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七辑)
6313800000032

第32章 产业集聚的效应

1、产业集聚的正效应。范剑勇等利用省级层面制造业数据,将产业内集聚与关联产业集聚视为产业外部性的重要来源,实证分析产业外部性、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1)目前阶段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外部性均表现为产业内集聚和关联产业集聚,而且产业内集聚效应高于关联产业集聚效应。同时,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总体上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从3个典型行业看,总体上存在产业内集聚效应,其中专业设备业与纺织业尤为明显;关联产业集聚效应仅存在于纺织业与专业设备业。617王发明通过对创意产业集群化的研究认为,创意产业集群化网络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优势,促进了网络内部知识分工的深化,有效地推动了隐含经验类知识的流动与共享,减低了知识的学习成本,为成员自身知识和创新能力的积累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进而形成彼此相互演化的机制。

2、产业集聚的负效应。胡霞等利用中国城市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城市服务业集聚效应进行检验,发现尽管服务业发展存在一定的空间规模报酬递增效应,集聚确实能够对服务业增长产生促进作用,但过度集聚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与集聚伴随的环境污染,土地租金上升,交通拥挤等负效应不断增强,削弱了集聚经济效应,带来生产成本的上升;二是集聚效应带来的累积循环机制使地区间的服务业发展发生极化,行业过于密集地区,不仅不能享受到集群所带来的正外部效应,反而会损害当地服务业的竞争力,而分布稀疏地区的服务业由于缺乏服务行业的支持,产业结构层次低,难以有大的发展空间,所以会使整个国家的服务业发展受到拖累。通过实证发现,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业这几个行业的集聚反而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其中,教育业集聚的负面影响最为严重。619因此,唐根年等认为,产业集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以适度的产业集聚为前提的。尽管集聚会对行业生产率存在正的影响作用,但是并非所有制造业行业生产效率与产业聚集程度呈正相关,一些制造业空间聚集过度并呈现生产要素拥挤迹象,生产要素配置存在输入剩余和输出亏空。典型集聚过度型制造业客观存在生产要素的输入过剩和输出效率损失问题,应当调整生产要素配置策略、或进行异地产业转移。

3、产业集聚效应的多样性。朱英明通过分析产业集聚对中国区域制造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组成部分的影响表明:(1)产业集聚引致的共有集聚经济与区域制造业规模经济的增长显著负相关,而产业集聚引致的共有集聚不经济却与区域制造业规模经济的增长显著正相关,因而产业集聚的共有集聚效应(共有集聚经济-共有集聚不经济<0)显著降低区域制造业规模经济的增长。产业集聚引致的城市化经济与区域制造业规模经济的增长显著正相关,而产业集聚引致的城市化不经济却与区域制造业规模经济的增长显著负相关,因而产业集聚的城市化集聚效应(城市化集聚经济-城市化集聚不经济>0)显著促进区域制造业规模经济的增长。(2)产业集聚对技术变化率的影响不显著,区域制造业技术变化率却随着经济活动密度的增加而降低。(3)由于所有解释变量对区域制造业技术变化率的影响不显著,所以产业集聚对制造业TFP增长的影响类似于对制造业规模经济增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