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兵家管理思想是我国历代军事家对战争决策、指挥、统筹及其规律等方面的理性认识的总和。它把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国际关系等各种客观因素作为决定胜负的条件,并把它们看成是相互关联的管理决策的统一整体,同时又把战争主观指导即主体的决策、指挥、组织、运筹等军事素质(所谓的“将能”、“将才”)作为一项基本因素,并由此而引出争取战争胜利的一系列战法。本章主要讨论兵家《六韬》和《孙子兵法》两部著作中的一些军事战略思想,以及如何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中,并形成中国化企业文化管理的企业文化观。
孙子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对战争而言,道就是看战争是否正义,上下意志是否统一。简单地说,能让人同生死共患难的就叫得道,而让人离心离德的就叫失道。同理,企业要想生存发展,首先就要在“得道”上做文章——要结合经营管理实践,结合《六韬》和《孙子兵法》两部著作中的兵家思想,创建体现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制定与先进文化相合拍的行为准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框架下,依法经营,守法讲德,关爱员工,回报社会。
兵家文化的特点
兵家文化,顾名思义就是由兵家学派衍生而来的文化类型,即兵家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以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兵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数千年来连绵不断的军事、政治斗争中不断地发展变化,至今仍保持巨大的影响。具体来说,兵家文化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兵家文化是“文”和“武”的结合
兵家文化的形式是“文”(即文化载体),内容则是“文”(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和“武”(即军事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中国兵家文化不是单纯的军事科学、技术和艺术研究,它从诞生起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虽然言兵,但不限于军旅之事,而是拓宽视野,将经济、政治、人文意识、宗教心理、艺术以及其他相关的各种要素,统摄于一起,使人获得一种整体印象。常常通过形象而生动的例证,给人以哲学文化的教益。
兵家文化传承不绝
兵家诞生以后的2000多年来,中华大地上持续上演兴亡治乱、分分合合的史诗巨片,频繁的战争,为兵家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实践基础。兵家在战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乱世英雄们夺取天下的最重要武器之一。而不断发展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尤其是文化教育的不断普及,以及从未断绝的中华文化,为兵家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从学术水平的发展角度看,兵家文化呈高开低走的趋势
兵家文化产生于中华文化的第一个高峰期,即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军事著作“武经七书”中,《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六韬》、《尉缭子》均产生于这一时期,其整体水平远远高于其他时代。而《孙子兵法》则是中国历史上学术水平最高的兵家著作,后世兵家文化理论几乎都没有超出孙子兵学的理论范围。
但是,随着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建立,政治传统中开始出现重文轻武的趋势,中华文化中重文轻武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这严重阻碍了兵家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秦汉以后,最高统治者对威望高的军人极为忌惮和防范,往往采用文武分离、以文制武、重文轻武、鸟尽弓藏甚至屠杀功臣良将的策略,来巩固一家天下的统治。因此,拥有丰富军事斗争经验的将领和基层官兵在实践中获得的直接经验难以得到总结、推广和传承,研究兵家理论的重任主要由文人来承担。由于其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于间接经验,导致纸上谈兵的倾向十分严重,客观上束缚了兵家文化向更高的理论水平发展,因而造成了兵家文化理论水平发展的高开低走的趋势。
兵家文化与其他文化流派高度融合,并采用其社会政治理论
由于兵家研究范围的局限性,导致了兵家在广泛社会政治意义上存在理论贫乏。因此,不存在纯粹意义上的兵家,兵家文化总是与社会上其他文化流派高度融合,密不可分,并采用这些文化流派的社会政治理论,如法家、儒家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兵家文化理论体系比较松散
由于历朝历代统治者不愿兴办军事学校,因此,兵家思想无法通过师徒授受传承的方式来传播和发展,绝大多数军人或者相关人员只能采用自学兵法的方式来学习,导致了兵家文化无法形成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各个历史阶段均存在巨大差异。
兵家思想在现代企业文化管理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兵家思想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战略管理思想,对当代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尤其在企业文化管理方面,兵家思想为企业文化的落地提供了具体的操作策略和指导。下面主要分析《六韬》和《孙子兵法》两部著作中的兵家思想在现代企业文化管理中的应用。
《六韬》中的兵家思想在企业文化管理中的应用
在社会和谐的今天,《六韬》中的某些军事战争思想可能无法体现得那么明显,但商场如战场,在企业经营管理这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六韬》的管理谋略依然以其独有的思考角度和方法策略给企业管理,尤其是企业文化管理以借鉴。
1.彰显民本思想,主张执政为民
民本思想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在《六韬》中主张以人为本,在企业管理中同样如此。《六韬》主张以民为本,坚持做好保护人民的人身、财产、生命等工作。企业管理者也是一样,要好好对待自己企业的员工,要结合实际给予员工适合他们的职位和相应的薪酬,给予员工晋升的机会,要时刻记住员工是企业的主体。
2.彰显民主思想,主张执政英明
