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俞敏洪的说话之道
6301000000070

第70章 引导比批评更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做错了事情,或者是工作中出现了失误,而被领导、家长,或者是老师训话,是常见的事情。但是效果怎么样呢?下次该犯的时候,还是照样犯。伟大的心理学家席莱说:“我们极希望获得别人的赞扬,同样的,我们也极为害怕别人的指责。”批评所引起的愤恨,常常会降低员工、家人以及朋友的士气和情感,而所指责的状况仍然没有获得改善。

其实,在批评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批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指出他的错误,给他启发,引导他改进,从而让他走到正确的道路上,而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这样来说的话,这当中的重点是引导,而不是指责。所以当别人做错事的时候,我们应当设法去引导他们,而不是一味地指责。

俞敏洪在《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演讲中说道:“高中生跳楼自杀有人认为是谈恋爱,谈恋爱是不会的,只要有家长正确引导是不会的,老师看到学生谈恋爱,说道德不正确,家长再骂一顿。高中生谈恋爱是正常的,关键是要引导他。如果失恋了要引导他,告诉他如果你没出息的话,只是走掉一个女孩;如果你成功了,有千百个女孩在等着你。让孩子这种心理的压力完全来自于社会,来自于老师的压力,这个压力怎样化解掉?”

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领导经常指责下属会对组织产生不易觉察但却具有毁灭性的影响。由于担心受到指责,下属会变得不愿冒风险,缺乏创新和创造力,不愿意从错误中学习。生活在这种消极氛围中,无论对于组织还是个人都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有些领导认为,员工犯了错就应该严厉批评,并不问青红皂白,不顾场合和方式方法一味指责。这很容易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甚至还会让员工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态。由此可见,简单的、不问青红皂白的批评,只能解一时之快,对犯错误者改正错误往往起不到好效果。

前美军海豹突击队队员马特·欧文在《艰难一日》这本书中写了这么一件事情:他小学毕业时父亲送给他一支步枪,并教育他“尊重枪,更要体面地用枪”。但有一次,他和父亲狩猎回来,由于天气冷得出奇,麦克心里只想着暖和暖和,擦枪时没有检查枪膛里是否有子弹,就着急瞄向地面扣动扳机。子弹从枪管呼啸着飞了出去,落在壁炉前面的地板上。

父亲发现后并没有批评他,而是蹲下来陪他一起回放刚才发生的那一幕,一遍遍地演示正确的擦枪步骤,直到麦克牢记为止。这件事对麦克的影响很大,他终身铭记父亲的教诲,严格按照操枪要领练习。

其实,每个人对自己的工作都有一个力求完美的愿望。当被发现工作有瑕疵的时候,人的羞耻心往往油然而生,并渴望别人谅解和尽快修复过失。这时候如果只是受到领导一味地简单指责,缺乏理解和沟通,员工就可能会因为积极性和自信心受挫而导致逆反心理,容易造成上下级关系的紧张,影响工作进展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明白指责的目的是什么?应该是让员工改正错误,或者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因此在处理问题时应当对员工多一点理解、多一些开导、少一些责备,帮助其分析问题根源,引导其解决问题。

美国奥克拉荷马州有一位安全协调员。他的职责之一是监督在工地工作的员工戴上安全帽。一开始的时候,他一碰到没有戴安全帽的人,就官腔官调地告诉他们,要他们必须遵守公司的规定。员工虽然接受了他的纠正,却满肚子的不高兴,而常常在他离开以后,又把安全帽拿了下来。

后来,他发现了一种更好的办法,每当他发现有人不戴安全帽的时候,他就问他们是不是安全帽戴起来不舒服,或者有什么不适合的地方。然后他以令人愉快的声调提醒他们,戴安全帽的目的是在保护他们不受伤害,建议他们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戴安全帽。结果是遵守规定戴安全帽的人愈来愈多,而且不会造成愤恨或情绪上的不满。

我们永远不要希望别人是从善如流的圣人。历史上固然有古人闻过则喜的美谈,但那是修养非常高的人才能达到的境界,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闻过则喜”的。孔老夫子说得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一想如果你受到别人的指责,自己会怎么样,你就会预见到别人面对指责的反应了。

所以,在批评指责别人时,为了达到批评的目的,我们可以运用一些批评的技巧。如:通过列举分析历史人物是非,烘托其错误;通过列举和分析现实中的人物的是非,暗喻其错误;通过分析正确的事物,比较其错误;还可采用故事暗示法,用生动的形象增强对他的感染力;笑话暗示法,通过一个笑话,使他认识错误,既有幽默感,又使他不至感到尴尬;轶闻暗示法,通过轶闻趣事,使他听批评时,受到点影射,也易于接受。

总之,通过提供多角度、多内容的比较,使人反思领悟,从而自觉愉快地接受批评,改正错误,这才是批评的关键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