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形成史,但决不属于资本的现代史,也就是说,不属于受资本统治的生产方式的实际体系”。
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商品成为社会财富的普遍形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资本家阶级内部的关系,还是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阶级的关系,都是借助商品关系实现的。因此,没有资本主义以前的历史时期发展起来的比较发达的商品货币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无法建立的。马克思指出:“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然而,仅仅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范围内的发展这一个条件,还不能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马克思指出:“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决不是就具备了资本存在的历史条件。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不同于前资本主义时期简单商品生产的地方,不仅在于极大量的社会财富取得了商品和货币的形式,而且在于出现了除自己的人身之外一无所有,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的雇佣工人。这种雇佣工人的存在,是商品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
2.资本概念的主要含义。
马克思指出:“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不仅包含着阶级关系,包含着建立在劳动作为雇佣劳动而存在的基础上的一定的社会性质。它是一种运动。”马克思又指出:“在这个循环中,货币、商品和生产要素只是处在过程中的资本价值的互相交替的形式。”
第一,资本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指出:“资本关系所以会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只是因为这种关系在流通行为中,在买者和卖者互相对立的不同的基本经济条件中,在他们的阶级关系中本来就已经存在。”这里讲的基本经济条件就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也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马克思指出:劳动力的买和卖“是货币关系,但这种买和卖的前提是:买者是资本家,卖者是雇佣工人。而这种关系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劳动力实现的条件——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已经作为别人的财产而和劳动力的所有者相分离了”。从流通行为看,劳动力买和卖是在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的界限以内进行,这个领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乐园。这种劳动力的自由买卖关系,却隐含着资本家和工人的对立关系。马克思指出:“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象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③从生产过程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强迫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再生产出劳动力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出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所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马克思指出:“资本是死劳动,它象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
第二,资本是在运动中自行增殖的价值。资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也是自行增殖的价值。但是,只能把资本理解为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资本是在运动中保存自己,同时使自己增殖,即产生剩余价值。从资本流通公式看,在G—W—G′流通中,商品和货币这二者仅仅是价值本身的不同存在方式:货币是它的一般存在方式,商品是它的特殊存在方式。价值不断地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这个运动中永不消失,从而变成一个自动的主体。这个价值主体在运动中发生了增殖,带来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价值在这里已经成为一个过程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它不断地交替采取货币形式和商品形式,改变着自己的量,作为剩余价值同作为原价值的自身分出来,自行增殖着。既然它生出剩余价值的运动是它自身的运动,它的增殖也就是自行增殖。它所以获得创造价值的奇能,是因为它是价值。它会产仔,或者说,它至少会生金蛋。”①从产业资本循环看,在G—W…P…W′—G′中,资本的运动依次通过购买、生产和出售三个阶段,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资本要能不断地运动,不仅要依次采取三种形式,而且要同时并存于三种形式之中。资本的运动过程如果受阻中断,不能实现价值增殖的目的,资本生命也就要停止。马克思指出:“在这里,资本表现为一个价值,它经过一系列互相联系的、互为条件的转化,经过一系列的形态变化,而这些形态变化也就形成总过程的一系列阶段。在这些阶段中,两个属于流通领域,一个属于生产领域。在每个这样的阶段中,资本价值都处在和不同的特殊职能相适应的不同形态上。在这个运动中,预付的价值不仅保存了,而且增长了,它的量增加了。”
第三,资本存在的具体形式。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并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因为在现象形态上,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资本价值就先后表现为货币、劳动力、生产资料和商品等。劳动力变成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重要条件。只有通过劳动力的使用并创造剩余价值,货币才能实际转化为资本。马克思指出:“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这整个过程,既在流通领域中进行,又不在流通领域中进行。它是以流通为媒介,因为它以在商品市场上购买劳动力为条件。它不在流通中进行,因为流通只是为价值增殖过程作准备,而这个过程是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这里劳动力变成可变资本起决定性作用。马克思指出:“工人自己在进入生产过程之后,就成为执行职能的并属于资本家的生产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劳动力在雇佣工人手中是作为商品存在的,只有在资本家手中才成为资本。劳动力变成可变资本决定生产资料变成资本。马克思指出:“生产资料本身,只有在劳动力作为生产资本的人的存在形式,能够和生产资料相合并时,才成为生产资本的物的形式或生产资本。”商品能够执行资本的职能,只是由于在它的流通开始以前,它已经现成地从生产过程中取得了资本的性质。马克思指出:“商品,作为已经增殖的资本价值的直接由生产过程本身产生的职能存在形式,就成了商品资本。”
