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音训练
朗读训练
朗诵训练
表达训练
语音发声规范,吐字如珠如流
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以情带气,以气托声
情感丰富真实,表情达意准确
掌握朗读、朗诵的基本技巧
一、学时
本训练项目建议8课时完成。
二、方法
(1)采取语音与发声相结合的方式授课,如在训练声母时,不但要从音理上懂得如何发,同时要考虑如何发得更好听、更悦耳,即从口腔状态、气息状态、吐字归音、声音弹性上加以调整。
(2)训练内容可以按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绕口令—短句—段落顺序,由易到难地安排训练材料。
(3)采取小组授课的方式,针对一篇稿件,由同学分组进行稿件分析,在理解准确的前提下,鼓励大家表达方式多样,争取做到语无定式。
天南地北的乡音不同,常常会闹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一日,某北方业务员到苏州拜访客户,走到路上发现头发乱了,于是就到附近的理发店里去理发。进门后,理发师傅问:“您要打头啊?”(在吴方言里,“打头”即洗头)
“啊?”这个业务员觉得很纳闷,心想:这是什么规矩啊,理个发还要被打一顿?连声拒绝:“不打!不打!”
理发师傅说:“剃头么,总归要打的呀,您不在这里打,要么就转去打?”
这个业务员就更纳闷了,心想:早晚都要被揍一顿,还是在这里被揍吧,以免浪费时间。于是对师傅说:“师傅,那就您来打吧!”
理发师傅耐心地介绍:“我们这里打头有两种打法,可以坐着打,也可以躺着打,您看您要选择哪种打法?”
业务员无奈地说:“那还是算了吧,我不理了。”
“说好每一句话”看似简单,但恰恰体现了一个演讲者基本的语言面貌和功底。试想一下字音发得干干瘪瘪、没劲儿、秃噜字,在语流中势必减色许多。那么如何使自己的话语做到准确、清晰、圆润、集中、流畅呢?
一、发音器官训练
语音是发音器官各部分(横膈膜、肺、声带、口腔、舌头、牙齿、嘴唇以及鼻腔等)协同动作而产生的。能否灵活自如地运用发音器官,直接影响着发音的质量。人的嗓音虽然是天生的,但是通过后天的训练,也能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得到改善和美化。因此,了解人体发声原理,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1.口腔训练
有目的说话比日常说话口腔开度要大一些,平时说话时口腔多呈“前后”型,通常是前开后不开。但语音训练要求口腔前、后都打开,而这个要求是通过“提颧肌、打牙关、挺软腭、松下巴”来实现的。
(1)提颧肌
将颧骨的肌肉用力向上提起,面部略带微笑,口腔前有展宽的感觉,鼻孔略张大,上唇紧贴牙齿。这样快速做几十次,颧肌部分会明显感觉发酸,反复练习,颧肌控制力量加大,咬字时就会自然提起,就不会秃噜字了。
(2)打牙关
将上、下槽牙像嚼着弹性物一样而保持一定距离地打开,双侧上后槽牙要始终保持向上提起的感觉,张嘴像打哈欠,闭嘴如啃苹果。打牙关是抬硬腭的部分动作,它可以改善口腔共鸣,也可以使咬字位置适中有力。
(3)挺软腭
软腭在硬腭后部,是一软体。平时不说话时它是向下垂着的,即使说话也没有人有意识地将它提起。但有目的说话时,由于声音和咬字的需要,就必须把软腭挺起。因为这样做既可以加大口腔后部空间,也可以避免声音过多地灌入鼻腔而造成鼻音。可以用夸张吸气、半打哈欠来体会挺软腭的感觉。
(4)松下巴
下巴在打开口腔时比抬硬腭更起作用,只要放松下巴,口腔就可以明显打开许多。发音时,只有下巴自然内收,才能放松。其实咬字的力量主要在硬腭,下巴则处于放松“从动”状态,我们可以用“牙痛时说话”来体会放松下巴的感觉。
2.共鸣调节训练
声带本身发出的原音很微弱,在经过共鸣后才被扩大和美化,形成不同的语音音色与声音色彩。一个人的发音器官是天生的,无法改造。而共鸣的调节却是可以经后天训练而改善的。因而可以说,掌握共鸣调节方法,是扩大发声效率、改善声音质量的重要环节。
人体发音的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和头腔。头腔是指硬、软腭以上的部分,主要是鼻腔。有目的说话的发声有独特的共鸣特点:以口腔共鸣为主,以胸腔共鸣为基础,以微量鼻腔共鸣为辅。
3.声音弹性训练
