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点评李小龙
6329200000023

第23章 不是猛龙不过江

别人告诉我说一个天才可以制造自己的机会,事实上,一个人的深切期望不但可以创造自己的机会,甚至可以创造自己的天才!

――李小龙

在球场上,与当家球星续约是俱乐部的头等大事,有的俱乐部为了留住球星,不惜打破工资平衡开出高价周薪,如米兰偶像卡卡、曼联“妖人”□?罗、切尔西队长特里,对影视公司来说也是一样。然而,李小龙与嘉禾只签订了两部影片的合约,也就是说,在拍完《唐山大兄》和《精武门》后,李小龙就已经恢复了自由身,之后再与哪家影视公司合作,完全就要看他自己的意愿。

最为此事揪心的,莫过于邹文怀。可以说,李小龙是嘉禾半有意半无意间挖到的一块宝,有了李小龙,才有了《唐山大兄》和《精武门》的巨大成功,才有了嘉禾的咸鱼翻身,大多数影迷去看电影,不是冲着嘉禾的品牌,而是冲着李小龙的名字,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李小龙,嘉禾还能否创造一个又一个的票房奇迹。因此,从《精武门》杀青到公映的这段时间,邹文怀是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嘉禾终于摆脱困境,有了与邵氏一较高下的能力,忐忑的是天马行空的李小龙会就此离开嘉禾。

怎么办?就在邹文怀苦思冥想如何挽留李小龙的时候,嘉禾的内部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李小龙和大导演罗维闹翻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李小龙与罗维的矛盾从《唐山大兄》时就已开始。

我们知道,一般来说,一对搭档,总是一个火爆、一个冷静,只有性格搭配好了,才能让合作达到最好的效果,可李小龙和罗维都是张扬直率之人,做事都极为认真负责,又极度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人适合当主将,但需要配备一些低调缜密执行力强的人充当副手,当两个“主将”相遇时,一山难容二虎的局面也就在所难免。

早在拍摄《唐山大兄》时,邹文怀就采取表面顺着李小龙,暗地里说服罗维的办法来安抚二人,但这毕竟只是权宜之计,到了《精武门》,两人的矛盾更加激化,甚至到了公然针锋相对的地步,安抚也就很难再起作用。从性格上看,李小龙的执拗都会很清楚的写在脸上,从不刻意压抑、掩藏、克制,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顺着他的意思来,就没法继续拍摄;罗维的傲气则是在骨子里,早在李小龙回港前,他就是香港一等一的大导演,此后又成为邹文怀的亲密战友与合作伙伴,没有罗维的帮助,就不会有嘉禾的今天,他觉得《唐山大兄》和《精武门》主要是自己的功劳,即便没有李小龙,也一样能成功。

这种矛盾在《精武门》拍摄完成后便直接曝光在了媒体面前,因为罗维觉得影片已经拍完,李小龙跟嘉禾的合约也已到期,自己没必要再忍耐,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一定要跟他们开诚布公的谈一谈。”邹文怀如是想。他和罗维是多年好友,罗维脾气虽然火爆,但不会做出一些冲动的不利于嘉禾的事情来,所以对他,邹文怀还是放心的,当务之急,是要稳住李小龙。

于是,邹文怀找到了李小龙,他仍想采用老办法――以情感人,来说服李小龙这头“犟驴”。不过这一次,邹文怀又失算了,因为李小龙根本就不是一个能够用常理去度算之人。一见面,李小龙便兴冲冲的抓住邹文怀的手,开门见山的说:“我要创办一家自己的电影公司,要拍我自己的电影,你一定要帮我!”

邹文眨了眨小眼睛――面前的这个年轻人,总是让人如此的琢磨不透。紧接着,李小龙就向邹文怀描绘自己的理想蓝图。面对自信满满的李小龙,邹文怀微笑着充当着一个聆听者,同时,他也在思考,究竟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回应李小龙。邹文怀的智,在此刻得到了充分体现,他既没有爽快答应李小龙脱离嘉禾,也没有反对他自立门户,而是设身处地的提出了很多实际运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李小龙是一名猛将,但他不是全盘谋划的统帅,很多经营和宣传上的问题,是他根本就不曾想到的。在邹文怀的提醒下,李小龙意识到了独立创办电影公司的困难,但邹文怀仅仅是出于好心和仗义才说这些的吗?

