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让学生掌握沟通艺术的66个故事
6417200000002

第2章 善意的门缝(2)

第二天早晨,他们刚一坐下吃早饭,迪克的“请”就跑回了家。昨天,他呼吸了许多新鲜空气,现在感觉非常好。他刚回到迪克的口中,就得到了一次呼吸的机会。因为迪克说道:“父亲,请您给我切一块橙子,好吗?”哎呀!这个字非常容易地就说出了口!听起来和约翰说的一样好听。而约翰今天早晨也只说一个“请”字了。从那以后,小迪克变得和哥哥一样懂礼貌了。

要想让“请”身体强壮,幸福快乐,必须经常把它从嘴中拿出来,呼吸呼吸新鲜空气。

理解

一名店主在门上订了一个广告,上面写着“出售小狗”。这信息显然把孩子们吸引住了,一名小男孩出现在店主的广告牌下。“小狗卖多少钱呢?”他问道。

“30至50美元不等。”

小男孩从口袋掏出了一些零钱,“我有2.37美元,请允许我看看它们好吗?”

店主笑了笑,吹了声口哨,一名负责管理狗舍的女士便跑了出来,她身后跟着5只毛茸茸的小狗。其中一只远远地落在了后面。小男孩立即发现了落在后面一瘸一瘸的小狗,“那小狗有什么毛病吗?”

店主解释说:“这只小狗没有臀骨臼,所以它只能一瘸一瘸的走路。”小男孩说:“就是这只狗,我要买它。”

店主说:“你用不着花钱,如果你真的想要的话,我就把它送给你了。”

小男孩十分生气,他瞪了店主一眼,“我不需要你把它送给我。那只狗和其他的狗的价值应该是一样的,我会付你全价的。我现在就要付2.37美元,以后每月付50美分,直到付完为止。”

店主劝说道:“你真的用不着买这只狗,它根本不可能像别的狗那样又蹦又跳的陪你玩儿。”

听了这话,小男孩弯下腰,卷起裤腿,露出了他一只严重畸形的腿。他的左腿是瘸的,靠一个大大的金属支架撑着。

男孩轻声地说:“恩,我自己也跑不好,那只小狗需要有一个能理解它的人。”

小男孩与店主的沟通,使店主懂得了生命是平等的道理,也使他真正理解了小男孩的情感。

一把温情的钥匙

那时,我在深圳一家私人超级市场打工。每天卸车、装货,马不停蹄挥汗如雨。可那位林经理却对我们很苛刻,幸好他的侄子,也就是我们的顶头上司仓库保管林恺还算通情达理,对我们格外关照。

某天,清点仓库时,林经理发现少了几包烟和几箱泡面。他便大动肝火,扬言一定要揪出那个不识好歹的“贼”。平时仓库的钥匙都放在值班室的抽屉里。为此,林经理就一个一个地把我们叫进办公室审罪犯似的审我们,让我们大为恼火。

查无结果,林经理一气之下,让林恺管仓库的钥匙,防贼似的防着我们三个打工仔。后来,仓库里货物又少了一些。于是我们每个人就如惊弓之鸟。

林恺握着那串钥匙去找林经理。半夜才回来,喜笑颜开地对我们三个说:“虚惊一场,我和林经理一查进货单才发现,原来去年年底订货时香烟比往年少订了几条,泡面的订量也有问题。”我们三个这才舒了一口气,怨声载道起来。

接着他变戏法似的从口袋里掏出一大把钥匙,说:“年关已近,仓库里的工作一定很忙,林经理让我每人给你们配一把钥匙,以便随时工作。他也让我转告你们别介意,他这个人脾气不好,见不得鸡鸣狗盗之事。”握着金闪闪的钥匙,我们有了一种当家作主的感觉,工作自然也干得尽心尽力,当卸下一车货时,我们就齐心协力地清点、入库,配合默契。有时清点完,略有剩余时间,我们就再清点一遍,以保证准确无误才入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因为疏忽漏点多点之事时有发生。所以我们商量,工作虽然卑微,可为了那串钥匙的信任,我们一定不能掉以轻心。

仓库失窃的事情自然再也没有发生过。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串钥匙,根本就打不开仓库的大门。难怪那些日子林恺总是第一个上班,早早地打开门。因为林恺发现,一个人心中的委屈多一点,付出就会少一点;付出少一点,获得就少一点。那时我们少的是别人的信任,别人的尊重,甚至别人一点点的温情。这才导致了仓库的“失窃”,其实仓库里丢失的货品就是被我们三个偷走,被我们三颗充满委屈、不甘而疏忽的心偷走的。

