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品牌资产生成路径
6360500000007

第7章 品牌资产生成的界定及其影响因素

品牌资产的生成是指企业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营销与管理策略使产品由不知名变为品牌,并使品牌价值不断变化的过程。品牌潜在的价值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故该变化既意味着增值,也意味着贬值,即生成值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整个生成过程是一个复杂渐进的不确定性的过程,企业与消费者是主导该过程发展变化的两大主体。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确认品牌资产已经形成?根据品牌资产的构成要素及品牌的生命周期,可以认为当品牌经过导入期、推广期,获得一定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而进入成熟期时,品牌资产才真正逐渐形成。也就是说,将某一个产品或服务冠以某一特定的品牌名称后,只有当该品牌所带来的收入流量高于这一领域的平均水平时,品牌资产价值才真正生成。

品牌资产生成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增长要素的演变、企业资产和生产规模、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信息传递等因素。

随着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日趋强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个明显的趋势,即高新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并以高科技企业数量和规模的快速增长及其资产和利润的较大增长带动部分相关品牌资产的快速生成。

2003年、2004年品牌资产世界前十位中有5家为高科技企业(占50%),在2004年的排行榜中,品牌价值上升最快的是苹果iPod,亚马逊(网络)、雅虎(网络)等新经济中的典型品牌。但是2004年排名下降比较激烈的有柯达(数码相机)、任天堂(游戏机)、诺基亚(手机)、AOL(网络)。品牌价值变化快的都是新经济及信息产业,说明新产业里面机会比较多,但是竞争和变化也快,品牌的价值升降都非常猛烈。

显示了1994~1999年世界品牌资产的增长率情况:微软、GE和英特尔等高新企业的年均增长率是最高的;其他通讯和传媒的品牌资产的地位提升也相当惊人,1998年前二十位世界品牌中通信业和传媒占了3家;生产食品、饮料和包装类产品的传统企业如麦当劳、雀巢、万宝路、柯达等,尽管它们的业务量增长了,但其品牌资产却没有同步增长,且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尤其是万宝路,年均增长率为-7.72%。从图中可见,这些企业品牌资产的变化均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极为吻合。总体而言,经济萧条时期,传统品牌有一定的抗跌稳定性,而新品牌则对经济景气程度比较敏感,其品牌价值比较容易起落。

一般地说,公司资产和生产规模与品牌资产生成呈正相关关系,企业规模愈大愈容易形成规模效应,可降低生产成本和经营费用,对以后的发展具有一定“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而且在“赢者通吃”的现代经济环境下,由于消费者注意力集中在市场的前几名上,造成消费品的市场集中度很高,往往几个企业就占据了一个行业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国际上的一些著名品牌不仅公司资产规模很大,生产规模也高度集中,1995年评出的282个世界品牌平均销售规模是20.47亿美元,1996年评出的364个世界品牌的销售规模是23.59亿美元。

具体到单个公司来看,1998年GE的公司资产总值在除了金融保险业之外的全球100家大公司中排名世界第一,而且1998年它的全部收入是全球第九位,利润是第二位(第一位是福特汽车)。1998年GE的利润率和人均利润为最高,说明了GE的增长能力和人均创造利润能力最好,是它品牌资产成长率高的原因所在,可见,GE公司虽雇员规模很大,但效率却是一流。

世界品牌资产和四种规模之间(年收入、利润、资产、雇员)的关系又如何?年收入和品牌资产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614,显著相关;年利润和品牌资产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91,显著相关;而公司资产和品牌资产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98,有一定程度相关;雇员数量与品牌资产的相关系数最小,为0.098,几乎不相关;可见,即使在全球前100位公司中,像GE那样具有人均高创利能力的公司也是少数。

注:表中1994~1998年间30个样本单位,同时属于资产世界前100位和品牌资产世界前20位,黑体字表示在0.01水平下显著相关(2-tailed)。

各规模指标之间,年收入和年利润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847,显著相关;公司资产和年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65,显著相关;它们之间也有互相影响关系。这些信息反映了品牌资产形成依次与年收入、利润、资产等三种规模之间的关系最大。公司雇员数量与品牌资产之间的相关性不大,各企业的雇员绝对数量大小可比性不大,可能雇员素质高低和人均创造利润能力更为重要。

毫无疑问,产品质量是品牌的根基,但产品质量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要求,更应是顾客所认可的质量。品牌代表了同种产品之间的差异和特征,这种差异和特征不纯粹是客观的,而是在顾客对产品的认知关系中形成的,反映这种认知程度的就有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市场占有率既反映品牌知名度,也反映顾客忠诚度,主要体现在消费者的“货币选票”上。

世界著名品牌在我国的市场占有率都较高,如索尼摄像机占40%,摩托罗拉手机占37.3%,康师傅方便面占51.4%,雀巢咖啡占85.7%,德芙巧克力占35.1%,果珍固体饮料占32.6%,柯达胶卷占47.9%,舒肤佳香皂占38.5%,可口可乐占48.2%等,它们都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相比较而言,中国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普遍都比较低。1998年中国消费品市场上第一品牌占有率的中值是20%,前三名品牌占有率之和的中值是43.25%。

世界著名品牌大部分都是国际性品牌,而中国商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汽车为0.1%,计算机为0.1%,电冰箱为0.39%,照相机为0.76%,钢铁产品为1.18%等。这些市场占有率远远不及通用汽车公司、IBM、新日铁等任一家公司的市场占有份额。虽然国内民族品牌众多,但比较分散,缺乏强有力占领市场份额的品牌。

除上述影响因素外,信息传递对品牌资产的生成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