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试图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转轨经济时期这一特有的制度背景来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期限结构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以促进债务期限结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融资结构理论的完善。本书的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债务期限的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行为进行了研究。债务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几乎没有一家企业是只靠自有资本,而不运用负债就能满足其资金需求的。当企业决定采用债务来融资时,企业不得不对债务的期限与债务的数量同时做出选择。债务期限是债务契约的重要内容,不同期限的债务将具有本质上的差别,规范着债务人与债权人不同的权利与义务,同时也会给企业价值带来不同的影响。然而,纵观有关融资结构选择行为研究的文献,绝大多数是从数量上来对企业的融资结构选择行为进行研究,即将企业的所有债务都看成是“同质”的,似乎企业只发行一种类型的债务,从债务“总量”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的融资结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资本结构理论研究。但现实中,企业债务的类型多种多样,它们具有不同的期限。而这些期限不同的债务不仅在资金使用的时间上存在区别,而且对企业的融资成本、治理效用、企业价值和经营绩效都具有不同的影响,对外部履约环境的要求也大不相同。因此,对我国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行为。
(2)本研究从制度背景这一宏观角度来对债务期限结构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国外,有关债务期限结构的研究很多,但大多是从微观视角即企业自身的特征来进行的,考虑制度因素对债务期限结构影响的文献极少,更谈不上从制度背景的角度来系统地研究债务期限结构问题了。我国具有与西方发达国家截然不同的制度环境,结合我国具体的制度环境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期限结构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我国的“特色”问题。通过引入制度因素,有助于我们清楚地了解我国上市公司短期债务融资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深层次原因。
(3)从上市公司的自身特征出发,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检验我国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影响因素的资产特征假设和公司整体财务实力假设,并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以研究在同一经济、制度环境下,为什么不同的上市公司具有不同的债务期限结构。在此微观影响因素的研究中,首次将用百分数表示资产期限与用百分数表示的债务期限相匹配、平均资产期限与平均债务期限相匹配。
(4)本研究考察了股权结构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我国具有与西方发达国家极不相同的股权结构。这是因为我国的上市公司大多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上市的,当时为保持国有企业国有性质的不变,而采用了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的形式,这些股份是不在市场中交易和流通的,被称为“非流通股”。并且国有股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占有相当的地位。因此,将股权结构因素引入债务期限结构的研究中,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因素。
(5)从债务融资成本和企业价值的角度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为什么偏好于短期债务融资。通过这部分的研究,可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到我国上市公司这种短期债务融资偏好是上市公司的理性行为所致,还是制度背景所造成的被动结果。同时,也间接地检验了我国转轨经济时期这场市场化改革的效果。
债务期限结构(debt maturity structure )理论的提出在国外始于20世纪70年代,对其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在20世纪的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则开始对债务期限结构的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我国则是近几年的事,且主要是实证研究。早期国外有关债务期限决定的研究主要是从这两个独立的领域来进行的。其一是利息率的期间结构;其二是发行新债券来偿还旧债券的决策模型的优化。利息率期间结构的“无偏见期望(unbiased expectations )”理论主张现行的长期债务利息率等于现行的短期债务利息率与期望的未来短期债务利息率的平均值。在不存在发行成本时,不同期限的债务都具有相同的期望成本。而利息率期间结构的“期望与流动性溢价(expectations plus liquidity premium )”理论主张长期债务利息率一般系统地比短期债务利息率高。于是,在考虑发行成本之前,短期限债务政策应有一个较低的期望成本。债券偿还决策的动态计划模型是在不考虑与债务的不同期限策略相联系的各种可能的风险情况下,从期望成本最小化的角度来分析债券的期限问题。不过,一般认为真正掀起了对债务期限结构进行系统而深入研究的是迈耶斯(Myers,1977 )。迈耶斯的《公司借款的决定因素》一文是从债务代理成本的角度来对债务期限结构进行研究的。从此有关债务期限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多,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与探讨。到20世纪90年代初,有关债务期限的研究从单纯的理论研究转向到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
从国内情况来看,在时间上,相对国外而言要晚得多;在文献数量上也要少得多,直到最近几年才受到了学者们的青睐与重视。纵观国内外有关债务期限结构研究的文献,无论是研究的历史,还是研究的范围和深入的程度,国内的研究文献远不及国外。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国内外文献的研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制度背景差别。前者大多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企业为研究对象,有发达的资本市场和相对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后者则是以转轨经济时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企业为研究对象,资本市场建立和发展的时间较短,相配套的法律制度体系也存在滞后现象。
有鉴于此,从研究的前沿性和对重要文献把握的角度而言,本综述对文献的回顾将主要集中于国外的相关文献。但本书的研究目的在于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深入研究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问题,为我国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优化提供借鉴。因此,本章的具体结构安排是这样的:第一部分,对国外相关文献的回顾,具体从理论文献和实证文献两方面来进行;第二部分是国内相关文献的回顾与评述;第三部分则是对国内外有关债务期限结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的总结与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