于是,他用一把钥匙,一把打不开仓库大门却用温情打造的钥匙,打开了我们的心门。

林恺用来打开“三颗充满委屈、不甘而疏忽的心”的钥匙,名叫“沟通”,他是用“沟通”这把温情打造的钥匙,打开了三个打工者的心门。

没人喜欢我

你自边有这样的人吗

有个同事没跟他问好,有个朋友忘了他的生日……总有那么多让他抱怨的理由:“没人喜欢我!”心理治疗师勒巴斯蒂说:“成人世界充满了这样的人。”实际上,每个人对于爱的渴望和他们实际感受到的爱之间都有一条鸿沟。“很多时候,我们渴望得到的爱,也许只有孩子才能得到,那种母亲对孩子的完整而毫无保留的爱。”而进人成年,即使在最热烈的情侣之间,爱也只是一种彼此的付出和收获。我们的爱,不再像母爱那样纯粹,那样不求回报。

情感缺乏

在一切成熟的人际关系中,都免不了失望的成分。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面对失望。但为什么有人做不到呢?心理治疗师莫·勒阿在巴黎主持一家心理咖啡馆,她解释说:“罪魁祸首就是这句抱怨:‘没人喜欢我’。”在她看来,这样的抱怨总是来自那些童年时期缺乏爱,或至少觉得没有得到足够爱的人。她认为:“没有哪家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可惜有很多父母并不懂得如何表达他们的爱。”

溺爱

那么溺爱呢?“被溺爱的孩子也会造成同样的后果: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习惯了有人宠护着。成年之后,他们会向别人成倍地索求,觉得人人都该对他好。”他们对爱的无度索求和永不满足,往往吓跑身边的人。当然,毫不奇怪,其他人的这种反应更是让他们确信:“没人喜欢我!”

自恋

不习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总是归罪于他人,怪别人没有对自己付出更多,这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勒巴斯蒂认为:“他们对一切的解释都是从自己出发的。”在这种自我中心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自我陶醉和过度敏感。艾丽·昂贝则认为,对他们来说,被人爱总意味着:“最受宠爱”。她说:“他们寻求的不是爱,而是最爱。”为了保护自己,这种人往往不自觉地将自己的遭遇归咎于人,就像勒巴斯蒂所说:“跟自责相比,责怪他人不爱自己当然更为容易。”

缺乏自信

抱怨“没人喜欢我”的人永远需要更多的赞美来肯定自己。这种对爱的依恋其实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莫·勒阿认为:“如果父母给了孩子足够的支持和肯定,那他们就能顺利地构建自我,而不需要他人额外的肯定。”

你自己是这样的人吗

回溯童年经历

既然爱的感觉源自童年,那我们就该回溯到童年。可以一个人出发开始追溯之旅,也可以在心理治疗师的指引下进行。我们可以问自己:“小时候觉得有人陪在自己身边吗?觉得有人爱自己吗?”问这些问题不是为了声讨父母,而是让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与自身经历密切相关。一味将它归咎于别人身上既没有用处,也不公正。

想想那些爱我们的人

“没人喜欢我”肯定是一种夸张。不妨试着举出五个关心自己的人,想想他们最近对自己的关心:电话、邀请、赞扬……这些举动虽然不是爱的证明,但至少表明了自己在他们的心目中占有一个位置。

清点自己的付出

“我又做了什么事让他们注意到了我?”反过来想想自己最近一次对他们的关心。要知道,爱是相互的,是一种交流。我们会发现,给予也是快乐的。

带着缺憾生活

世上没有完美的爱,所以我们需要学会带着缺憾去生活。我们可以运用心理学家所称的“净化”过程:把缺失的爱(例如父母的爱)转化为一种力量,寄情于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创造性的活动。总之,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净化”之路。

爱是相互的给予,是一种无声的交流。如果你尝试过,你就会发现,这种交流会使人无比快乐。

学会说“对不起”

从刁钻、蛮横的台湾老板那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说“对不起”,而在这以后我才发现以前的我为了不说这三个字费了多大的劲惹了多少气。

