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智慧读书术(现代人智慧全书)
6293400000040

第40章 书评的写作技巧

书评写作要求

1.掌握标准,讲究方法

任何一篇书评,都不能对某一作品随便地作出判断。必须要有理论指导和评判的标准。

书评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思想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写书评,应该严格按照两个标准开展评论。其原则是思想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尽可能好的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但事实上,一部具体的作品有其侧重点,有以思想深邃取胜,有以辞采、技巧取胜,有以内容开阔取胜等等。

和标准紧密联系着的是方法问题。书评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一般研究方法、专向研究方法和横向研究方法。不同的评论家由于风格不同,评论方向不同,因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这里,就不再赘述。

2.实事求是,公正确当

书评的目的是揭示作品的美和缺点。因此,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公允又确当。公允,是指把握尺度,客观公正;所谓确当,就是“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须从作品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研究、理解作品,并加强自己的文化积淀。

3.注重技巧,富于文采

技巧,是文章写作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书评的写作,与一般文章有不少共同的地方。但是,除了一般文章写作的通用技巧外,它还有自己的特有的技巧,如引述、分析、评论以及引证等。

富于文采,主要指语言运用方面,要讲究生动活泼,有强烈的感染力。好的书评,说理精辟,文采动人。历史上有许多的书评,无不是以其透彻的说理和华美的文采而历久不衰的。

书评写作过程

书评写作过程,一般包括如下三步:

(一)写作准备、书评写作准备,主要是:

1.研究评论对象

这是书评写作的第一步。评论对象的研究,包括阅读作品和了解作家两个方面。

●阅读作品

阅读作品,是写书评的基础。从书评写作角度看,对阅读有很高要求。即对作品要多读、精读,深入理解,读出作品的“动人之处”和“败笔之处”,读出评论对象的全貌和实质,从而得出真知灼见。阅读的方法很多,主要有:

①点面结合法

点和面,是相对而言的。

如评论某个作家的某篇作品,这篇作品就是点,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就是面。如评论某个作家的小说创作,那这个点就该包括这个作家的所有小说了。若就某一篇作品来说,一般就将这篇作品认真地通读一篇,获得一个完整、总括的印象。为此,应尽可能保持阅读的连贯性,力求“进入”作品,从而获得尽可能充分的艺术欣赏。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对作品的各个方面进行研读。阅读中,要力求做到抓重点,思索难点,把握特点。

点面结合的阅读,好处很多。读面,可以了解作品的背景,熟悉作家的经历和创作道路,对评论对象和问题能获得一个整体印象,这样可使评论站得高一点,避免片面性。读点,能使自己对评论对象获得深刻的独特见解,切中评论对象的要害,真正评到点子上,这是获得评论权的最重要依据。

②深浅结合法

这一方法是在点面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阅读方法。一般说,对点应多读几遍,读得深一点,深得能产生真知灼见。对面可以浅一点,浏览一下,能粗知即可。‘

●了解作家

鲁迅说:“我们想研究某一时代的文学,至少要知道作者的环境、经历和著作。”(《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他所说“环境”,指作家所生活、所反映的那个时代广阔的社会背景;

“经历”,指作家的遭遇和命运;“著作”,指的是现实生活与作家的主观感受发生撞击而使作家的心灵受到震撼时的文字记录。

作家的每一篇作品,都渗透着作家对生活的看法和评价,表现着作家的艺术特色和艺术修养程度。因此,研究某一作家的某一作品时,必须对作家的环境、性格、思想、立场,对他的全部著作,对他的技巧、风格、艺术修养,对他与同时期其他作家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他在同一艺术流派中的作用和地位等,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这样,书评才能中肯,才能利于作家进行创作。

2.掌握文艺动态

文艺动态指文艺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有关重要文献,当前的文艺思潮,文艺发展趋势,创作状况,当前文艺批评中争鸣的主要问题等。充分掌握了这些动态,能够增强书评的现实性,切实解决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中出现的新问题。

(二)确定论题

确定论题是写好书评的重要一环。

在研究评论对象、掌握文艺动态的基础上,就可以得出评论的目标了,这就叫确定论题。所谓论题,就是评论的中心议题。

好的论题,能反映出评论者研究的方向、成果和文章内容、意义,并进而确定出一个好的题目来。

确定论题,重要的在于选择评哪个作家、哪部作品。一般情况下,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重在作品价值

