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七辑)
6313800000013

第13章 经济增长的周期波动

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周期波动特征,黄赜琳等以1978—2005年的数据分析了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性、协动性、稳定性以及冲击的持久性特征,归纳总结中国经济周期的特征:运用H-P滤波方法处理中国经济的年度数据,平滑参数取值100具有合理性。在考察的21个经济指标中,除就业、城镇居民消费以外的经济变量的波动性均高于产出的波动性,投资、劳动生产率等经济变量与产出呈较强的正向协动变化,出口、政府消费、货币等经济变量的稳定性较强,就业、居民消费等经济变量的稳定性较差。脉冲反应分析显示,产出具有较强的冲击持久性,居民消费等经济变量具有比产出更弱的持久性,而第二、三产业就业可能存在伪周期信息。403刘金全等使用兰德尔斯等人的“三元组”检验方法检验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中的非对称。结果表明,我国的经济周期中存在一定的非对称,主要是由固定资产投资、货币政策操作和价格水平变化造成的。应根据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非对称性特征,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工具来实现预期的宏观调控目标。404王静等认为,转型期中国经济波动不同于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周期性波动,带有典型的转型期特点,制度变迁本身所蕴涵的长期性和经济结构性特征意味着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结构性失衡现象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存在,从而使这种貌似特殊的宏观经济波动形式在我国具有了长期性和普遍性。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于经济波动研究所采取的短期观点和总量型研究工具对于转型期经济波动的解释力不足,是造成经济学界面对历次中国经济失衡观念分歧、争议不休的直接原因。考虑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并进一步针对这种具有典型特点的经济波动形态和成因,探讨转型期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理论框架,显然是一个重要课题,对于我国经济波动的效应,王少平等根据我国GDP的数据特征,运用Beveridge和Nelson提出的趋势周期分解技术,将GDP总量季度数据(样本:1992Q1—2008Q1)分解为确定性趋势、随机趋势与周期,基于方差比度量分析我国经济波动产生的持久性效应。研究表明:我国GDP中存在稳健的确定性趋势,随机冲击效应在总体上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效应;随机冲击对我国经济的长期波动产生的持久性效应为20%,瞬间效应为80%。

对于我国经济增长波动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彭斯达等运用1990—2006年的GDP、农业产值、工业产值、服务业产值、固定资本投资、城镇就业人口、居民消费支出7组共13个时间序列数据,对中国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两国经济周期的协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美两国经济周期现阶段的协动性较弱,但显示出逐渐增强的趋势;中美经济周期的协动性呈现出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性质,并且显现出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潜力高于美国、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低于美国、两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间的协动性程度不强的特征。407陈昭等人按照HP滤波方法对近代中国1887—1936年GDP进行周期分解,将50年的经济增长过程划分为5个周期,1918—1933年的第三个周期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同英美两国的经济周期比较,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所不同外,其余周期区间的发展趋势、规律和特点都具有明显的趋同性。这是近代中国经济周期在世界经济范围内一体化亚种和从属地位的表现,在此基础上,他们分析了经济周期相异的原因所在,近代中国经济周期的从属地位和从属路径。

对于我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陈师等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技术进步中存在明显的偏向性技术变迁和投资专有技术变迁特征。他们将偏向性技术变迁和投资专有技术变迁引入到RBC模型,考察这两种技术变迁对中国经济短期波动的影响。研究表明,引入这两种技术变迁的RBC模型能够解释85%和94%以上的中国经济波动特征,从而证实了偏向性技术变迁和投资专有技术变迁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存在着明显的影响。409李彬等从方法论的角度指出,当代经济波动理论经历了“统一一般均衡框架——(放松非公理化假设)引入各类不完全性——(放松公理化行为假设)引入各类行为因素”的发展历程。经济波动理论正向行为化方向演进,而以非理性预期、互惠公平偏好以及非一致时间偏好等行为假设为基础的新宏观经济理论是当前的主要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