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遗产集成(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298700000104

第104章 杂技与健身合一的运动——抖空竹

“抖空竹”是中国传统杂技中,以简单小巧,信手可得的物件,练出高超技艺的代表节目。它原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民间游戏,在中国北方,逢年过节,人们特别是孩子们,都喜欢抖空竹,并能耍出许多花样。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抖空竹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深得人民大众喜爱的一项活动。空竹为圆盘状,中有木轴,以竹棍系线绳缠绕木轴拽拉抖动。空竹原是庭院游戏,后经加工提高,有了竞技性质,并成为传统的杂技项目。

历史溯源

抖空竹早在三国时期就已出现,曹植写过一首诗《空竹赋》技术了抖空竹的技法;另外,宋代也流行抖空竹,有一首诗说:“一声低了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挈漫徒劳”。明代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空钟者,刳木中空,旁口,荡以沥青。卓地如仰钟,而柄其上之平。另一线绕其柄,别一竹尺有孔,度其绳而抵格空钟。绳勒右却,竹勒左却。一勒,空钟轰而疾转”。清代对空竹的记载更多,坐观老人在《清代野记》中记载:“京师儿童玩具,有所谓空钟者,即外省之地铃。两头以竹筒为之,中贯以柱,以绳拉之作声。唯京师之空钟,其形圆而扁,加一轴,贯两轮,其音较外省所制,清越而长。”清代《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空竹者,形如车轮,中有短轴,儿童以双杖系棉线播弄之。”另外清代李若虹在《朝市从载》中也有记载:“抖空竹,每逢庙集,以绳抖响,抛起数丈之高,仍以绳承接,演习各样身段。”生动地记述了当时民间抖空竹的情景。

清代抖空竹已发展成为受人欢迎的杂技节目。杂技艺人们在原有的花样基础上,又创作出许多新的抛弄和高难技巧。表演时与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伴奏音乐融为一体,更进一步提高了艺术水平。

艺术特色

空竹抖动时姿势多变,使绳索翻花,做出“过桥”、“对扔”、“串绕”、“抢高”等动作,也有以壶盖等器具代替单轴空竹游戏的。抖空竹的技巧颇多,有“仙人跳”、“鸡上架”、“放捻转”、“满天飞”等诸般名目,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其中“蚂蚁上树”系将长绳一端系于树梢,一端手持,另有一人抖动一只空竹,迅速将飞转的空竹抛向长绳,持绳者用力拉动长绳,将空竹抖向五六十米高的空中,待空竹落下时,抖空竹者将其稳稳接住,令观者惊叹不已。

抖空竹的动作,看上去似乎是很简单的上肢运动,其实不然,它是全身的运动,靠四肢的巧妙配合完成的。玩空竹的人要用上肢做提、拉、抖、盘、抛、接;下肢做走、跳、绕、落、蹬;眼做瞄、追;腰做扭、随;头做俯仰、转等动作,要在最有利的一刹那间来控制它,在空中完成各种动作,过早过晚都要失败,这就需要做到反应快、时间准、动作灵敏、协调。

传承意义

抖空竹是四肢巧妙配合的运动项目,有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发展抖空竹运动,对其他体育项目是一种良好的辅助练习。

抖空竹深得人民大众喜爱,是集娱乐性,健身性,技巧性,灵活性,表演性为一体的一项活动。空竹无论作为玩具,还是作为体育器具,都具有传承和发展的意义。

延伸阅读

“刘海峰葫芦”的创始人——屈文台

屈文台(1857~1938年),又名定生,生于六道口村。他自幼喜好武术,爱玩空竹。13岁起,就会制作空竹,并且将空竹抖得熟。民国初年,屈文台举家来到天津,在天后宫山门外的“张仙阁”旁开设了“修竹斋”,专售空竹。他采用“刘海戏金” 的图案作为商标。故其制作的空竹被称为“刘海风葫芦”。刘海风葫芦选材考究,它以檀木为轴,风轮外围刻槽,用麻鱼

缠绕,做工精细,坚固耐摔,因此在同行业中独树一帜。“声眼”位置安排准确,内部竹哨深浅适度,声音响亮。分为“双轴”和“单轴”两种,双轴的有6响到38响,单轴的有3响到28响。一时非常畅销,还曾被运售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