书评的主要对象是作品,作品本身价值应是确定评论与否的重要依据。所谓价值,是说作品本身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值得评一评,论一论,这样写起来就有话可说,有文可写。传世之作,优秀之作应该评,但那些在内容上反映了某种倾向或表现出了重大问题,或在艺术技巧上有一定的代表性的作品,也需要进行评论。判断作品的价值,除了看作品本身外,还要看作品与阅读者、与或大或小的读者群、与社会的关系,从而作出评论与否的抉择。

2.重在社会需要

社会需要即现实需要和公众的需要。现实需要,指当前文学艺术发展的需要,推动学术研究开展的需要以及思想潮流的需要;公众的需要,是指公众需要对某些作品进行评论,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以提高他们的认识。凡如此,评论者都应站出来进行评论。亦即是选择那些主题与题材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能发生重大社会影响的作品进行评论。

3.重在个人研究

书评,就要写出个人对作品的深刻认识和独特感受,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否则,是写不出好的评论的。同时,每个评论者都有个人的爱好、专长,因此也应依据个人的特长,先对那些自己易把握住的、能说出一些新鲜见解的作品进行评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确有专门研究,是选择论题的坚实基础,关键所在。

(三)具体评论

具体评论是书评写作的最后一步。

所谓具体,就是紧扣作品,抓住评论对象的主要问题,比较对照,深入分析,严密推论,从而得出准确的、科学的结论。

评论作品的范围很广,但主要是评论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1.思想内容的评论

作品思想内容的深浅、侧重、高低、雅俗,是评价中首先涉及、并且不能避开的问题。非文学类书籍,除应用性书外,如曾风靡书市的《格调》、《穷爸爸、富爸爸》之类,或哲理性、教益性的书籍,它们价值的高低,几乎全由思想内容决定(当然我们不能由一本书畅销与否,判定它有价值与否。)文学类书籍,作者必是在某种主导思想、主导情绪下写作。如威廉·福克纳相信人类的勇气与伟大。他书中的人物尽管有着种种可笑的弱点、悲惨的命运,却从未将作者悲悯的目光降为低温。作者在如实地描写他们的同时,还对它们寄寓了无限的希望。不理解这一点,就不会真正读懂福克纳。而了解作品的思想背景,无异于找到打开作品秘密的金钥匙。

有些作品的重心在语言和技巧,但这决不说明没有思想,而是前者更为成功、更为醒目。如兰波的诗歌,我们在迷恋于它透明的词汇、银铃般的音节、或疾或缓的节奏时,怎能不被其中的欣喜、自由和后象征主义式的文学观念深深打动呢?

●找到作品的思想之源

写书评时,常见的方法是对作品作一番思想分析,追本溯源,找到促使作品完成的思想源头。一般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作家本人的师承流派、气质喜好、阅读范围和偏倚侧重;一是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思潮等等。在第一方面下工夫,首先要了解作家,再进一步解读作品。当然,有些作品与作家本人关系并不大,这有多种可能,其一是作家本人持一种“作者之死”的观念,即作品是独立于作者,在阅读中完成的。如果是这样,则要关怀作者在这一理念下的写作状态,即:作品是物质的、冷静的、不动声色的,从而理解这一特殊理念。再说社会背景。

比如今天,有一种愈演愈烈的风气,使“口语诗”成为诗歌的主流。这种诗,短小、幽默、口语化、轻松,跟作者关系很小,因此写的人很多,写出的诗基本一个样子。因此这种诗只跟一定的倡导、风气有关,跟作者基本无关。又如南宋流行用代字(凉吹“代”风,“寒蟾”代“月”)人词,在小意境和细枝末节上下功夫,也造出了不少千人一面的相似作品。这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往往跟一定社会的整体气质、风尚相关。

作品种种不同,要想在思想内容上下功夫,必须仔细研读作品,把握和揣摹作者原意,同时多读书,包括评论、作品、史书等等,增加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理清作品的思想发展脉络。