3.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前面说过,资本范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理论上的集中表现。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既不是自然史上的关系,也不是一切历史时期所共有的社会关系,而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特有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一种历史的、过渡的生产关系,从而决定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这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总是体现在一定的物品上,如商品、货币、生产资料等,但这些物本身不是资本。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
资本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就是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为了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在他们给资本下定义的时候,总是抓住经济生活中的表面现象不放,极力宣扬资本拜物教观念。例如,约翰·穆勒说:“所谓资本,是手段与工具”。英国的托伦斯甚至这样说过:在原始人“用来投掷他所追逐的野兽的第一块石头上,在他用来打落他用手摘不到的果实的第一根棍子上,我们看到占有一物以取得另一物的情形,这样我们就发现了资本的起源”①。在资产阶级学者看来,不论在什么条件下,一切生产资料,一切生产的需要而积累起来的劳动,都是资本。按照这种观点,资本并不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而是同生产工具一起出现的;资本家也不是近代史上才出现的新人物,而是从有人类那一天起就已经有了。
资本以生产资料作为重要存在形式,这种生产资料本身不是资本。马克思指出:“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就象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沙糖并不是沙糖的价格一样。”原始人使用的石块、棍棒之类的东西,只是单纯的劳动手段,而不是资本。奴隶主和封建主占有的生产资料,虽然已经是剥削手段,但由于剥削的对象是奴隶和农奴,所以仍然不是资本。只有当生产资料作为剥削雇佣工人的手段时,它们才成为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条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这些条件的出现乃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雇佣劳动制度又将不可避免地被废除,资本这一经济范畴也将随之退出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之所以要把资本说成物,把生产资料说成天然就是资本,其目的就是把资本主义解释为一种永恒的制度。马克思指出:“按照这种说法,资本存在于一切社会形式中,成了某种完全非历史的东西……如果这样抽掉资本的特定形式……,那么,要证明资本是一切人类生产的必要条件,自然就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
二、西方经济学家对资本的具体解释
1.古典经济学家对资本的看法。
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认为,只有投在农业上的资本才是生产的资本,因而他对农业资本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他认识到要进行大农业生产,必须首先投入各种物质资料,因而他把资本称作“预付”,这种预付的最终目的是要生产纯产品。虽然他把纯产品武断地归因于自然,然而它在实际上还是隐约地体现了预付资本的生产职能。他又根据预付资本消耗和补偿方式的不同,将预付分为“年预付”和“原预付”两部分,前者为每年预付一次并且在当年补偿,后者为几年预付一次而不在当年全部补偿,实际上第一次区分了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古典经济学重要代表斯密对资本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把资本定义为人们为了取得收入而储存起来的那部分资财,即积累起来以供生产工人使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资本家的收入通常分为两部分:一是用于消费的部分,二是积累起来以用做资本的部分。资本家进行积累的根本动机,则是为了获取利润,便把资本投在劳动者身上,以原材料和生活资料供给他们,叫他们劳作。斯密实际上理解到资本体现了一个社会经济关系,他不仅从技术经济角度而且从社会经济角度来考察资本,把利润视为因资本出现而发生的对于总产品的一种扣除,即一种剩余。
古典经济学者李嘉图在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上沿袭斯密的传统。从资本理论方面来说,他把资本定义为国家财富中用于生产的部分,这与斯密的观点大体上一致。李嘉图认为,在人类早期状态中,他们所捕猎野物的价值不仅要由捕猎所需的时间和劳动决定,而且也要由制备那些协助猎人进行捕猎工作的资本(武器)所需的时间和劳动决定。显然,他把原始社会猎人手中的工具看成资本是极端错误的。
古典经济学家资本理论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坚持从生产领域来考察资本的根本方法,强调资本的生产职能,从而比较深入地接触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第二,坚持技术经济分析与社会经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既对于资本品本身及其构成与职能进行全面的考察,又对于资本所体现的社会经济关系进行某种程度的探讨,从而在资本理论中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历史制度因素分析。第三,坚持运用“剩余方法”来考察与资本相联系的收入即利润的决定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收入分配所包含的对立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阶级对立和冲突关系。
2.新古典经济学家对资本的看法。
法国新古典经济学家瓦尔拉斯的资本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考察。就广义方面而言,他从坚持生产资源与资源提供服务之间的基本二分法出发,把一切生产资源均定义为资本,而将资源所提供的一切服务则定义为收入。这样,在他那里,资本便成了生产资源的代名词。上述广义的区分之后,他又进一步划分了资本以及收入的构成部分。他指出,无论资本品还是服务都分为土地、劳动和资本三大类别。从资本方面来说,它分为土地资本、人力资本和人工的资本品。这里的最后一项便是狭义的资本定义,亦即通常意义上的资本概念。