显然不是。一个高明的决策者,他的每一步行动,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都不可能是无的放矢,哪怕坐在对面的是自己最器重、最看好的人。两人见面之初,李小龙就曾直言不讳的说,邹先生你是我的偶像,总有一天我也要像你一样创办自己的公司,不再为他人摆布。当时,邹文怀只是哈哈一笑,称赞他年轻人有理想、有抱负、有干劲,是好事,说机会肯定会来,只是没想到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当时,整个香港都在为邵氏感到惋惜,认为“六叔”平白放走了一个大金矿,给了嘉禾翻身的机会,这就像是楚汉相争,得韩信者得天下,邹文怀自然不会让李小龙重投邵氏怀抱。

“既然这样,那不如我们合作。”李小龙的心思都在如何拍好电影上,他根本就不想为周边制作宣传协调关系的事情劳心费神,尤其厌恶与媒体打交道,而这些,恰恰是邹文怀的擅长。

“义不容辞。”这是邹文怀给李小龙的答复,既充满了人情味,又一举两得。邹文怀知道,李小龙的性格,你越是反对,他就越是要做,而且不惜翻脸,只有顺着他的意思,才有还转的余地――只要跟李小龙合作的还是嘉禾,让他开一间公司又有什么关系呢?邹文怀太极推手的功力,显然毫不逊色于李小龙的恩师叶问。

1971年12月29日,李小龙创办的协和电影公司在香港正式挂牌成立。从名义上看,协和是李小龙的电影公司,但实际上,协和只是嘉禾的子公司,真正的后台老板依旧是邹文怀。李小龙还为协和设计了一个独特的商标――太极。正如截拳道的标志,这个阴阳双鱼的图标与协和二字充分体现出了李小龙的哲学思想――以图像表达太极阴阳对立面的统一,以文字昭示动与静的完美结合。

新公司要有新气象,邹文怀决定,趁《精武门》热映之机,趁热打铁再推出一部电影,仍由罗维和李小龙合作。影片的名字叫《黄面虎》,讲的是陈真师父霍元甲的故事,从时机看,《精武门》捧红了陈真,在《精武门》之后推出《黄面虎》,打霍元甲牌,是非常符合观众心理和市场规律的。另外,《黄面虎》也是协和第一部重量级产品,对罗维对李小龙都是好事,但是当罗维把拟定的剧本拿给李小龙过目时,一向做事痛快的李小龙却拖延了很久都没有给出回应。李小龙给邹文怀的解释是处理私事无暇修改剧本,但实际上,李小龙却按照自己的意愿对《黄面虎》的剧本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只不过由于修改完的剧本还不是很令他满意,才迟迟不愿交给罗维。为了趁热打铁尽快让《黄面虎》开机,罗维强忍怒气主动打电话给李小龙询问剧本事宜,李小龙却依旧不肯给出明确的答复。罗维没有办法,只好请邹文怀出面敦促李小龙,《黄面虎》拍摄计划一拖再拖。

面对邹文怀,李小龙才说出了自己拍摄《猛龙过江》的设想,很快就把剧本交到了邹文怀手里。

一边是有着广阔市场前景的“黄面虎”,一边是如日中天的李小龙,邹文怀如何取舍?这个时候,邹文怀又表现了壮士断腕的气魄,他毅然决定搁置罗维的《黄面虎》,协和公司全力投拍《猛龙过江》!

得到这个消息后的罗维大呼上当,他不怪邹文怀,因为他知道邹文怀的难处,换了自己同样也会做此选择;但罗维也是个不服输之人,既然你李小龙摆谱,那我就另请高明。很快,罗维就把《黄面虎》改名为《冷面虎》,但是由谁来顶替李小龙呢?罗维想到了在香港影坛有着“大刀王羽”之称的资深武打明星王羽。早在邵氏时,王羽就在拍摄影片《刀神》期间与罗维的太太、制片人刘亮华闹翻。为了安抚王羽,“六叔”邵逸夫不得不将刘亮华免职以继续影片拍摄。妻子吃亏,丈夫焉能坐视不理,罗维当即赶到王羽家中理论,两人不互相让,当场绝交。在得知丈夫想邀请王羽加盟后,妻子刘亮华主动请缨――当年,是刘亮华在美国说服李小龙回港发展,李小龙回港后又是在罗维的“扶持”下才有今天的成就,可以说,他们夫妻二人对李小龙有着知遇之恩,但这个李小龙太忘恩负义,是要给他一点颜色看看!

