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七辑)
6313800000042

第42章 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及其原因

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有:

1、劳动收入占比不断趋于下降。安体富等指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却伴随着劳动要素收入比重下降这一事实。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同时,政府和企业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则处于上升趋势。692肖红叶等认为,在初次分配构成中,中国劳动力要素报酬比重相对处于较低水平,这一特征在2004年之后更具有明显性。693黄先海等通过对1978—2006年的数据分析表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劳动收入比重占本产业增加值比重的变化趋势均支持劳动收入占比下降这一论点。694肖红叶等将美国作为评价中国初次分配格局的标准,将各自的初次分配格局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中国劳动力要素在初次分配中所占份额偏低,且该份额与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呈现反向变动关系,长期的反向关系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变动造成的,短期这一关系的成立则归因于经济增长的成果更多地流向了资本,从而揭示了中国经济增长是以劳动收入份额减少为代价的。

2、劳动收入占比的合理性判断。黄泰岩认为,不能脱离本国的国情单纯地评价劳动报酬占比是否合理,而是应当将该现象放在工业化进程角度中才得以进行合理的评价。他认为中国现阶段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偏低是中国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必然结果。第一,农民报酬偏低原因是因为,一方面,工业化的过程一定程度上是城市化过程,只有城乡收入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才会有利益驱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另一方面,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国民收入分配向投资主体,即政府和企业倾斜成为必然。随着我国经济从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和出口协调拉动,特别是增加消费拉动的转变,以及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的初次分配制度也将随之发生转型,这表现在一方面人力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地位的上升使得初次分配向有利于人力资本所有者倾斜,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产业升级和提高产业附加值成为必须,从而可以促进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的增加。

3、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原因。学者们主要认为有以下原因:

(1)政府收入提高和企业利润增加的挤占。白重恩等认为,政府收入占比的大幅上升对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造成了挤占,同时,根据各国发展经验来看,中国企业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所占比例过高。697他们以2004年普查后修订的资金流量表数据为基础,并以1992—2005年为样本期,对中国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配置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自1996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达到顶峰之后开始下降,截至2005年,居民初次分配占比下降了10.71个百分比,再分配占比下降了2.01个百分比。与其形成对比的则是,政府无论在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中所占份额都有明显增加,共上升了3.17个百分点。企业虽然在再分配占比中有1.16个百分点的降幅,但其在初次分配占比中则增加了7.49个百分点。而2005—2007年间,由于生产税净额比例上升的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又降低了3%。698安体富等也认为,利润侵蚀工资,税负快速增长挤占了居民可支配收入。

肖红叶等解释了企业利润为什么会挤占劳动收入。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更多地流向资本这一发展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资本掌握了要素配置主导权,从而扭曲了要素价格体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收入分配政策的合理性是基于竞争性经济体制这一假定,在中国转型时期,存在要素市场发育不充分,非市场性力量对市场有很大的支配作用以及市场机制竞争不充分等现实情况,这直接导致要素价格体系受到严重扭曲,无效率可言。

(2)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黄先海等延续了索洛和希克斯的思想,认为技术进步,尤其是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是劳动收入占比减少最主要的解释。他们通过对乘数效应大小、资本深化程度以及劳动(或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大小等一系列劳动收入比重变化率的构成因素进行分析解释这一现象。在乘数效应的影响下,资本深化对劳动收入比重的作用呈现双面性,它不仅可以通过劳动边际产出的劳动弹性这一乘数效应促使劳动收入比重上升,还可以通过资本收入比重的乘数效应使劳动收入比重下降,其净效应取决于劳动边际产出的劳动弹性与资本收入比重之差这一乘数的大小。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比重有正向拉动作用,而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则是促使资本密集型部门和劳动密集型部门收入比重下降最主要的原因。他们利用动态最小二乘法对中国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部门的边际产出弹性进行估算,并对这两部门1990—2006年的劳动收入比重变化进行了解构研究。两部门的资本深化对本部门的劳动收入比重均有正向拉动作用。相对于资本密集型部门,劳动密集型部门具有较高的劳动边际产出的劳动弹性和较低的资本收入比重,从而使得劳动密集型部门乘数效应较大;反之,资本密集型部门的乘数效应较小。在样本期内,两部门在绝大多数年份都发生了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3)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不足。安体富等认为,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乏力也是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的一个解释。702刘扬等对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现状分析后认为,与美国等国家相比,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占居民总收入比重偏低,并且,由于投资渠道狭窄等原因,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结构单一,由此可以判断,我国正处于财产积累期。703陈建东等以2006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发现房屋出租获得的收入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一半以上,其次是股息和红利,保险收入、知识产权等其它财产性收入对城镇居民财产收入增加的贡献则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