作者不可能把主旨一句话告诉我们,即使这样,我们也要研究这个主旨如何在主旨中慢慢凸现。作者会不遗余力地组织文字、设计情节、调动人物,最终使结论到达我们的心中。当然,这个结论还有可能见仁见智。小说不同于理论作品的地方在于,它具有多义性、模糊性、趣味性。而理论作品之所以不能为一二个简单的结论代替,就在于,它的意义更大程度上在于它思考的方式、角度,在逻辑的力量,细节的验证,没有这一切,最终的结论就毫无意义。在分析小说时,研究主旨展开的过程、它的多义性等等,使分析文章真正成为深入之作而非泛泛而谈,这方面可作的文章非常之多。例如关于《复活》,聂赫留朵夫的“复活”过程为许多人诟病。他们从人物性格人手,结合托翁自己思想深处的矛盾,得出这一情节不真实、不自然的结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复活》的思想发展存在两条线索,一是人物自身思想的进展,一是托翁自己的理想。到作品后半部,后者代替了本应由前者占据的位置,有着独特性格思想发展规律的人物被作者强制安上的结局。深入的分析能使作品的丰富性、多义性得到体现。

●把握真实,拒绝伪作

我们这里提到的伪作,指的是虚伪之作。

作者是无法强追作品的,一切作伪都是昭然若揭的。确有很多人,将他们自己都不信奉、不坚持、不知对错的东西写入作品,目的无非是欺世盗名,哗众取宠。然而;在真正的文学标准、思想标准面前,它们无一不一败涂地。

真实的含义,并非是作品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甚至也不是指真的有可能发生的事,像我们一贯认为的那样。真实,更多的是指作者内心的真实,在此基础上,他可以运用任何曲折的笔法,隐喻的技巧,如:女孩子裹着床单飞上了天(《百年孤独》),一对夫妻生活在一起竞互不相识(《秃头歌女》)等等。

伪作的特点,一是逻辑上的混乱,由前提推不出给出的结论,或覆去重复一些意思,却没有必要的推进;二是故作惊人之语,使人一见之胆战心惊,使用许多诸如“完全”、“没有一个”、“最”等绝对化的语词,推翻很多结论却没有建立任何东西;三是具有某种程度的攻击性和伤害性,毫不犹豫地使用很多粗暴的言辞;四是谄媚,没有原则地溜须拍马;五是技艺上的粗制滥造,等等,不一而足。

一篇伪作,不一定具有上述所有特点,但一旦具有其中一项特点,便已验明正身,必是伪作无疑。

评论思想内容的注意事项

顾及全篇,不偏不倚。首先,要根据全篇的基调、倾向、内容、风格来把握作品。须知,书中单个人物的思想、言行,并不代表作者的态度。即使这个人物按一般看法是以作者为原型的,他也只是代表了作者一部分观点、一部分态度,更不能代表整个作品的全部内容。如,贾宝玉并不就是曹雪芹,而《红楼梦》也不是一部《贾宝玉传》或《贾宝玉情史》。

选择角度,见仁见智。在理解正确的基础上,对一个作品的分析有可能是多角度的。如当代一部优秀小说《活着》,有人认为是写个人在历史中的遭遇,突出人性的隐忍、坚韧和张扬;有人认为是写历史在人的悲剧中行进,而人面对不能被理解的命运,应如何“活着”,等等。在已有人作过研究之时,对一部作品的分析仍大有可写,其窍门就在于分析的角度,因为文学作品或其他作品毕竟不是数学问题,不存在惟一答案,只要求理解到位,且言之成理即可。

除此之外,可对作品作整体分析,也可就一个人物展开分析,还可把它与该作家的其他作品或其他作家的类似作品作比较讨论,还可就一个小问题(如《红楼梦》中的服装服饰)发挥开来,等等。

2.艺术性的评论

艺术性,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文学作品存在的原因。微观上讲,它是语词、韵律、文采、情节;宏观上讲,它是布局、格调、写作方式、风格。缺乏艺术性的作品处在“亚文学”状态,正如孔子所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艺术性,不仅使作品读来充满兴味和惊喜,令人不忍释卷,而且开拓了世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世上美和幸福的总量。一种“无文”的作品不仅是可憎的,而且必是贫乏和干瘪的。文学特有的东西,只有通过艺术性才能传递。

