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智慧做人术(现代人智慧全书)
6294000000023

第23章 23 身处逆境仍能内心清澄

在生活中,即使再嘈杂的世界中,也要做到宁静,因为宁静与淡泊是生活的真谛。我们总是抱怨生活不够祥和安静,其实安静祥和正是心中那片宁静。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他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以鲜花供佛,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鲜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欢喜地回答道:“这是应该的,我每天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我是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喧嚣的城市中保持一颗清醒纯洁的心呢。”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怎样保持花的鲜艳?”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于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道:“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这样,我们的生活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自省,改进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精华。”

信徒听后,欢喜作礼感谢道:“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魁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

无德说“热闹场中做道场”,只要自己息下妄缘,抛开杂念,哪里不可宁静呢?如果自己妄想不除,就算住在淙山古寺,一样无法修持。禅者重视“当下”,何必明天呢?“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即此之谓也。

诸葛亮有句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所谓“宁静而致远”,就是要不因宠爱而忘形,不因失落而怅然,不因富贵而骄纵,不因清贫而自惭。得意,也不忘时、忘形、忘神、忘乎所以;失意,也不颓唐沮丧,不复聊赖。喜悦,眉梢不外溢;痛苦,表情不抽搐。内敛,内向,气守丹田,不浮不躁,不自惹,不自扰,不自乱,不自淫,不自贱,不自屈。

个人在做人做事上,要达到理想的境界,应使自己经常情绪安宁,心地澄清。无论怎么忙,每天最好能安排出片刻的独处和宁静,在这宁静的氛围中,人的思绪会安静而清晰,最容易归于平和,说不定,就因为你拥有片刻的宁静便可以避免些鲁莽、浮躁、荒谬、无聊的事情发生。

每个人都想求内心的宁静,内心的宁静是什么?其中的含义有几个人真正知道,是问心无愧?晚上不做噩梦?还是一生一世对别人的歉疚?

让我们从下面的故事中获得答案吧。

国王拿出一大笔赏金,看谁画得出最能代表平静祥和的意象。很多画家将自己的作品送到皇宫,有的画了黄昏森林,有的画了宁静的河流,小孩在沙地上玩耍,彩虹高挂天上,沾了几滴露水的玫瑰花瓣。

国王亲自看过每件作品,最后只选出两件。

第一件作品画了一池清幽的湖水,周遭的高山和蓝天倒映在湖面上,天空点缀了几抹白云。仔细看的话,还可以看到湖的左边角落有间小屋,打开一扇窗户,烟囱有炊烟袅袅升起,表示有人在准备晚餐。菜简单却菜色极佳。

第二幅画也画了几座山,山形阴暗嶙峋,山峰尖锐孤傲。山上的天空漆黑一片,闪电从乌云中落下,降下了冰雹和暴雨。

这幅画和其他作品格格不入,不过如果仔细地看,可以看到险峻的岩石堆中有个石缝,里面有个鸟窝。尽管身旁风狂雨暴,小燕子还是蹲在窝里,悠然自得。国王将朝臣召唤过来,将首奖颁发给第二幅画,他的解释是:“宁静祥和,并不是要到全无噪声、全无问题、全无辛勤工作的地方才找得到。宁静祥和的感觉,能让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能保持心中一片清澄。这才是宁静的真谛。”

宁静与淡泊才是生活的真谛,只有洞悉了这点,我们的生活才能紊而不乱,缓而有序,不骄不躁,去创造和经营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