《六韬》在论述君臣之礼时说:作为君王,最重要的是要洞察下情,不能疏远臣民;君主要普施恩德,要安详稳健而气质宁静,要柔和有节而胸有成竹,要善于与臣民协商问题而不固执己见,对人要谦虚而无私,处事要公正而不偏。同样,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也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对于重大决策、重要工作,坚持广泛发扬民主的原则,征求广泛的意见和建议,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氛围,以凝聚员工。建设民主的企业文化,其真正目的就是发挥企业内群体的集体智慧,使决策更科学、更有效、更合理,也可以说让执行与落实更顺畅,促进效益增长。
3.彰显人才思想,主张任人唯贤
在《六韬》中有关人才的六条标准是:仁爱、正义、忠实、诚信、勇敢、智谋。在考量人才的标准方面,《六韬》从实践的观点出发,主张给予他们不同的环境条件,看他们的实际表现,如果都能做到以上几点的,就是一个人才,是未来的管理者。作为一个好的企业管理者,就应当选择德才兼备、忠诚信实的人,在适当的岗位用适当的人员,让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公平的施展。选择管理人员时,要把外部选聘和内部提升的工作做好。
4.彰显激励思想,主张赏信罚必
激励的关键在于惩恶扬善,赏信罚必论述了奖惩的原则和要领。一是驾驭全局,统一意志。《六韬·兵道第十二》从用兵的角度提出了统一意志的重要性,指出用兵的规律没有比统一意志更为重要的了。二是惩恶扬善,赏信罚必。《六韬·赏罚第十一》论述了奖惩的原则和要领,在奖惩上应该做到:用赏贵在守信,用罚贵在必行。三是合理授权,身先士卒。《六韬·立将第二十一》中提出了两个重要的管理思想:一是用人不疑,合理授权;二是上下同心,身先士卒。企业要想做好,领导者就得给下属授权,信任下属的能力,在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同时进行指导教育,提高下属的工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也要根据员工的工作绩效的好坏进行适当的奖惩,奖赏是为了鼓励好人好事,惩罚是为了惩戒坏人坏事,奖赏一人以鼓励百人,惩罚一人以警戒众人,并应该做到:用赏贵在守信,用罚贵在必行。
《孙子兵法》中的兵家思想在企业文化管理中的应用
《孙子兵法》是兵家思想的典型代表,一方面体现了刚健进取的齐文化精神,另一方面也蕴涵着崇尚静柔的吴、楚文化特色。同时,它包含着丰富的管理智慧。《孙子兵法》之所以受到现代人的重视,是因为其蕴涵的智慧和谋略仍然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其思想更是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应加以利用的武器。
1.运用《孙子兵法》构建企业团队文化
《孙子兵法》强调,一个组织作为一个特定整体,一定要形成一个团队。孙子在《九地篇》中明确提出,要通过有效治理来创造组织团队,“齐勇如一,政之道也”。他还指出,好的领导应具有创造组织团队的能力,“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而且,这种团队合作不单单表现在静态方面,还表现在动态方面。组织和谐最终体现在方向上一致,“投之无所往,死且不背”。另外,孙子指出,这种组织追求目标一致,行动上一致,思想上一致。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这种团队和谐是有前提条件的。一是“令之以文,齐之以武”,领导会恩威并用,用严明的刑罚和良好的纪律教育约束部下。孙子反对破坏组织和谐,那就是要“禁祥去疑”,把不利于组织和谐的因素化解掉,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二是组织行动和谐一致,必须具有适合的编制和清晰的指挥号令。孙子指出:“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深圳华为公司将团结协作、集体奋斗视为企业文化之魂。在华为公司中,成功是集体努力的结果,失败是集体的责任。“官兵”一律同甘苦,除了工作上的差异外,在生活中上下平等,华为人的高层领导不设专车,吃饭、看病一样排队,付同样的费用。华为人人平等,集体奋斗,任何个人的利益都必须服从集体的利益,将个人努力融入集体奋斗之中。自强不息、荣辱与共、胜则举杯同庆、败则拼死相救的团结协作精神在华为得到了充分体现。
2.运用《孙子兵法》构建企业创新文化
孙子在《九地篇》中提到的著名观点——“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代表的是孙子的理念创新思想。《九变篇》中有一个鲜明的观点:“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指挥者只有在不同情况下灵活变化,才算真正懂得用兵。孙子在《虚实篇》中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些都是《孙子兵法》本身推崇创新机制的有力佐证。
目前,我国企业创新的步伐太慢,不是在产品创新上赶不上消费者选择的步伐,就是企业机制影响了企业产品创新的力度。更主要的是,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关键还要在营销理念和营销方式上创新,如果只有好的产品,而不会推销,也不能赢得市场。市场竞争无处不在,一种好的营销方式很快就会被模仿,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创新,树立更新的营销理念,推出更新的营销方式。
3.运用《孙子兵法》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孙子从“仁爱”之心出发,基于“上下同欲”夺取战争胜利的实际考虑,提出了“爱卒”、“善卒”等朴素的人道主义思想,鲜明地体现了他的“仁战”观和仁爱道德情怀。他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这就要求将帅以父爱之心对待士兵,关心、爱护士兵,而不能虐待士兵。对待战俘,孙子也提出了“卒善而养之”的道德要求。正是从这种人道思想出发,孙子才提出了“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战略思想,致力于以各种条件创造出“如转圆石于千仞之上”之“势”,以求“兵不顿而利可全”的战争结局。所以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这实际上是“爱卒”的人道情怀在战略战术上的具体运用和必然表现。“爱卒”、“善卒”要求在战争中尽量少牺牲士兵,要达到战争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
“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伦理的核心,它把人作为最根本的因素,主张人既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工具,更是企业发展的目的。为此,企业必须充分尊重人、塑造人、培养人,给个人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企业倡导人性化管理,它不能自由化、任意化,更不能人性化。如果过于强调人性化,企业无法形成制约员工行为的制度,将会形如一盘散沙,企业也将瓦解。因此,人性化的管理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为依据,将“人性”融入管理,使员工在有“人情味”的管理制度下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同时,要尊重员工的本性,有的放矢地引导,塑造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营造员工认可的企业文化,使之规范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