同一个意思,其文学性的表述和非文学性的表述,效果完全不同。如写景。富于技巧的文字传达给我们的绝非景物如何如何,而是通过一字一句的描述,渐渐把它的静谧、深邃或热烈狂喜带入我们心中。有时候,大师往往用简约甚至朴质无文的寥寥数字,便达到传神的效果。其妙处要在全篇捉摸,仿佛一章乐章中意味深长的一个音。

●关于语言的韵律、色彩方面的评论

语言是有声有色的,这一点在阅读中能强烈感受到。语言不仅是字词,即选词炼字,而且是这些字词以何种方式组合。于是,就有了对语言的气韵、节奏、色彩方面持久不衰的关注。对这几方面的不同处理,构成作者的不同风格。

诗的语言。自古以来,就有关于诗人语言风格的种种评论。

如李白“朴质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等等。自象征派诗人以来,独有一支讲究声韵、色彩的传统,号称“诗不是用来看而是用来读的”。现代派诗歌讲究内在的韵律,即在阅读中感到的,长句短句,各个音节间微妙的关系。

散文的语言。写景状物,贴切自然。若加以文采,必整体可观,堪称“美文”。别有一种“学者散文”。析理透辟,旁征博引,焕发思想,见解异彩,它的文字是雅而达的。分析文章,要从不同的类型人手。

小说的语言。小说博揽众采,它的语言风格往往是各大师特有的。如海明威“削去整个树林的枝枝桠桠”,用简单句,简单字汇,新闻记者般的平朴浅明,又牛仔般刚硬。而普鲁斯特则细致入微,不厌其烦。分析时,要抓住作者语言特点。描摹情节、人物,以准确、生动、有趣为好。总之,要考虑作者如何达到最佳的叙事效果。

●关于情节的评价

有的小说并不以情节见长,但无疑所有小说都是有情节的。

对那些情节生动引人的小说,一方面要关注作者独具匠心的叙事技巧,一方面要考虑情节的意义,不能执著于趣味性带来的满足。很多富有思想性的大师作品反而有相当曲折的情节。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许多小说有侦破细节,如《卡拉马佐夫兄弟》有400多页类似于侦探推理作品,并且高潮迭起,令人目不暇接。

情节的构造为主题服务,在小说整体当中,每一出情节必有意义,绝非浪费笔墨。它多半为描写人物服务,在情节中,在行动中,才能表现人物是大段的说辞取代不了的。有时候,情节就是意义,这种情况下人物在为情节服务,他们一般缺乏个性色彩。

如先锋戏剧。

在作评论时,要抓住情节,以之评论人物或主题。如著名的获诺贝尔奖的小说《日瓦格医生》,有一个情节是大富商维克多拉着继女的手走在大街上,战争爆发了,人们四处奔逃,在慌乱中,维克多松开女儿的手,自己跑掉了,“一个真正的父亲是这样的吗”?由此,我们更加明白了维克多的性格:庸俗、没有理想、极端自私。而另一个情节,主人公日瓦格医生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了因战争和内乱失散多年的爱人拉那,急忙下车去追她,却心脏病发作,死在了大街上。这时人们簇拥过来,只有拉那浑然不觉。正在走过大街的拐角,这一情节给全书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局,进一步突出了本书悲剧性的主题,强调了命运的无常和多舛。

●关于人物塑造的评论

同样,有的作品是以塑造人物为主的,但无疑所有流传下来的小说都成功地塑造了一到多个人物。有的名著中的人物广为人知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如提起林妹妹就想起敏感和多愁,这跟作者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把人物写活是脱不了干系的。

文学即是入学。一方面,人物是作者写作的目的,除去以情节离奇,吸引人的畅销通俗读物,一个严肃的作者无疑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写好“人”。人物承载着作者的生活和社会理想,他的举止、性格、行动__二经摹写变得鲜活,便永垂不朽,如堂·吉诃德,在我们心中,他比很多真人都像是曾经生活过的。另一方面,人物是作者写作的手段。作者必定是为某种理念写作。人物寄寓了作者的爱,种种人物和他们的活动是一个窗子,从中可以看到作者眼中的世界。《安娜·卡列尼娜》成功塑造了生性自由的安娜,她面对现实生活的斗争既是女性的斗争,又是俄国人的斗争,具有自由思想的人的斗争,具有人文主义及人本主义精神的斗争。

