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万新
仁五疤是吉庄一位最普通不过的村民。
1956年,吉庄掀起水利工程建设热潮,经过上级有关部门帮助设计,决定在庙南的大深沟筑坝。沟内有一眼泉水,终年不绝,一直白白地流入桑干河,如果将泉水蓄起,引导水流自然浇地,可不一劳永逸?工程也在春季拉开序幕,依照设计方案,以泉眼为水源,前后夯筑两道堤坝,前边的堤坝预备截留上游的神头海水,所以还有分水的闸口,水多了就开闸排放。堤坝底厚五六丈,高度也达两丈多,参加筑坝的社员们就在沟底作业,刨崖取土,力大的男劳力挑扁担、推独轮车,大脚妇女挎箩头,小脚妇女抬筐子等,堤坝每筑尺余,就要打夯。
干到天气渐热,当工地上的男劳力只穿一件大裆裤时,妇女也纷纷赤膊,什么优雅都让臭汗冲散去。一百多劳力的队伍,远看犹如蚂蚁啃骨头的场景一般,说不上壮观吧,给人感觉有点奋不顾身的壮烈。其间发生了一次意外,由于疏忽了安全,李德仁忽然被塌陷的土崖掩埋,众人急忙解救,挖开一看,当肚压着百十斤的土块,他的耳朵鼻孔眼睛都让黄土蒙住,看看像个不经彩画的泥塑,已经昏迷了。妇联主任林贵英爬下给他掏耳朵、拂眼睛,大声吆喝:“五爷!五爷……”李德仁好容易苏醒过来,眼睛扑腾开一条细缝,林贵英忙问:“五爷,难活不?哪里难活?”李德仁却说出一句文绉绉的豪言壮语:“为国尽忠,死了也没怨!”
李德仁小名叫仁五疤,所以他留下的俗话是:“仁五疤为国尽忠,死了没怨”。那天大伙找来门板将他抬回家,观察一下,身体倒没受伤,而仁五疤爬起来还要赶到工地。他是一个善良的村民,也算半截手的毡匠,常常给人讲解旧社会的十二家硬行当:“僧道贼王捕,媒婆店脚衙”、“下九流不包括穷”等,有点文化。他老婆是个盲人,生在安庄元家的书香门第,只因残疾才嫁给仁五疤。她能够做饭,还能穿针引线,只要谁来她家一次,再来时就能听出脚步。
“为国尽忠,死而无怨,”可能是不识字的仁五疤从传统评书或乡闾故事中学到的两句话,但其内涵是,在土改后实行了耕者有其田,普通老百姓发自内心感激共产党,他们的朴素的报恩心态,就是把自己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比如在仁五疤眼里,修筑一座堤坝,就是国家所需,就是党的召唤,就是死而无怨。这种农民式的豪言壮语,反映了一个时代最鲜明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