英国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指出,以往经济学家关于资本的定义往往各执一端,或者从强调资本的“预见性”出发而把资本归因于满足未来需要在目前做出的“牺牲”,或者从强调资本的生产性出发而把资本归结为用于生产的财货。在后者当中又可分为两种倾向:一种是把资本仅仅视为维持工人的生活基金,称为消费基金;另一种是将资本仅仅视为生产工具或设备条件,称为工具资本。这些观点未免过于片面。他认为,正确的资本定义应该体现预见性与生产性相统一的原则。据此,马歇尔把资本定义为财富中以营业的方法用于获得货币形态收入的那部分,它在物质构成上包括生产工具和原材料,也包括工人的生活资料。简言之,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资本将包括为营业目的或获利所持有的一切东西,它的职能在于获取一种纯收入。
美国新古典经济学家克拉克认为,资本概念通常包括两种意义:一是抽象的、一般的资本,或叫“纯资本”;二是具体的、实在的资本品,或叫生产资料。这两个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因此,科学的资本理论应当明确地将它们区别开来。在他看来,所谓抽象的纯资本,乃是指内在于各种具体形式的资本品之中的一笔基金,一个抽象的具有生产能力的财富的量。具体的资本品则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资料,如原材料、生产工具等等。他写道,可以把资本看做一定金额的生产财富,投放在不断变化的具体东西上。抽象资本与具体资本品之间的一个最显著差别,就在于前者具有永久性,其生产将川流不息,永远存在,而后者则是资本的暂时形式,它可以毁灭的。资本是以改变它的具体形式而持续存在,资本的具体形式改变得越快,资本本身的生命力也就越强。资本可以毫无损失地在各产业部门间自由流动和转移,然而已经物化的资本品却不能这样移动。
奥地利新古典经济学家庞巴维克认为,在资本理论史上都没有将作为生产手段的资本和作为利息来源的资本区别开来。他指出,应当把资本从概念上区分为两方面:一是作为生产手段的资本或简称生产资本;二是作为获利手段的资本或简称获利资本。生产资本是在生产领域里发挥职能的资本,它通常是作为生产手段而存在。获利资本是在分配领域里发挥职能的资本,它通常是作为各种营利性手段而存在。
依据西方经济学家对资本概念的不同理解可将西方资本理论划分为唯物派和资金派两大阵营。唯物派着眼于资本的物质形态,认为实际资本就是物质商品,试图通过生产函数形式将其纳入理论模型中。资金派则把实际资本视作一笔资金,包含在资产中,他们抽去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变换,着眼于资本运行的时间特性,并希望建立起各种动态的资本理论和模型。新古典经济学家大多属于唯物派阵营,但他们也把资本看做一定货币额的生产财富。即使少数归属资金派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他们也很重视资本的物质存在形式,重视生产手段的重要作用。
3.现代西方经济学家对资本的看法。
英国经济学家、新剑桥学派重要代表罗宾逊认为,资本在现实中是指存在于一定时点上的所有资本品总和。这些资本品的物质形式、技术性质和使用年限各不相同。资本这一要素总是体现在各种类型的机器设备之中,而机器设备与劳动者的数量关系受现时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工艺特性所制约,不能随意地改变。她进一步指出,正统派及其继承者为使要素替代连续性这一假设至少在理论上能够过得去,采取了抽象法,即抽象掉资本品具体技术特性和物质形态,使资本成为一种丧失其物质实体的东西就不必受到客观物质技术关系约束。然而,这种抽象法具有很大的主观臆造性。作为生产过程的一种投入,资本是实在的硬件,而不是奶油,因此,她将新古典资本概念辛辣地讽刺为“里兹”,意指非现实性。
美国经济学家、新古典综合派代表萨缪尔森认为,资本一词通常被用来表示一般资本品。现代先进的工业技术是以大量资本为基础的:精致的机器设备,大规模的工厂,成品与半成品,仓库与存货。资本和土地、劳动一样,都是生产要素。不过,土地和劳动是初级的生产要素。资本与初级生产要素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一种投入,同时又是经济社会的一种产出;后者不被看做是经济过程的产出,因为它们的存在主要是由于物理和生物上的因素。这就是说,资本品表示制造出来的物品,这些物品可以被用来作为投入要素,以便进一步生产,而劳动与土地仅仅是初级的投入要素,这种投入要素通常不认为能被经济社会生产出来。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把人也看做资本,称为人力资本,从而扩大了资本的范畴。在他看来,传统的资本观完全拒绝了人力资本这一古老的概念,而人力资本作为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显然同资本品一样,不仅仅是一种入量,同时也是经济社会的出量。舒尔茨指出,将资本概念仅仅局限于建筑物、生产设备和存货量,实在太狭隘了。他还批评了古典的劳动概念,认为这一概念把劳动只看做是从事体力劳动的能力,这种劳动仅仅需要少量的知识和技能,显然背离了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实际情况。
应当指出,新古典经济学家资本理论的研究范围,还仅限于作为经济社会产出的生产要素的资本本身。在现代西方经济学家中,有些人仍然就资本要素本身进行研究,有些人则把资本理论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上来。他们关注如何看待资本的生产力,如何认识资本量增加与技术进步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资本资源在生产中的最优配置等。
三、中国在资本范畴上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对资本的科学分析,西方经济学家对资本的具体解释,都是针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而言的。中国在资本范畴上的理论创新,则是就确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而言的。
1.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资本范畴。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这个《决定》中第一次断然使用“资本”一词。在论述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时写道:“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在论述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时写道:“资本市场要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股票融资。”
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几年全面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已接近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又多次使用了资本概念。例如,“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
