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遗产集成(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298700000083

第83章 人月两团圆——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2006年,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由来

中秋源于帝王祭拜活动,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朝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即“拜月”之意。祭月原是帝王的礼制,后来达官文士也效仿,此风逐渐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娱乐。

中秋节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突然出现十个太阳,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民不聊生,这时有一个叫后羿的英雄,用自己的神箭射下九个太阳,解救了百姓,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逢蒙也混了进来。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恩爱夫妻。事情传到了王母娘娘的的耳朵里,王母因为他救民的功劳便赐他一颗长生药。但是后羿不忍撇下妻子独自成仙,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不料被逢蒙看到了。

这天后羿又出门狩猎,逢蒙看有机可乘,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不是逢蒙的对手,她当机立断,转身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后,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逢蒙,这个恶徒却早已逃走。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发现月亮格外皎洁,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节习俗

赏月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是兴盛;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吃月饼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条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用以秘密传递信息的圆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成为馈赠的佳品。此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延伸阅读

吴刚折桂

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后来成仙,被任命为玉皇大帝南天门的官员。但是他爱上了天宫的仙女娥,因此疏于职守。玉皇大帝知道后,一怒之下把他发配到月亮里去砍一棵月桂树,如果他不砍倒这棵月亮树,便不能重返天庭,亦不能与娥相会。

吴刚每天连续不断的砍树,从早砍到晚,眼看快要将树砍倒,玉帝却派了一只乌鸦来到树旁,“”的一声,把吴刚挂在树上的上衣叼走了。吴刚马上放下斧头,去追乌鸦。衣服追回后,吴刚发现大树又复原了。从此,每当吴刚快要砍倒大树的时候,乌鸦就站在树上哇哇大叫,吴刚只要停下斧头,向上看一眼,大树便会复原。至此,吴刚只能经年累月的不断砍树。这和希腊神话中不断推石头上山的西绪福斯颇有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