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300900000007

第7章 大愿地藏王菩萨

地藏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观音、文殊、普贤一起,深受世人敬仰。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以其“久远劫来屡发弘愿”,故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

中国熟知的四大菩萨,在名号上皆加一赞词,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可见地藏菩萨的愿力是特别深广的,地藏菩萨的大愿是:令一切众生皆成佛道,然后自己才成佛,然众生无尽,地狱也难以度尽,这样就成为不成佛道的大愿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是地藏王菩萨的坚定佛语。地藏王菩萨与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常于娑婆世界度化众生,被佛教徒称为“娑婆三圣”。

地藏菩萨

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过去无量劫前,有一位婆罗门种姓的女子,“其母信邪,常轻三宝”,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婆罗门女知母生前不积善因,死后必堕恶趣,于是变卖家宅,供养佛寺。后来受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指点,以念佛力来到地狱,见到鬼王无毒,得知因自己供养佛寺并念佛之功德,使自己的母亲以及其他地狱的罪人得以脱离地狱之苦,超拔升天。婆罗门女便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像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当时的婆罗门女,就是现在的地藏菩萨。

在经中,释迦牟尼佛又为我们讲述了地藏菩萨种种的行愿。地藏菩萨恒以“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为誓愿,使众生只要念诵其名号,礼拜供奉其像,就能得到无量功德、获得救度。

据说唐代时,新罗国僧人金乔觉,泛舟渡海,来到中国,见九华山峰峦叠起,是修道的好去处,于是在山中择地而居,潜心修行。那时他虽已60岁,但身体异常健壮。他选择东崖岩石,终日坐禅诵经,后被山民诸葛节发现,民众大为感动。其事迹传开后,得到本地闵姓山主等人的捐助,于是建寺庙,辟道场。金乔觉去世后,葬于神光岭的真身宝殿,俗称“肉身塔”。

因金乔觉生前笃信地藏菩萨,而且传说其容貌酷似地藏瑞相,人们便认定他是地藏菩萨转世,九华山也就被认为是地藏菩萨道场。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是地藏菩萨诞辰之日,各地前来九华山朝拜的信徒络绎不绝。

深信因果的地藏菩萨

在中国佛教寺院中,地藏菩萨形象很有特点,一般菩萨现头戴宝冠、身披天衣、璎珞装饰(璎珞是用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的天人相。而地藏菩萨则多现光头或是头戴毗卢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之相。他一手持锡杖,一手持莲花,或是手持幡幢、宝珠等。地藏菩萨像还常有以一头形似狮子的狗为坐骑,其名号曰:“谛听”或“善听”。

地藏菩萨根据秽土众生恶习根深多造罪业的特点,着重宣传因果报应说,并从业感差别的角度,列举了二十三种因果报应,说明如是因必感如是果,业感缘起、自作自受的道理。在由因感果的问题上,说得非常具体和入理。地藏菩萨的用意,是将因果关系说清楚,使人们都能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负责,由少造恶业到不造恶业,这对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有着积极意义。

地藏菩萨说因果报应,很少有神秘色彩,只是说明事物的性质和由此而引发的必然后果。这二十三条的内容,包括有关社会、家庭、个人等诸多道德范畴,十分有益于社会、人心,这也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至理的深意所在。

延伸阅读

地藏菩萨的故事

在过去久远不可说劫前,地藏菩萨曾为大长者子。彼时有佛名为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长者子见佛相好庄严,心生敬慕。问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佛答:欲得此相,为当久远济度一切苦恼众生。长者子遂发大愿,我从今日至未来劫,悉令一切苦恼众生脱离苦海,然后我方成就佛果。佛相好是功德庄严、具足万行的体现,地藏菩萨于久远劫前行菩萨道,说明他是果位很高的大菩萨,为度众生,故于秽土现声闻身。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人相貌长得好坏,是其思想与行为如何的集中表现。今人不察,不在行为美、思想美上狠下功夫,而是采取整容、打扮的办法,结果是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