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300900000006

第6章 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弥勒佛又称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当释迦世尊成佛以后,弥勒曾在释迦座下为弟子,在世尊当时的弟子中,他是一位杰出而鼎鼎有名的大菩萨,世人都称他“弥勒菩萨”。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弥勒佛则象征着欢喜、慈爱、宽容和真诚。

弥勒佛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的尊佛,常怀慈悲之心,笑口常开,大肚包容,使人见之皆大欢喜,在处世做人方面,给人们以莫大的启示。弥勒佛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深受中国佛教大师道安和玄奘的推崇。其实,弥勒并没有成佛,他是一位菩萨,为佛教“五大菩萨”之一。称他佛,那是释迦牟尼佛曾“授记”(预言)他将继承释尊之位成佛,是未来佛。佛寺一般将弥勒佛供于前殿大王殿大概正是此意。

当来下生弥勒尊佛的由来

弥勒菩萨,在释迦世尊尚未示寂之前就回到自己的家园,在原来他出生的地方结跏趺坐入灭,当时身现紫金色,光明艳丽,世所罕见,舍此色身,乃上升兜率陀天。兜率就是知足的意思,生在此天的天众对于五欲之乐皆能满足。可是弥勒菩萨在天宫是当教主,度化天界众生,不是贪图享受天福。兜率依空而居,在此天一昼夜的时间等于我们地球的人间四百年那么久,兜率天一岁就是人间十四万年。弥勒菩萨的天寿是四千岁,合算成地球的时间要经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还有那么久远的时间,他才能下生人间成佛。所以现在的佛教徒都尊称弥勒菩萨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弥勒的传说

弥勒在兜率天内,不动本际,应现十方,若凡若圣,不可限量。传我国六朝齐梁时傅翕、五代梁唐时布袋和尚是弥勒的化身。傅翕(497~569),号善慧,浙江义乌林乡人。布袋,五代时明州(今浙江宁波)奉化县人,世人不清楚他的姓氏,但称他为长汀子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笑容满面,心量广大,给人们一种皆大欢喜的享受,这正是慈心观的体现。

其实,中国人最早的菩萨信仰不是观世音菩萨,而是弥勒菩萨。早在汉代,有关弥勒佛的佛经被大量翻译成汉语。在新疆,出土了用吐火罗语写的剧本《弥勒会见记》,这是维吾尔族第一部戏剧文学,讲述弥勒成佛的故事。《弥勒会见记》剧本流行于中国唐代,它比戏曲繁荣的宋、元要早得多。

唐朝初年,弥勒信仰依然盛行。著名的诗人寒山是一个僧人,写过这样的诗:“南无佛陀耶,远远求弥勒。”玄奘从一开始就是信仰弥勒净土的,他是虔诚的弥勒信徒。非常推崇玄奘的武则天、唐高宗,也都是弥勒信徒。这就是玄奘为什么要去印度求《瑜伽师地论》的原因。

唐朝白居易也是弥勒信徒,他组织了一个学会,叫一时上升会,希望大家共同上升到弥勒境界。为了往生弥勒,白居易写过一分决心书:“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升。”慈氏就是弥勒,弥勒是音译,慈氏是意译。白居易的大意是:我敬仰慈氏菩萨的身形,我呼唤慈氏菩萨的名字,希望来世的我,一定要上升到弥勒菩萨的身边。应该说,在唐朝以前,信仰弥勒的人占佛教信徒的主要部分。

弥勒佛的形象寓意

笑容满面,代表皆大欢喜。弥勒佛的笑容,充满了无尽的慈爱,无论男女、老少,不分国籍、信仰,人人只要一看到弥勒佛的笑容,自然就跟着笑了!

长长耳垂,代表慈爱无限。弥勒佛慈耳善听善解一切言语,纵使人家骂来也不生气。

圆圆大肚代表慈心无量。弥勒佛大肚能容天下一切事,无论智、愚、贤、不肖,都慈心宽容,不执着分别。

袒胸露腹代表赤子心怀。弥勒佛真诚无欺、平等不二。

弥勒布袋代表大慈大爱与妙法无边。布袋能装天地间一切至宝,能带给世人幸福光明,亦能解决一切污秽脏乱。因此很多人在公司、酒楼、客厅等场所供奉弥勒佛神像。

延伸阅读

男戴观音女戴佛

中国传统佩饰是有讲究的,有“男戴观音女戴佛”的说法。男戴观音,主要是因为过去经商的、赶考的都是男子,常年出门在外,并且男子往往性格较为暴躁,而汉传佛教的观音菩萨都是女身,是慈悲柔和的象征,男戴观音则是希望男子能够柔和。女戴佛的“佛”并不是佛陀释牟尼,而是弥勒菩萨,并且是大肚弥勒菩萨的造型像。因为古人认为女人比较小心眼,而大肚弥勒菩萨的造型像是笑脸大肚,寓意快乐有度量,因此女戴佛则是希望女人能够多一些平心静气,豁达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