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是举世公认的“悬念”大师。他曾经给悬念下过一个十分著名的定义:假如你要表现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玩牌,然后突然一声爆炸,那么你便只能拍到一个十分呆板的,炸后一惊的场面。从另一个角度看,虽然你是表现这同一场面,但是在打牌开始之前,先表现桌子下面的定时炸弹,那么你就造成了悬念,并牵动观众的心。
希区柯克生于伦敦,1925年开始独立执导电影。他一生导演监制了59部电影,300多部电视系列剧,绝大多数以人的紧张、焦虑、窥探、恐惧等为叙事主题来设置悬念,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令人拍案叫绝。1939年他应邀去好莱坞,次年拍摄了《蝴蝶梦》,获该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金像奖,从此定居美国直到逝世。
希区柯克的作品并非只靠悬念吸引人,其内涵要深刻得多。他对人类的心理世界有着深刻的体悟。作为一个大师级人物,希区柯克对人性的看法是相当冷静的,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冷酷的,他毫不留情地指出了现代社会的荒谬。
他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有些变态,备受焦虑、内疚、仇恨或情欲的折磨。希区柯克对变态心理学有着持久的兴趣,他对杀人狂的一段评论,很典型地表明了他对这类人的态度。他说:“人们常常认为,罪犯与普通人是大不相同的。但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罪犯通常都是相当平庸的人,而且非常乏味,他们比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些遵纪守法的老百姓更无特色,更引不起人们的兴趣。罪犯实际上是一些相当笨的人;他们的动机也常常很简单,很俗气。”希区柯克认为人是非常脆弱的,他们经不起诱惑。他说:“人们正派和善良的品质可能是天赋的,但常常经不住严格的考验。”于是我们在希区柯克的作品中,看到一个个受到诱惑的灵魂逐步地脱去人性的外衣,滑向罪恶的深渊,越陷越深,难以自拔,最终是害人害己。
希区柯克的作品结构巧妙,这是为世人所公认的,以致形成了一种“希区柯克模式”:
故事的结局曲折惊险,出人意料,其中不乏黑色幽默式的场面。
文如其人,希区柯克能成为一位艺术大师,这与他的个性有很大的关系。希区柯克对人生抱着一种奇怪的恐惧感。他认为,骇人的东西不仅潜伏在阴影里,而且潜伏在只身独处的时候,有时当我们和正派、友好的人在一起时,也会感到十分孤独、险象环生和孤立无援。
另外,在希区柯克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莫名的焦虑,一种绝望的感觉。他的那部影片《破坏者》初次放映时,在广告上加上了“当心背后有人”的副标题,这是很有象征意义的,暗示了希区柯克本人具有无时不有的偏执的疑惧。
希区柯克的艺术的别具一格的主题,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悬念,但是,更准确地说,那是一种焦虑。例如,他非常害怕和警察打交道,以致到了美国后,几乎不敢开车出门。有一次,他驱车去北加利福尼亚,仅仅因为从车中扔出一个可能尚未完全熄灭的烟头而终日惶惶不安。希区柯克是一个难以捉摸的人。虽然他身处名利场中,却离群索居,怕见生人,整天在家里跟书籍、照片、夫人、小狗、女儿为伍,只同很少几位密友往来。
希区柯克也许有点古怪,难以理解,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无疑的,那就是他是一个献身艺术的人。他主要关心的是如何拍出一部杰作,而不是赚钱(虽然钱也会随之滚滚而来)。
希区柯克不参加各种社交聚会,不跟妖艳的女影星厮混。他除了拍片之外,的确是一心不二用的。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准备制片上,他事先筹划一切,直到最后一个细节,并且全神贯注、兢兢业业地去实现他的计划。有人问他,要是让他自由选择职业的话,那他愿意做什么,或者在他一生中想做什么。他回答说:“我不知道,我爱画,但我不会画;我爱读书,但我不是作家。我只懂得制片。我绝不会退出影界,除此之外,我还能做什么呢?”
因而,对于希区柯克来说,电影仿佛是这么一种手段,它能使惊恐不安、经常受着莫名其妙的内疚和焦虑所折磨的人们,通过导演对剧中人物进行巧妙的安排来排除内心的痛苦;对于希区柯克来说,电影似乎是一种工具,那就是在他确认人们需要他的地方,可以暂时从精神上来支配人们和拥有人们。
为了表彰希区柯克的一生对电影艺术作出的突出贡献,1979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他终身成就奖;198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封他为爵士。希区柯克是一位对人类精神高度关怀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