很快,刘亮华就通过与王羽太太的私交与王羽进行了沟通,不想一贯盛气凌人的王羽竟一口答应合作。其实,王羽也有自己的难处,李小龙回港之前,王羽一直是香港影坛数一数二的武打明星,但是在《龙虎斗》之后,王羽的事业每况愈下。很难说是李小龙的横空出世压制了王羽,但当时很多人确有“既生羽,何生龙”之感,相信王羽心中也是非常郁闷,他也想寻找机会打个翻身仗,重新夺回“一哥”宝座。

“我倒要看看你李小龙能拍出什么样的电影来!”罗维冷笑着,他要看李小龙出洋相。罗维与王羽,这两个在李小龙身上吃了憋的人走到了一起,决定联手拍摄《冷面虎》,要与李小龙一决高下!

在得知罗维起用王羽拍摄《冷面虎》的消息后,李小龙觉得很丢面子,于是跑到邹文怀处大发雷霆。罗维也不是善主,第二天又打电话给李小龙想要好好刺激他一下,两人在电话里爆发了激烈的争执,终于彻底闹翻。面对媒体时,李小龙指责罗维出尔反尔,罗维却声称是李小龙在蓄意破坏《黄面虎》的拍摄计划,他才不得不与王羽重新拍摄全新的《冷面虎》。

将相不和、窝里内讧,对嘉禾决非好事,但对王羽来说却是天赐良机,他也很好的把握住了这次机会,在《冷面虎》中有着出色的表演,也获得了不错的票房。

《冷面虎》PK《猛龙过江》,邹文怀非但没有阻止,反而暗自窃喜:《冷面虎》完全是嘉禾的制作班底,《猛龙过江》也离不开嘉禾的扶持运作,说到头,这两部影片都是嘉禾出品。与其让罗维和李小龙在一个片场斗得你死我活,不如让他们各干各的――两个不服输的人一旦竞争起来,拍出来必定都是精品,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李小龙与罗维之间,不过是两头斗犬间你咬我我咬你的意气之争,唯有邹文怀,才是坐收渔翁之利的幕后高手。

那么,李小龙精心创作的《猛龙过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最初,李小龙设计的情节是一个香港华工去美国闯荡的故事,故事本身有李小龙在美国经历的影子,主要的外景地也在李小龙出生的三藩市,其实是李小龙想借机杀回美国影坛的迂回一招。他的心思岂能瞒过邹文怀,邹文怀在看过剧本后认为这还不足以打开美国市场,难以取得票房佳绩。李小龙考虑之后,决定把背景设定在晚清,讲述的是一个乡下青年闯荡京城与满人高手较量的故事。这个想法原本不错,但邹文怀觉得会让影片的受众局限于华人圈,不如把外景地改到拍摄费用相对较低、风光秀美的欧洲。李小龙接受了邹文怀的建议,还决定把片中最后一场决战的场地安排在了古罗马角斗场。

敲定剧本和外景地后,李小龙开始挑选《猛龙过江》的演员,第一个便是曾与他在《唐山大兄》和《精武门》中有过合作的女星苗可秀。李小龙的“要人”让邹文怀十分为难,当时,罗维执导、王羽主演的《冷面虎》已经开拍,片中云集了王羽、田俊、依依、苗可秀等影星,植耀昌与罗维合作多年,苗可秀更是罗维的干女儿,邹文怀无论如何也开不了这个口。

“不行,我非要这两个人不可!”李小龙的态度也很坚决。邹文怀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去跟罗维解释,希望他能顾全大局。罗维此刻正抱着看李小龙出丑的心态,于是很爽快的答应把副导演植耀昌给他,至于干女儿苗可秀去与不去,则要看她自己的意愿。罗维这一手也很高明,如果苗可秀愿意去,那就是她对不起自己这个干爹;如果不愿去,你李小龙也没法怪罪我。

让罗维没想到的是,干女儿苗可秀接到李小龙的召唤,就不顾一切的推掉了《冷面虎》中的角色,与植耀昌一起飞往罗马。罗维哭笑不得,也无可奈何。

《猛龙过江》的演职人员阵容堪称豪华:李小龙不仅从罗维那里挖来了“嘉禾玉女”苗可秀和副导演植耀昌,还邀请了大量武术界的朋友加盟演出,如全美空手道大赛冠军罗利士、得意弟子鲍勃?沃尔、韩国合气道高手黄仁植等。为了让李小龙能够顺利完成影片的拍摄,邹文怀也是不惜血本邀请了很多电影技术方面的高手前来助阵,如香港著名导演张彻的得力助手张钦鹏、日本著名摄影师西本正、著名作曲家顾家辉等,李小龙的好朋友小麒麟也在片中担任武术指导。

