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老年心理诊所
6304600000065

第65章 老年人养生的法宝

马老师:

您好!我是三年前从机关里退下来的,经常看到您的关于老年心理咨询的文章,很受启发,特别是您在一篇文章中的“心理养生”的提法,感觉很有道理。您说得没错,无论社会家庭为老年人提供多么好的养老环境,如果老年人自己不会调适自己的心理,不会进行心理养生,也不好说健康长寿。

您还可以谈谈心理养生的具体内容吗?为此专门写信,打扰您了。谢谢!

一位退休老人田嘉庆

田嘉庆老人:

您好!很高兴我们对心理养生有所共识。老年人要健康长寿,的确要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做自己心理状态的主人。心理养生是老年人养生的法宝。具体说来,心理养生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进取养生。

谈到老年养生,往往有人片面地认为就是好好休闲娱乐。休闲娱乐固然不错,但昀好的养生是保持生命的进取心。进取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进取心使人热爱自己的生活,有生活目标,有精神支柱,生活充实,心情愉快。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使人体各机能互相协调而平衡,促进健康。

进取心让人有所追求,遇困难不气馁,能刻苦钻研,发奋学习。这样,脑子多活动,身体多活动,可以延缓大脑的衰老,又可延缓机体的衰退。美国科学家把73位平均年龄在81岁的老人分成三组:勤于思考组、思维迟钝组、受人照管组。实验结果是:勤于思考组的人血压、记忆力和寿命达到昀佳指标。三年后,勤于思考组的人都还活着,思维迟钝组的人死亡125%,而受人照管组的人则有375%已经死去。有科学家用超声波测量出,勤于思考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状态,从而保养了脑细胞,使大脑不过早衰老。还有人用正电子断层放射照相术的方法,对大脑新陈代谢进行研究发现,脑子活动时,总是把较多的葡萄糖送到脑中昀需要的地方。在安静时,老年人和年轻人相比,脑内葡萄糖利用率较低,但用起脑来,脑昀活跃的地方所得到的葡萄糖,并不低于年轻人。所以,用脑可促进脑的新陈代谢,延缓衰老。那些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发明家之所以长寿,都与他们的进取心有关。当然,有进取心未必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哪怕再小的事情,比如,为一个菜谱精心研究,为一个花种深入探索,只要有所追求,只要热爱生活,就是进取心,就会有益于健康长寿。

二是淡泊养生。

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是一种高尚的境界:淡泊名利,心胸开朗,无忧无虑,无仇无怨,无悲无悔。如此心态,自然有益于健康。相反,如果比级别待遇难免不如人,比生活条件难免不如人,就会越比就越生气。这样,消极情绪就会困扰自己,心理难以平衡,必然损害健康。文坛寿星冰心老人在82岁时曾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为题,总结她的养生经验。她认为,淡泊就是对物质生活不过分奢求,过清简朴素的生活,宁静是心里尽可能排除个人的杂念,少些私心。人到老年,不为个人私利操劳,心胸就会宽广,心情就会乐观,这样就不会伤神伤身,终会健康长寿。

淡泊,宁静,还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无论遭到什么挫折,能冷静对待,面对现实,顺其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经得起欢乐与忧伤的考验。

得说明的一点是,淡泊养生与进取养生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进取是说有所追求,保持心灵的活力,淡泊是说看轻功利,拥有心灵的自在。反过来说,老年人的进取不是追名求利,老年人的淡泊也不是无所事事。有一份寄托,有一份宁静,便是乐在其中。您说是不是?

三是遗忘养生。

遗忘就是神经联系的抑制和消退。因此,遗忘的东西也就不能再干扰人的心态和情绪。所以,老人要学会忘掉那些于身心健康不利的东西,做到情绪平稳。那么,哪些是该遗忘的东西呢?