声音弹性是指声音对于人们变化着的思想感情的适应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声音随感情而变化的伸缩性和可变性。有目的说话负载量大,信息量大,情感变化幅度也大,我们就要在自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种富于色彩的、有感染力的声音,使发声技巧与作品内容统一起来,让声音能适应情感的变化和内容的需要。
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以及特色是普通话语音的物理基础。声音的高低就是音高;声音的强弱就是音强;声音的长短就是音长;声音的特色就是声音的本质(又称音质、音品、音色)。这几种声音要素是演讲者必须掌握和灵活运用的重要手段。在演讲中,演讲的内容不同、风格不同、对象不同,那么要求演讲者的声音色彩变化也不能相同。
二、气息控制训练
声音的发出是与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四个环节紧密联系的。肺部呼出的气息通过气管,振动了喉头内的声带,发出微弱的声音。这种声波经过咽腔、口腔、鼻腔等腔体共鸣被扩大和美化,再经过口腔中唇、齿、舌、牙、腭的协调动作,不同的声音就产生了,这就是发声的简单原理。
气流的变化关系到声音的响亮度、声音的清晰度、音色的优美圆润、嗓音的持久性及情绪的饱满充沛。只有在控制气息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控制声音。演讲用声的特点决定了对气息控制的要求:一要有较持久的控制能力;二要保持较稳定的气息压力;三要呼气时间长;四要对气息的控制收纵自如;五要学会短时无声吸气。总之,要能掌握“深、匀、通、活、稳定、持久、自如”的气息控制本领。
进行呼吸控制练习的目的是为了体会和掌握胸腹联合呼吸的基本动作要领,养成符合有目的说话的发声要求的呼吸方式,要想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训练;其次要重视点滴,逐步改掉不良习惯;第三,在反复训练中,要善于捕捉既符合要领,又符合自己实际的感觉,灵活运用。
三、吐字归音训练
吐字归音是我国古典唱法中对吐字法的概括,也被誉为古典唱法的精髓。它在传统说唱艺术中是指发音清晰有力,韵尾完整,字音不仅要念准,还要有分量,所以有“咬字千斤重,听者自动容”“清晰的口齿沉重的字,动人的声韵醉人的音”的说法。吐字归音是训练有目的说话的必备前提。
字音在口腔内形成,口腔是语音的制造场所,吐字实际上就是口腔控制。归音是指在结束一个字的发音时需要完成的归韵工夫。吐字归音是根据汉语语音的音节特点设计的训练方法。一个字(音节)可以分为字头、字腹和字尾三部分。吐字是对字头发音的要求,归音是对字腹,特别是字尾发音的要求。三部分的总要求是:咬紧字头,延长字腹,咬准字尾。
四、掌握声调高低
声调有不同的类型,一般简称为调类,它是根据区别词义的读法不同,即“调值”不同而归纳出来的类别。所谓调值,具体说就是指音节本身高低升降的变化形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汉语中声调的读法,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地区各异,可能有不下数十种。但是,按照标准的规范读法只有四种:阴平声,也称一声;阳平声,也称二声;上声,也称三声;去声,也称四声。
在古代汉语和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如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地)的方言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入声(五声),这是一种类似于去声而读起来极为短促的声调。例如:一、七、八、十、百、出、入、黑、白、角等。目前,在普通话标准语音中,入声已被废弃,应分别归入标准语音的四个声调之中,学习时要一一改正过来。
1.阴平声
阴平声的读法是:从音节的起始到结束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高度(高声)上,不升也不降。调值的标示是“5—5”。声调的符号是“—”。
2.阳平声
阳平声的读法是:声音从半高声开始,上升到高声结束。调值的标示是“3—5”。声调符号是“/”。
