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一个姓张的书生,满腹经纶,讲起道理来头头是道。可是让他去处理具体事务时,却显得迂腐而愚钝。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一本兵书、如获至宝,关上房门在家里埋头苦读,几天后,自认为已得兵书精髓。
有一天,一群土匪聚众闹事。书生认为自己能制伏这群土匪,于是便召集乡兵前去平乱。他按照兵书所写的内容排兵布阵,以为胜利在望,没想到初次交锋就被土匪击溃,自己还险些被土匪抓走。
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关于水利方面的书,苦心研读后,认为自己可以把荒山变成良田。于是,他让人按照他的图纸兴修水利,结果水四面八方流向村子,险些把村子都给淹了。
不能否认,这个张姓书生,是敢闯敢做的。可是他却缺少适应现实的能力与变通之道,最终与期望中的结果背道而驰。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在放手让孩子去闯、去摸爬滚打的时候,给孩子一些方法。
1.告诉孩子,山不过来,我过去
让孩子意识到适应和变通的重要性,父母可以跟孩子讲下面这个故事:
有个大师花了30年的时间,终于练就了一身“移山大法”。可很多人都不相信,于是大师向大家承诺,要亲自演示给众人看。
第二天大师来到了一个空旷的广场,广场的对面有一座高山,大师站在广场中央开始施展他的“移山大法”。大师口中念念有词:“山过来,山过来!”可是大师从早晨一直施法到中午,大山依然与他遥遥相望。大师的嗓音都有些嘶哑了,可他还在坚持着,人群开始散开,人们渐渐地离去。
有的人终于忍不住了说:“山并没有给移过来啊?”有些人更是直接说:“大师是个骗子,山根本就没有动,更别说什么过来了!”大师充耳不闻,继续施展他的“移山大法”。
太阳渐渐偏西了,人群已散得所剩无几,只剩下几个人执著地等待着大师的“移山大法”。大师还是继续施法,他终于向众人询问:“山过来了吗?”
众人回答:“没有啊!”
于是,大师慢慢地向山的方向开始移动着脚步,口中依然念念有词:“山过来,山过来!”人们也跟着大师慢慢地向山的方向移动着脚步。终于在大师“山过来,山过来”的声音中,来到了山脚下。
这时,大师向众人大声问道:“山过来了吗?”
众人面面相觑。大师又接着说:“我练习了30年的移山大法,山依旧不曾过来!那只能,山不过来,我过去!”
众人醍醐灌顶。
通过这个故事父母可以启发孩子:当情势有变化或者是受到条件制约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和目的的时候,就更应当换个思路思考问题,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变化,另辟新路,说不定就会柳暗花明,就能够取得出人意料的结果。
2.教育孩子学会倾听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孙子问爷爷:为什么人有两只眼睛、两个耳朵,两只手,却只有一张嘴巴?爷爷告诉小孙子:这是让人要多看、多听、多做,少说话呀。
故事虽然不长,却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
那么要如何帮助孩子学会倾听呢?
营造一个良好的倾听环境和氛围十分重要。父母与孩子交谈时尽量把周围噪声降至最低,把电视、收音机等音量调低或关掉,在一个不受外界环境干扰的环境中交流。当孩子有话说时,父母要认真、专注地听,并不要打断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倾听。父母在聆听时,要看着孩子的眼睛,时刻关心孩子的表情变化。孩子会从父母的倾听中,学会倾听。
让孩子怀着一颗爱心,张开自己的耳朵,宽容和期待地倾听来自周围的声音,倾听不同意见,倾听是一种姿态,它让孩子能够与人为善,让孩子更能适应这个信息爆炸的新年代,让孩子更能在社会中以变通求生存。
3.让孩子拥有自己的交际圈
一位成功学专家曾说过,所有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的人际关系非常好。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也同样认为,一个人的成功30%靠才能,而70%靠人际关系。所以,父母应该从日常生活开始,扩大孩子的交际圈。
比如可以带领孩子或单独安排孩子去亲戚、朋友或邻居家串门、做客。使孩子尽量多结识一些朋友,包括小朋友与成人、老人等忘年朋友。让孩子在与不同人群的交往过程中学到更多知识,增加主动结交朋友的胆量,使孩子的性格变得更为开朗、活泼、大方、合群,并逐步养成文明礼貌、谦虚与尊重朋友的良好品德。
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可以带领孩子或单独安排孩子去旅游、探险、参加夏令营等,争取让孩子多了解周围的世界,多与他人交往,从中让孩子接触到尽可能多的陌生人,在观察世界时锻炼交际能力,同时开阔眼界,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让孩子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和掌握各种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价值观念;让孩子从同学和朋友那里获取更多的新知识、新思想、新经验,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智慧;学会客观地认识别人和评价自己。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一些引导,为孩子将来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赢得更多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