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运动的角度看,行走实际上是一种全方位的锻炼。它能改善人的呼吸,并且各个器官也都会参与进来,从而促进人的整体发展。对于孩子来说,行走是很自然的需求,是成长中必须学会的一种基本能力。这种能力的重要性不亚于运用双手。
儿童掌握行走的能力,靠的不是等待行走能力的降临,而是通过学习才获得的。尽管人像其他动物一样有肢体,但人必须用两肢而不是四肢来行走。人走路时,先用一条腿支撑着自己,然后再换另一条腿支撑。动物是本能地学会行走,而人类是通过努力才学会。
幼儿的第一步是对自然界的一种征服,它通常标志着幼儿从1岁进入2岁。学会行走,对儿童来说几乎是第二次出生,正是因为行走,儿童从一个不能自助的人变成了一个积极主动的人。成功迈出第一步,是儿童正常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但在这之后,幼儿仍需反复实践,因为取得平衡和稳健的步伐,是持续努力的结果。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当幼儿学行走时,他们似乎受到某种不可抑制的冲动所驱使。他们勇敢无畏,甚至在尝试中有点莽撞,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试着迈出步伐。可以说,喜欢行走和到处跑动是儿童的天性。然而,尽管父母确实盼望着看到幼儿迈出的第一步,但孩子追求目标的这种强烈渴望,使成人用防护设施把他们围了起来。这样,便无疑成了抑制孩子行走的障碍物。即使幼儿的腿已经强有力,父母有时候也把孩子关在学步栏或婴儿车内练习走路。当成人带幼儿外出时,即使他能够走路了,成人仍把他放在手推车里。如此一来,虽然幼儿的安全得到了关心,他内在精神的发展却被抑制。
实际上,幼儿的行走冲动绝不是偶然。他们是在自我的指导下对这种有组织的运动建立协调性。依靠无数的协调经验,儿童的自我用他们正在发展的精神协调、组织和统一了他们的表达器官。因此,孩子必须能自由地决定和完成行为。
有些父母似乎不明白这一点。有一位母亲的小孩在一次学习行走的过程中发了脾气。她的幼儿刚开始学走路,但她一看到梯子,就会尖叫起来,当有人抱她登上楼梯或下楼梯,她就几乎激动得发疯。这种现象似乎不可理解。只要把这个小孩抱上或抱下,她就眼泪汪汪,她母亲认为这种心理紊乱可能仅仅是一种巧合。事实上,这孩子并非如她母亲所想,她只不过是想靠自己的能力爬楼梯。
成人认为儿童不能走很远的路,但1~2岁的孩子能走上一英里半的路。曾经有一对夫妇,其最小的孩子1岁半。夏季的时候,他们为了去海边,必须走大约一英里,陡峭的下坡路使手推车或马车都无法通行,年轻的夫妇想带孩子一起去,但他们发现将孩子抱在怀里太累了。最后,小孩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时而走路,时而奔跑,并走完了整个路程。他还不时地停下来,站在花旁,或坐在草地上,或站着看一些动物。一次,他站在那里看田野里的一头驴子,足足看了15分钟。每天,这个小孩都自己缓慢地走过这条漫长而又坎坷的路,却没有疲倦感。
成人之所以认为孩子行走能力差,是因为他们下意识里要求儿童与他们有同样的步辐。这种想法其实是一种主观臆断。这种情形就如同成人与一匹马一起跑,并且试图跟上它一样。马见到我们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可能会说:“到我背上来吧,我帮助你。”而对于儿童,他们的目的不是到达某个地方,他们想做的仅仅是行走。这就是儿童与成人的一个显著区别。成人的行走是要到某个地方,孩子的行走则是为了完善自己特殊的能力,他步履缓慢,还没有一种有节奏的步伐,也没有一定的目的地。这是其一。
其二,儿童的腿没有成年人的长,他们往往就不得不向那些不肯放慢脚步的成人妥协。即使把小孩带出去的是他的保姆,也是儿童去适应保姆,而不是保姆适应儿童。保姆会以自己的速度径直走向户外的目的地,小孩被放在手推车里,仿佛推的是装满蔬菜的小推车。只有到了公园以后,她才让小孩从手推车里出来,让孩子在草地上走动。她则坐在一边两眼始终注视着他,这个保姆所做的一切仅仅是为了避免发生意外。但当我们了解了儿童的需要之后,我们就既不要求他们跟上我们,也不会像这名保姆那样,把孩子“困”在小推车里。
儿童天生喜欢行走和到处跑动。在幼儿园里,滑梯上总是挤满了儿童,他们登上登下、爬来爬去,而那些生活在闹市区的孩子,则能在街上跑来跑去,毫不费力地躲开车辆。尽管这是危险的,但他们却不会由于羞怯变得迟钝,甚至变得懒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