3.上声
上声的读法是:先从半低声开始,中间下落至低声,而后再迅速上升到半高声,有明显的曲折变化。调值的标示为“2—1—4”。声调符号是“∨”。
4.去声
去声的读法是:声音从高声开始,发出便直接下落到低声,无须曲折变化。调值的标示是“5—1”。声调符号是“”。
1.出东门,过大桥,大桥底下一树枣,拿着杆子去打枣,青的多,红的少。一个枣,两个枣,三个枣,四个枣,五个枣,六个枣,七个枣,八个枣,九个枣,十个枣,九个枣,八个枣,七个枣,六个枣,五个枣,四个枣,三个枣,两个枣,一个枣。
这则绕口令,开始可多换几次气,然后可试着用三口气说完,即在数枣前、后各换一口气,然后可以试着两口气说完,以一口气说完为最佳。注意不要硬憋着气,尽量让字音发得饱满。
2.“啊”的读音变化:
做啊zuò a-—做哇 来啊lái a-—来呀
走啊zǒu a-—走哇 鱼啊yú a-—鱼呀
借啊jiè a-—借呀 转啊zhuàn a-—转哪
静啊jìng a-—静nga 吃啊chī a-—吃ra
3.双音节练习时,要把气息和吐字综合起来运用,同时注意唇舌的力度。例如:
咖啡 丰收 灯光 中国 经营 森林 批准 生产 铅笔 帮助 欢笑 经济 成功 南方 平安 灵活 学习 题材 结果 明显 情感 全力 防范 宁夏 广播 智慧 防止 七成 统筹 敏捷 选举 油耗 永远 法律 企盼 典范
4.朗读下面的文字,按符号吸气(∨为吸气,/为偷气)。
我的一滴泪,/也止不住/滴在这千行泪雨中。∨啊,∨亲爱的、可敬的朝鲜人民!∨在纷飞的战火中,/你是那样刚强!∨敌人把你的城镇变成了废墟,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的家园烧成了灰烬,/你没有哭;∨敌人杀死了你的亲人,/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绑在大树上,/烧你、烤你,/你没有哭;∨你真是一把拉不断的硬弓,/一座烧不毁的金刚!∨可是今天,/当你的战友——/中国战士们/要离开你的时候,/你却倾洒了这样多的眼泪,/仿佛要把/你们每个人一生一世的眼泪,/都洒在今天!∨你是多么刚强/而又多情多义的人民!
“演练题”
1.语调变化的层次与分寸以及声音虚实运用的训练。
(1)妈妈,再见!
A。可爱的小姑娘,娇声嫩气地向妈妈告别
B。幸福的青年,轻松愉快地向妈妈告别
C。不幸的人,气抖声颤地忍痛向妈妈告别
(2)妈妈,我就是不去!
A。任性的小男孩,拧声浊气地抗拒妈妈的命令
B。倔强的小伙子,瓮声闷气地坚定答复
(3)我的孩子,你在哪里呀?!
A。年轻的妈妈(或爸爸),正在和小宝宝捉迷藏
B。年轻的妈妈(或爸爸),焦急地寻找孩子
C。年老的母亲(或父亲),思念儿女
D。病危的老母(或老父),痛苦地呼唤儿女
2.不同基调变化的基础训练
(1)春天,大地从寒冬里复苏,被人们砍割过陈旧了的草木茬上,又野性而茁壮地抽出了嫩芽,不用人工修培,它们就在风吹雨浇和阳光的抚照下,生长起来。这时,遍野是望不到边的绿海,衬托着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种种野花卉。一阵潮润的微风吹来,那浓郁的花粉与青草气息,直向人心里钻。无论是谁,都会把嘴张大,深深地向里呼吸,像痛饮甘露似的,感到陶醉、清爽。
(2)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3)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强占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统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训练提示
1.掌握好语言简单的、不同感情色彩的变化。
2.不同基调变化的基础训练要求:
(1)内容清新、舒展,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爱。练习时可用偏小音量,声音柔和、抒情,气息深而长。
(2)内容充满了对白杨树昂扬、挺拔、向上“性格”的由衷赞美。要求声音柔中有刚,咬字力度大而不塞,气息深而不断流。
(3)内容庄重严肃,带有驳斥、反问色彩。要求声音以刚、实为主,坚定有力;吐字饱满,字正腔圆;气息沉稳、扎实,由丹田之气托声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