《猛龙过江》的故事很简单:李小龙饰演一个生活在香港新界的“乡下佬”唐龙(取中国龙之意,也影射李小龙本人),他一心习武,性格有些木讷,对外面的花花世界一无所知。一天,他收到了在意大利开餐馆的表妹陈清华(苗可秀饰)的求助信,原因是她经常受到当地的地痞流氓的威胁,强迫她出卖餐馆,使得餐馆的生意越来越差,这才想到请功夫高强的唐龙去帮忙。唐龙很快就从乡下飞到意大利,面对大城市的生活,唐龙显得很不适应,经常闹出一些笑话,表妹和店里的伙计都有些瞧不起他。不久,那些流氓又来餐馆闹事,还打伤了一名伙计,呆头呆脑的唐龙一出手就轻松制服了这些歹徒,矫健的身手让所有人刮目相看。几天后,那些歹徒再一次来到餐馆,还用枪威胁刚从外面回来的唐龙,要他立刻离开餐馆。唐龙急中生智,答应离开,将歹徒们引出餐馆,然后突然亮出两支双截棍,左右开弓,完全没有给对手开枪的机会,就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恼羞成怒的歹徒首领下达了必杀令,一面派人暗杀唐龙,一面派人绑架了他的表妹。唐龙摆脱杀手追踪后,才发现表妹已经被人抓走。愤怒的唐龙直捣歹徒巢穴,狠狠教训他们一顿。为了干掉唐龙,歹徒首领请来了全美空手道冠军向唐龙发出挑战。最后的决战在古罗马角斗场进行,唐龙与来自美国的空手道高手在古罗马角斗场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斗,最后以出神入化的截拳道功夫将对手击倒,一举瓦解歹徒集团,救出了表妹陈清华。

影片依旧采用了李小龙惯用的套路――先抑后扬。但是与《唐山大兄》和《精武门》相比,《猛龙过江》在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突破。

第一是人物性格。如果说郑潮安“苦”、陈真“忍”,那么唐龙就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呆”,是一种能够让观众觉得十分亲切滑稽的小市民气息。李小龙在片中充分发挥了自己在喜剧上的特长,往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台词,就能把剧组的人逗得开怀大笑,这种“搞笑”风格也开辟了香港功夫片的一个全新流派。李小龙之后,成龙、周星驰等巨星更是将这一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第二是场景选择。唐龙和美国空手道高手在古罗马角斗场的决战无疑是整部影片最大的亮点,看过电影《角斗士》的人都会为古罗马角斗场雄伟、宏大、热烈的气氛所震撼,会为角斗士在场中与对手、与野兽的血淋淋的搏斗所震撼。这就是李小龙要的效果,这场决斗,既是历史的传承与延续,也是东西方最高武技的直接对话。唐龙的最终取胜,也鲜明的传达了李小龙“中国功夫世界第一”的理念。罗利士在影片拍摄完成后表示:“古斗兽场的一场决斗,可算是从来没有人拍摄果的最紧张刺激的打斗场面。”

第三是格斗技巧的创新。在《猛龙过江》中,李小龙对唐龙的武打动作做了精心的设计,而且把他的经典武器――双截棍从一对增加到了两对。对敌时,两支双截棍左右开弓,动作潇洒凌厉,极富视觉效果。除了好友罗利士和弟子鲍勃?沃尔,李小龙还邀请美国空手道的另一位高手柯尔特饰演片中的歹徒老大一角,这三人使得都是货真价实的空手道功夫,对打场面自然格外精彩。

第四武道理念的诠释。在片中,唐龙与众歹徒的较量与其说是报仇,还不如看成是一场又一场的擂台比拼,获胜后的唐龙没有表现出胜利的快感,而是拾起地上的道袍和黑色腰带,神情肃穆的将它们盖到对手的身上,以显示他对对手的敬意。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李小龙向观众传达了自己的武学理念:不以胜负论英雄,即便是对手,也该死得轰轰烈烈荡气回肠。

