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七辑)
6313800000043

第43章 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

1.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蔡昉等分别考察了城镇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情况,研究发现近年来二者的基尼系数都迅速增加,但若对比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却发现体现城乡间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在每一时期都分别高过城镇和农村的这一指标,由此,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是以更大的速度扩大。然而,由于现行的统计体系没有覆盖“常住流动人口”这一重要群体,从而使调查结果低估了农村收入水平。705从城乡的收入流动性来看,刘靖等用核密度方法从收入分布整体的位置、延展性和形态对1991-2006这15年中城乡家庭收入进行了考察,发现我国改革和经济增长从整体上改善了人们的收入水平,但伴随着大部分样本收入水平上升的同时,收入的不平等也在增加。在城镇方面,中低收入家庭数量在下降,高收入家庭的数目在增加;城镇家庭的人均收入水平远高于农村家庭,且城镇收入不平等的增长速度远大于农村;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各自的收入差距都呈现不断扩大趋势,但相对于城市的减速扩大,农村则表现出加速扩大。706与收入差距会呈现出“倒U型”发展态势的理论不同的是,田新民等认为,由于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同步,城乡收入差距不一定呈“倒U型”趋势发展。

2.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胡棋智等通过对我国1989-2004年间各收入阶层流动性问题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底部收入阶层向上的收入流动性活跃且顶层也有适度的向下流动性,但中等阶层的收入流动性则比较脆弱,易受经济状况的影响。

3 、性别之间的收入差距。陈建宝等通过运用分位数回归建模和分解方法考察并寻找影响性别工资差距的关键因素、演变过程以及其对性别工资差异贡献的大小。1998—2005年,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人均工资都存在明显上涨现象;在各分位数上男性人均工资高于女性人均工资水平,其中,低分位数上的性别工资差距小但呈现出差距越来越大的现象,高分位数上性别工资差距大但呈现出差距越来越小的趋势,且男性在中高收入阶层中占了较多席位。具体而言,纵向观察发现1988年男女人均工资的差异随着工资的增加而增加,1996年性别工资差异在低分位数和高分位数上有很大差别,而在中间位置上则有较小的差别,2005年男女人均工资差异和1998年的情况恰恰相反,呈现两端小、中间大的特征。709亓寿伟等质疑了学术界关于性别工资的“天花板”效应即相对于中低收入阶段,女性在高收入阶段与男性的工资差距更大的观点,认为性别工资差距实际上存在“地板效应”:在收入分布的底端男女性之间的工资差距更大,并且通过对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的对比分析发现,国有部门的性别工资差异低于非国有部门。710陈钊等的实证分析也提出性别对劳动者行业选择有显著影响,男性相对女性而言更容易进入高收入行业。

4.内外资企业间的收入差距。许和连等通过对中国不同地区和行业间内、外资企业工资水平的研究认为,外资企业的平均工资水平远高于内资企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但这种差距在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有所差异。外资企业本身具有的资本密集型特征以及高技术水平会对内外资企业的收入差距产生影响。但控制了上述因素后,这种差距依然存在。经过更为细致的研究,他们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通过对劳动力供求的影响和通过支付高工资两种不同的工资溢出效应对内资企业的工资水平产生作用。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上对高质量劳动力的需求以及通过潜在的技术溢出效应提高当地的工资水平,对内资企业的工资水平产生了正向效应;另一方面,由于外资企业支付高于劳动力市场均衡水平的工资,该行为可能促使内资企业雇佣大量非技术工人,内资企业的工资水平由此降低,从而对内资企业的工资产生负向溢出效应。

5.不同城市之间的收入差距。范剑勇等认为,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以及劳动力流动不充分等原因导致了地级城市之间市场准入的差异,由此带来城市间工资收入的差距。因此,中国现在所处的刘易斯拐点只是表面现象,它是由中国的特定制度造成的。

6.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王祖祥等通过提出洛伦兹曲线模型构造的一个基本定理,并结合贫困指数和极化指数对2000-2006年湖北农村人口的收入分配、贫困以及两级分化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北农村的基尼系数上升了1.2%左右,收入的不平等性以及两级分化呈现日益扩大趋势。造成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是低收入阶层生活水平改善进度缓慢所带来的收入不平等的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