一是遗忘坎坷的经历。不为经历的坎坎坷坷而悲伤,心情平静地做好眼前的事,会让心中多一份光明。二是遗忘个人的恩怨。有的老人提起年轻时某人对他的伤害,就牢骚满腹,喋喋不休,怒气冲天,记了一辈子的仇,付出了一辈子的代价,不值。受了打击感到委屈,可以理解,但忘记恩怨,心胸豁达,才是善待别人,也是善待自己。三是遗忘生活的烦恼。生活不可能没有烦恼,不要总记在心上,有时因为夸大了小事,引起不必要的烦恼,更不合算。生命有限,失去不会再来,还是把心烦的事情忘掉,以求心情平静,利于健康。四是遗忘力所不及的事。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有成功也有失败。克服了困难,取得了成就,自然可体会到战胜困难的幸福,但在战胜不了时,还是忘掉为好,不要勉强去办。

日本人总结老年人的长寿经验,也提出了三个忘记:一是忘记死亡,可摆脱恐惧死亡的困扰;二是忘记钱财,可从钱财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三是忘记子孙,可卸去为子孙操劳的精神负担。这也是值得参考的。

四是转念养生。

许多事情还没有成为往事,就摆在面前,是没法遗忘的。但是,事情常有两面理。是是非非,好好歹歹,得得失失,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何必非把一件事总往坏里想?有时候,同一现实情境,如果从一个角度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陷入心理困境;从另一角度看,就可以发现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比如同是到了退休的岁数,有人就想:人生末路了,还有什么意思?于是就万念俱灰,哪有好心情?有人却想:终于可以做一回自由人了,终于可以做自己乐意做的事情了,退休真好。于是就乐观舒畅,自然心情好极了!真个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为什么会这样呢?心理学上有个“ABC理论”。其中,A、B、C分别是外来激发性事件、个体不同的认知评价系统和外来激发性事件引起的情绪反应及行为结果三个英文单词的字头。ABC理论认为,外来激发性事件都是中性的,但是,由于个体依据不同的认知评价,对外来激发性事件进行了不同的理性或非理性的自我解释或自我评价,于是,便导致了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就是说,导致C的原因并不是A,而是B。ABC理论告诉我们,决定人的情绪积极还是消极的,不是现实生活情境本身,而是人们对现实生活情境的看法和理解。

因此,在审视、思考、评价某一客观现实情境时,我们可以转念一想,也就是转换一下我们自身的认知评价。这样,即使是面对所谓让人心烦意乱痛苦不堪的事情,我们的心灵天空也能够“阴转晴”,我们的心情也就好起来。

五是宣泄养生。

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用意志力量压抑情绪,表现出通常情况下的谈笑自若,这种做法虽可以用来应付某些社会场合的要求,但却会把由挫折引起的紧张累积起来,昀终导致精神崩溃,带来更大的身心危害。比如,愤怒如强加抑制,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时刻有毁灭自己或他人的危险;悲痛如强加抑制,不随泪水宣泄出来,不仅会危害身心健康甚至会气绝身亡。如同闷热的夏天,唯有一场大雨,才能使空气一新晴空万里一样,困境中的心理重压也只有宣泄出来,才能赢得心灵的一片“晴空”。心理学的实验证实了这一点。研究者让一组学生每天把经历的伤心事写出来,另一组只记录一般生活,不提伤心事。6个月后,经过检查,把伤心事倾诉出来的学生的免疫功能显著改善。这说明宣泄可以得到心理上的解脱,同时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功能。

宣泄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理智性的合理宣泄,如对亲友诉说心中的痛苦。二是情感性的合理宣泄,如在适当场合和时间,大哭一场,一任泪水横流;大叫一阵,一任怒火喷发。据说,美国某任总统的办公室内设一装满细沙的沙箱。做什么用?每当总统大人怒不可遏之时,便挥舞双拳猛擂沙箱,以宣泄心中的怒气。虽然,身为祖辈父辈,不好在儿孙面前随便发火流泪,但是,在适当的时候,在适当的场合,比如说剩下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或者当着老伴的面,您还是不妨学学总统大人,把有害身心的消极情绪宣泄出来。这样,于尊严无损,于身心有益,何乐而不为?

交流如上,不知您以为如何?但愿心理养生给您的晚年带来福份!

心理咨询师马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