为贯彻落实党的******提出的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全面发展,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这个《决定》中,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又广泛使用了资本范畴。在论述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时指出:“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在论述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时指出:“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在论述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时指出:“督促企业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在论述大力发展要素市场时指出:“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扩大直接融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
2.经济学家视野中的资本范畴。
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资本在中国是一个被回避的词语。一提到资本,人们总是把它与资本主义、剥削等联系在一起,认为它是资本主义的特有范畴。因而,在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资本一词被资金所取代。改革开放以后,有些学者就提出要对资本范畴进行再认识,认为资本范畴是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所共有的。各种资本的不同性质,是由同它联系的不同性质的所有制决定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资本范畴,就成为经济理论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于瑞厚认为:“资本并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专用名词……资本这一概念,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像商品、货币、工资等概念一样使用,不在其名,而求其实。”
已故经济学家蒋一苇认为:“资本范畴,也同工资、利润、企业这些概念一样,是中性的,可以包含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可以包含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各种资本的性质区别,在于它同所有制关系的关联,它属于国家所有制的,就是国有资本,其他可以是私有资本、外国资本;属于社会主义国家所有的,就是公有制的国有资本。”
经济学家冯子标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资本这一范畴同工资、利润等经济范畴一样,如果抽去其所带的资本主义关系的性质,把它融进社会主义的实践,演绎出‘社会主义资本’这一经济范畴。”
著名经济学家蒋学模认为:“把资本从特殊范畴再认识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共有范畴,就可以把两种现代化商品经济的共同点提出来,以便更好地认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真正区别,更好地运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来分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④
3.本书中所运用的资本范畴。
迄今,世界上已经存在两种资本,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
马克思所分析的资本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具有三重属性:(1)制度属性,指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是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决定的;(2)价值属性,指在运动中发生增殖的价值,体现以生产社会化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关系;(3)物质属性,指资本价值的具体存在形式,特别是生产资料形式。马克思从当时历史条件出发,为了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着重分析资本所包含的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古典经济学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就是新古典学派以来的经济学家,他们抹杀资本所包含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仅把资本解释为价格关系和物质关系。在他们看来,资本是一种投资的物品,是用货币计算的投资品。当然,西方经济学家对资本的具体解释,对分析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有实际意义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也具有三重属性,即制度属性、价值属性和物质属性。制度属性是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关系,也就是国有资本为主导、公有资本为主体、多种资本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关系。价值属性是指资本在运动中发生增值,并成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动力。物质属性是指资本的具体存在形式,即货币形式、生产资料形式和商品形式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从加快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市场经济出发,对资本的研究应在其价值属性和物质属性上下工夫。当然,也不能完全忽视制度属性对价值属性和物质属性的制约作用。
本书从研究资本配置优化的需要出发,将主要运用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这两种形式。货币资本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它是资本运动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无论是社会地考察还是个别地考察,——要求货币形式的资本或货币资本作为每一个新开办的企业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配置首先表现为对货币资本配置,物质资本的流动以货币资本为导向。物质资本合理分配于各个部门、地区和企业,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货币资本投资的引导来实现的。只有将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料(物质资本)和劳动力,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生产才能得以进行。可见,生产资本在资本配置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至于商品资本,它是资本存在的暂时形式,将以货币为媒介转化为生产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