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俞敏洪的说话之道
6301000000071

第71章 逻辑思维,说话有条理

说话必须要有逻辑性、有条理,只有这样,接收者才能清晰地提炼出你所要传达的意思,从而不至于产生误解。无论是演讲、说话、论辩都需要有较强的语言逻辑能力,没有这种能力也就不可能有一张悬河之口。

从俞敏洪的诸多演讲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语言就非常有条理。例如,他在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2012财年获奖人员集团领导见面会上,所做的那篇名为《一个优秀的人的标志和特点》的讲座。

在这篇演讲中,俞敏洪首先说“因为新东方有三万名员工、老师和管理者,我们在座的三百多位,平均每一位代表了差不多一百位员工,也就是说你们是百里挑一或者百人挑一挑出来的新东方的优秀代表。”引出了“优秀”的主题。

然后感谢员工,因为“我们在座的代表都是引领着新东方的发展,是你们做出的榜样的力量,使新东方能够得以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成长。”因为大家都是优秀的人,所以应情应景地提出了“一个优秀的人的标志和特点”主题。

接着,又说“获得优秀代表的称号不是你们的目的,它只是你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小小的点、一个小小的荣誉。”以此提出:“人无完人。我一直在向优秀的人靠近,我这辈子一直在追随优秀的人的脚步”的观点。

那么,我们怎么向优秀的人靠近呢?那自然就需要一个优秀的标准,接下来,他便依次阐述了八条观点。

俞敏洪的这篇演讲虽然篇幅不短,但是主题明确,有条有理,听上去通俗易懂。事实上,一个人说话时如果主旨明确、内容相关、有条不紊,这样就能使人很容易领会;相反,谈话时主旨不明、杂乱无章、前后不一,这样叫人很难领会其中的道理,增加人的厌烦。

说话的主题决定了一个谈话的中心意思。只有中心明确,才能解决说话的集中性、连续性和条理性的问题。生活中无论简单的说话也好,还是复杂的演讲、辩论也好,都要有条有理,要言多不繁。

说话有逻辑性还表现于上下协调、前后对照,不能前后不一,前边说一种思想,展示一种做法,后边自己又变了。我们表达思想从始至终要一样,不能一味地随心所欲说变就变,想怎么讲就怎么讲。

此外,还要言之有序,分清层次。世界上的事情是错综复杂的,要把它说得有条不紊,就必须考虑说话内容的顺序。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数。通常来说,事情总有个开始和结束的过程,而各个阶段又时常有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可以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或按空间位置的转换逐一说明,就会显得有条有理。若不然,即便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也会被扯乱。

其实,说话并不是一种负担,也不需要特意练习,只要平时多和人交流,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渐渐地就会使我们善言、乐言。说话的关键无非就是你所阐述的观点和所依据的理由,只要把这些信息编排一下次序,再告诉别人,那么你也就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可能说服别人。

在春秋时期,晋国和秦国联合包围了郑国的都城,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受郑文公的委派,见了秦穆公。烛之武说:

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您劳师动众自然还值得。但是隔着晋国的大片疆土来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贵国的边疆,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但他是怎么做的呢?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等它在东方向郑国开拓了疆土,就会再向西方去搞扩张。如果不去损害贵国,它又好向哪里去夺取土地?像这样损害贵国来养肥晋国的做法,您要多考虑啊!”

秦穆公听完他的话,打心底同意,于是便跟郑国定了和约。晋国看到这种情况,也就撤兵回国了。

就因为烛之武这一番话,使郑国免了亡国之祸。从这番话里,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就是说话要有中心。烛之武撇开郑国的存亡不谈,紧紧围绕灭郑对秦国的利弊来谈,这就突出了问题的关键,使秦穆公透过错综复杂的关系,认识到灭郑只能加强晋国、削弱秦国,从而接受了烛之武的观点。细想一下,如果烛之武在谈话中节外生枝,淹没了谈话的中心,与秦国的利益无关的话说了很多,那么就不可能取得这样的好效果。

说话其实就像是画画,要先“胸有成竹”。比如,我们所要画的是“盛夏的小湖边”,那么我们就要观察一下这个湖的周围都有些什么。有树?有山?有凉亭?还是有游人?然后明确主题,我们要画的主要是什么,如果是“湖”,那么,其他青山绿树,还有人,就全部都是衬托小湖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