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遗产集成(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298700000091

第91章 气韵悠长的国粹——京剧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是中国的“国粹”,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调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2006年,被国务院认定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时有“国剧”之称。

京剧的起源

京剧是地道的中国国粹,它的源头还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据说京剧于清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徽戏进京是在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随后来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合称“四大徽班”。道光年间,汉调进京,被二簧调吸收,形成徽汉二腔合流。

徽班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于是,一种以徽调“二簧”和汉调“西皮”为主的戏剧产生,至清末民初,通称“皮簧戏”。光绪、宣统年间,北京皮簧班接踵去上海演出,因京班所唱皮簧与同出一源来自安徽的皮簧声腔不同,而且更为悦耳动听,遂称为“京调”,以示区别。民国以后,上海梨园全部为京班所掌握,于是正式称京皮簧为“京戏”。“京戏”一名,实创自上海,而后流传至北京。

京剧又被称为“东方歌剧”,是因为它和歌剧都是集歌唱、舞蹈、音乐、美术、文学等于一体的特殊戏剧形式,在形式上极为类似;同时,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它们都获得了经典性地位。

艺术特色

京剧兼具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的内容,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舞台艺术。它作为舞台艺术,内容十分丰富,有着严格的程式和规范化的表演方式。

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要求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更严,对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

京剧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对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京剧的价值

京剧耐人寻味,韵味醇厚,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它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以梅兰芳命名的京剧表演体系已经被视为东方戏剧表演体系的代表,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及布莱希特表演体系并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京剧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的多种艺术元素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

延伸阅读

京剧的四大派别

梅兰芳(1894~1961),幼年学戏,擅长青衣,兼演刀马旦。对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个方面都有创造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程砚秋(1904~1958),自幼学戏,演青衣,受师于梅兰芳。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世称“程派”。

尚小云(1900~1976),幼入科班学艺,14岁时被评为“第一童伶”。初习武生,后改正旦,兼演刀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宽亮,唱腔以刚劲著称,世称“尚派”。

慧生(1900~1968),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学艺,19岁改演京剧,扮演花旦、刀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世称“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