾废墟。

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即位,改元至德,帝号为肃宗。他任用郭子仪等大将,调集了西北各路军队,准备反攻长安。公元757年,安禄山集团发生内讧,他的长子安庄绪本应为太子,但安禄山却想立夫人段氏生的儿子为太子,为此安禄山被其长子安庆绪杀死。唐军趁机收复长安、洛阳。安禄山留守河北的大将史思明也暂时投降了唐军。

公元758年,唐朝正打算消灭史思明力量,史思明又起兵反叛,占据魏州(今河北大名)。同年,唐肃宗派郭子仪等20万大军围邺城(今河南安阳),史思明带兵直趋邺城,援助被围的安庆绪,打败了唐军。史思明胜利后,乘机杀了安庆绪,自己当了皇帝。接着史思明又攻陷洛阳。不久,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安史集团内部的争权残杀,使力量大为削弱。唐军趁势收复洛阳。

公元762年,唐肃宗死,子李豫继立,是为代宗。代宗调集各路兵马又借回纥骑兵,以其子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以仆固怀恩为副元帅,率军相继收复洛阳、河南等地。

公元763年初,史朝义手下的几员大将先后投降了唐朝,史朝义走投无路,穷赎自杀(也有人说是被部将诱杀)。至此,历时8年的安史之乱终告结束。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社会矛盾发展的集中表现,是唐中叶统治阶级内部、地方节度使与中央政府争夺最高政权的斗争。它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使黄河中下游的人民受到了空前浩劫,北方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社会阶级矛盾进一步加深,唐王朝中央集权力量也大为削弱。唐中央已无力控制全国。参加平叛的节度使,割据一方,拥兵自重,全国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唐中央内部,出现了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政治更加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