在台湾老板那里,只要是你经办的事出了问题,他决不让你说原因而只要求你必须道歉说“对不起”。

开始我很不以为然。一次老板让我报方案,我写了三个方案并且详细陈述了它们各自的利弊,心里还挺得意的。没想到,报到老板那里他却勃然大怒:“你选定了哪个方案?为什么不告诉我?不想承担责任是不是?”这都哪跟哪啊?我顿时火冒三丈,在自己心里打起了官司:让我选择?你是老板还是我是老板,老板干吗的?不就是管拍板的吗?就在我这么想着的时候,老板的叫声也越来越大:“你还不服是不是?”我是不服,可有什么用!谁是老板?人家是老板,算了算了,别跟他较劲了,得想个办法让他熄火,我好逃跑。想到这儿也没管他说到哪儿了,竟然冲他大喊一声:“对不起!”你猜怎么着?老板的嘴立刻闭上了,我又连忙加上了一句:“我拿回去做个选择,一会儿给您送来。”“好,去吧!”

通过这件事我琢磨出了一个道理,不管什么事,办糟了,其中固然有许多原因,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事是谁办的谁就该负责。如果你不说“对不起”而一直强调原因,难免让人觉得你是自己给自己开脱责任,谁也不傻,是不是?再说,费那么一大堆话,弄得对方发火,自己也上火,何苦来?还不如说声“对不起”,既简单又把表示歉意的球打给了对方,对方能不接吗?俗话说:杀人不过头点地。人家都赔礼道歉了,你就是有气,还能说什么?要想息事宁人,最好赶快说对不起,如果开始没说,对方已经发起火来了再说也不晚,但晚说不如早说。记住,看着对方的样子实在说不出来,那就扭头对着墙说,不管怎么说,反正,得说。

一声“对不起”,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就是沟通的学问。不管什么事,办糟了,其中固然有许多原因,但问题的关键是:你敢不敢承担责任。

厕所里道歉

英国政治家比弗布鲁克男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成了丘吉尔战时重要的内阁成员。他一向仗义执言,对政治和时事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这当然免不了给他带来一些窘境和不快。

有一天,比弗布鲁克男爵在“伦敦俱乐部”的厕所里碰到了爱德华·希思,当时希思还是下院的年轻议员。比弗布鲁克觉得很窘迫,因为几天前,他曾在报纸上攻击过希思。他很不好意思地对希思说:

“亲爱的年轻人,我想那件事就让它过去了吧。那是我的过错,现在我向你道歉。”

“谢谢啦,”希思咕哝着说,“不过下一次,男爵先生,我希望您能在厕所里攻击我,而在报纸上向我道歉。”

“厕所里道歉”并不尴尬,这也是交流沟通的一种艺术。它使两个互相对立的人,顷刻之间就化干戈为玉帛。

态度决定将来的机遇

“美国联合保险公司”业务部有个叫艾尔·艾伦的人,他一心想成为公司里的王牌推销员。他把自己读过的励志书籍和杂志中所介绍的积极心态原理拿来应用。在一本名为《成功无限》的杂志里,他读到一篇题为《化不满为灵感》的社论,不久,他就有了一个实践的机会。

一个寒风刺骨的冬天,艾尔在威斯康辛市区里冒着严寒,沿着街区一家家商店去拉保险,结果一个也没有拉成。他当然非常不满意,但他的积极心态却把不满转变成“灵感”。他突然想起自己读过的那篇社论,就决心一试。第二天从办事处出发前,他把自己前一天的失败告诉给其他推销员。他说:“等着看好了!今天我要再去拜访那些客户,并且会卖出比你们更多的保险。”

说也奇怪,艾尔真的办到了。他回到原来的市区里,再度拜访每一个他前一天谈过话的人,结果他一共卖出去66个新的意外保险。

积极的心态,有时候可以改变事情的结局,积极的心态甚至可能改变你的人生境遇。

机会不是等来的

机会不是现成的,很多时候你是看不到机会的,这时需要的是你的主动性,你要自己动手,创造机会。

20世纪50年代初期,有个叫丹尼尔的年轻人,从美国西部一个偏僻的山村来到纽约。走在繁华的都市街头,啃着干硬冰冷的面包,他发誓一定要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然而,对于没有进过大学校门的丹尼尔来说,要想在这座城市里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简直比登天还难,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拒绝了他的求职请求。

就在他心灰意冷之时,有一天,他接到一家日用品公司让他前往面试的通知。他兴冲冲地前往面试,但是面对主考官有关各种商品的性能和如何使用的提问,他吞吞吐吐一句话也答不出来。说实话,摆在他眼前的许多东西他从未接触过,有的连名字都叫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