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七辑)
6313800000015

第15章 2009年资本市场问题研究的新特点

从全球情况来看,2009年我国资本市场是一枝独秀,在积极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下,不仅实现了“保八”目标,也加大了资金的流动性过剩,从而促成了资本市场新一轮波澜壮阔的行情。随着经济总量的稳步回升,政策的主要方向也逐渐从“保增长”过渡到“调结构”,十大产业振兴政策也给行业带来了不同程度上的利好刺激,上市公司也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并购与重组。重启IPO、筹划国际板、推出融资融券……这一年的资本市场不断用新亮点、新名词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最热门事件无疑是创业板的推出,虽然只是一小步,但毕竟是在踌躇了10年后,呱呱坠地了。从2009年的研究文献中可以看到,有些是对以往的研究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比如,关于经济周期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背离的问题、机构投资者对证券市场价格波动性的影响问题、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以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政策对预测的多重影响等等问题。但与2008年相比,2009年我国资本市场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国内宏观经济由“保增长”转向“防通胀预期”的双重背景下发展的,研究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在研究视角上,由过去多年关注微观理论问题转向注重创新实务操作制度问题,比如创业板、融资融券等;在研究方法上,侧重国际比较,如国际板;在研究内容上,引入了法学视角,重在讨论监管体制,比如“老鼠仓”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