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七辑)
6313800000063

第63章 金融市场

(一)金融市场的特点

曹源芳以勒纳指数作为衡量指标,利用中国各省市经济时间序列数据,证明了中国金融市场整体存在着市场垄断性,在垄断程度水平高低的分布上与经济发展的二元特征相类似。他认为虽然我国金融市场的市场机制得到逐步完善,市场功能逐步发挥,但各省市的金融市场结构整体仍然呈现垄断性的基本特征。从垄断性程度的差异来看,金融市场竞争环境最好是广东省,其次是北京、浙江、江苏和上海,而金融市场垄断程度最高的是西藏;从金融地理特征来看,大多数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金融竞争环境较好,而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金融竞争环境则较差,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呈“梯度”排列,体现出与经济发展结构相类似的二元特征,其金融市场垄断程度与各自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中国的金融市场化改革能够显著推动经济的发展,可以从加速市场开放、打破地区封锁和资源配置的效率导向等方面加以完善,以降低因金融市场垄断而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

(二)金融市场的缺陷

曹永琴从金融理论角度总结了金融市场缺陷的两种效应,即冲击放大器效应和冲击减震器效应。冲击放大效应是普遍存在的,即微小的负向冲击经过金融市场传导也会导致经济衰退,这种放大效应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金融市场上无效率的行为(通常表现为经济繁荣阶段银行盲目扩张信贷和衰退阶段恐慌性紧缩银根),不但会导致资金的配置无效,还会放大和加速冲击对经济的影响。相反,金融减速论者认为在客观条件的严格限制性,由于人们认识到周期性变化的基本规律,因此金融市场的缺陷是冲击的减震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也开始关注金融市场中信贷市场的不完善带来的后果,特别是信贷市场不完善对于收入分配、商业周期、经济增长和发展以及资本流动形式和国际贸易等的影响。黄志刚采用信贷市场不完善的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市场机制下投资低效率的问题,他认为部门间不平衡的信贷条件和信贷市场的不完善是导致自由市场无法保证资金有效配置的重要因素,这不仅会降低投资效率和经济增长率,甚至可能带来“信贷陷阱”。如果政府干预能够降低这种部门间的信贷条件不平衡,投资效率就能得到提高,经济增长率也将上升。政府可以在希望大力发展的产业中为企业家提供信用支持,政府的显性或隐性担保可以使乡镇企业的信贷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从而为乡镇企业的融资提供良好的资金保障。

(三)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的影响

随着中国银行业的逐渐对外开放,外资银行不断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和竞争格局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国内学者分别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影响因素与外资银行渗透对中国银行业体系稳定性的影响效果两个方面进行的详细的实证研究。

张红军等运用1985—2007年间的面板数据(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5—1996年,第二阶段从1997—2007年)讨论了影响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因素。分析表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跟随客户”动机明显,成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中国对外资银行开放的政策对外资银行的进入短期内产生了正面影响;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的风险预期从短期看阻碍了其进入中国市场的速度,但是长期来看风险因素对外资银行进人的影响并不显著,这表明中国的市场风险只是暂时阻碍了外资银行的进入进程。

周慧君等选取1999-2008年的月度数据从演化和发展的角度就外资银行渗透对中国银行业体系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外资银行的渗透对于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是显著的,而且其演化过程与阶段性理论基本相吻合,在1999-2001年由于中国银行处于保护期,因此虽然外资银行渗透对稳定性产生了不利影响,但是影响范围并不大,银行体系整体稳定性逐步上升;2002-2004年,得益于外资银行进一步渗透带来的各种“外溢效应”,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中国银行业体系的稳定性影响逐步演变为有利影响;2004-2006年,随着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的竞争进入更加充分的阶段,外资银行的渗透使得中国的银行体系稳定性下降;2007-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有所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