伊诺山度看完《猛龙过江》后这样说道:“李小龙在该片中,将截拳道向前推动了一大步。李小龙一贯主张在极短的时间里,发出最大的力量将对手打败,最妙的就是在一拳一脚之间取胜。他很少考虑:若遇到旗鼓相当或者气势胜于自己的对手,不可能在一瞬间打败对方,甚至还会被对方打倒,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罗利士就是这样一位强大的对手,李小龙的快攻战术一时不能撼动他,反而被他击倒在地。这时候,李小龙机智果敢地改变战术,以虚对实,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其目的在消耗对手的体力,洞察对手的套路,伺机反攻,克敌制胜……这些中国的古老武道之术,李小龙曾多多否定,多多嘲弄,现在又当至宝拾起――这还是他的截拳道,一切招数都可为已所用,目的惟有一个,打败敌手……我看《猛龙过江》,李小龙与罗利士在古罗马斗兽场的戏,不觉得是在看戏,而是两人真正在武打,在比武,在生死博斗。最后是罗利士死了,那是电影的安排。”

在球场上,球员出身的教练和非球员出身的教练在指挥风格和球队管理上相去甚远;上过战场的人和没使过枪的人对战争片的看法也完全不同。同样,习武出身的李小龙所拍出的影片也与普通导演拍出的影片有着本质的不同。李小龙首先考虑的,不是影片能获得多少票房,会不会得到观众的认可,而是影片本身能否表现出他所要传达的一种理念,一种精神,即武者的境界。

电影《英雄》中,甄子丹扮演的长空与秦宫七雄不期而遇,一场恶斗一触即发,但是在动手前,双方都没有忘记相互颔首致敬。这个小小的细节动作,曾被人贬斥为模仿日本武士,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战国时期中国武士精神的一种体现。侠义与武道并非少男少女鲜衣怒马的风花雪月,那只是套着武侠外衣的言情剧。中国的武学,是深长悠远、刚而不露、质朴勇毅、慷慨以歌的,中国的侠气,恰恰在先秦、西汉、盛唐,这三个最为阳刚大气的时代最为鼎盛。而李小龙所要追寻的,正是这种除去了虚伪做作、除去了矫情客套、除去了华而不实的最为直接而深刻的武学之道。

为了充分展示截拳道功夫和自己的武学思想,李小龙还采取了全新的拍摄手法,用影评家澄雨的话来说就是:“在处理手法方面,这部戏和罗维的处理也有很大的分别。罗维喜欢用蒙太奇、用剪接来拍摄打斗场面,更喜欢用特写表现对手中拳或被踢中的场面。他的镜头是主观的,常出现李小龙面对镜头连踢三脚或连打数拳。但在《猛龙过江》中,李小龙却喜欢用中镜和长镜,李小龙的对手不是站在银幕的左右两边,就是90度的互相对峙。这样的拍摄方法接近拍摄舞台剧或擂台比赛。罗维较主观的处理,强调于打斗本身的感官刺激,以及暴力的震撼力。李小龙的处理是较客观的,重表演,杀气不像罗维那么重。不单只处理和罗利士决斗的那一场如此,整个《猛龙过江》也如此。”

最后,李小龙以近乎疯狂的工作状态完成了《猛龙过江》的拍摄,并在影片公映前放出豪言:“《猛龙过江》的票房一定能超过前面两部,而且会在500万港元以上!”

影片杀青后,邹文怀没有像《精武门》公映前那样按兵不动,而是选择了主动出击,邀请了片中的两位美国高手罗利士与鲍勃?沃尔在电视台做了一次空手道功夫表演,让影片在公映前就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1972年12月22日,《猛龙过江》上映午夜场,12月30日正式公映。与《唐山大兄》和《精武门》一样,《猛龙过江》再一次引爆了香港影坛,而且创下了530万港元的香港电影票房新纪录!

《猛龙过江》的成功,是李小龙不懈努力的结果,也是他追求完美性格的必然。在工作中,李小龙几乎就是一个狂人,日本摄影师西本正就曾回忆道:“像李小龙这样如此认真的导演实在少见。尽管李小龙是个不摆架子而又随和的导演,可是,他那认真的态度,使他第一天站在摄影机旁便有了导演应有的权威。他的确是个特殊的男人。”

当然,《猛龙过江》毕竟是李小龙第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影片在很多情节和细节的把握上都显得不够火候,有生拼硬凑的痕迹,在制作和艺术水准上要比《精武门》逊色不少。《猛龙过江》其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客观的票房,主要得益于李小龙的表演和名气。总的来说,李小龙是一名杰出的武者和演员,却非一流的制片和导演。

不管怎么样,影片大卖,最开心的莫过于邹文怀,让他欣慰的并非几百万票房收入,而是李小龙没有辜负他的希望,没有让人看笑话,在巨大的压力下拍出了一部完完全全属于“李小龙”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