评论人物时,须知除非作者有意写没有性格、概念化的人物,作品中的人物是真实而复杂的。首先要着眼于人物独有的性格,然后要分析他的来历、背景、行动、境遇。要知道这些人物绝非一两个形容词概括得了的,传统戏剧舞台上常用的两分法(好人、坏人)面对现实生活根本无用,因此要分析行动中的人。

而人物一经作者创造,便不再属于作者,他的性格及独有的社会背景决定他在事件中的举动,是作者不能强迫的。若作者硬按自己的愿望强迫人物的行动,往往效果生硬。

书评的表现方法

书评写作中,也有具体的表现方法,要巧妙运用,否则就会影响评论质量。主要有:

1.分析与评论结合

分析,就是对作品本身的各种因素及关系加以解剖、说明,使读者对作品有透彻了解。分析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书评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使自己的的主观认识能够正确地反映作品的实际情形,帮助读者准确了解作品的基本面貌,而不在于发表评论者的主观意见。因此,在阐述每个问题时,都要进行分析。没有对全面事实材料的严谨、细致深入的分析(包括鉴别、比较、探寻、阐发等等),就没有准确的判断,合理的引申和科学的结论。

评论,就是对作品的全部或局部的成败、优劣及其实质的意义发表明确的意见。评论是独立于作品以外的东西,主要是评论者的主观意见。而评论者的意见,是在分析的基础上达到科学的综合。分析与评论结合得好,才能使读者了解评论对象的意义。

2.引述与议论结合

一篇书评,不论篇幅大小,材料多少,从表述的任务上看,要做两件事情:一是介绍作品内容,一是发表评论者意见。前者要用“叙”,后者要用“议”。而书评中的记叙性文字,不是作者脱离评论对象的记叙,而是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引述”。书评,离不开引述。它有两种形态:一是复述,即故事梗概(主要内容)

或总体形象(有关材料)的勾勒;一是节录,即具体情节或细节原原本本地援引。

对作品的复述和节录,在评论文中是作为论据而存在的,它是写书评的基本功。评论家们称复述和节录作品是“艺术再创造”。好的复述和节录,可以使没有看过作品的读者对作品一目了然;可以使有些糊涂的读者,看了复述和节录后恍然大悟。

因此,文艺评论写作,必须掌握复述和节录的技巧。

复述,不是用作品的原话,而是评论者的语言,它不受原作品语言的约束,但受原作品内容的约束。如吴文光《我的记忆和我的记录》当中:

在威斯曼的作品中,充满的基本上是现场非常日常生活化的细节过程。比如《中学校》里一个老师和一个学生及他的家长的一段谈话,《医院》里几个医生关于一个手术的讨论,这些谈话场面是一个没有被中断的完整过程。复述,一般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述要形象生动,议要少而精。述和议一定要完整、统一。

节录(包括行文中的摘引),是根据评论的中心,截取作品中最恰当、最精彩的段落和句子。好的节录,可以典型说明问题,使读者无可更替。节录的关键,是要把节录部分或引文,与评论的中心和观点贯穿起来,构成一个统一整体,鲜明地说明一个问题。如郭文景《年代湮远的歌声》一文:

让我们试着通过第四乐章《自杀的女人》的歌词来感受音乐中那凄厉的美吧。

三朵百合花,百合花三朵。

生长在我没有十字架的坟头。

三朵百合花,它们镀金的衣衫被寒风吹散,漆黑的天空,倾盆大雨,它们这时得以盥洗,一如帝王的权杖那样端庄美丽。

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乐,像兀立的岩石,有力地直刺铅灰阴沉的天空……

这种对作品具体、个别情节或细节的节录,经常是与分析评论性文章结合在一起的。

3.典型引证

引证材料,对于说明观点极为重要,它有豁人耳目、启人心智的作用,能给人一种内容博大、立论坚实的印象。

引证,一定要典型,能证明评论对象。引证之后,须结合原作进行分析,展开论证。如宗白华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当中,在一段桓温的引文之后展开的议论:

桓温武人,情致如此!瘐子山著《枯树斌》,末尾引桓大司马日:“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逢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他深感到桓温这话的凄美,把它敷演成一首四言的抒情小诗了。

4.形象的分析和透辟的说理

书评要讲究文学性与可读性,还要讲究准确和可信。在第一点要求下,需要我们使用形象生动,带有文学性的语言,如余华的评论文章《布尔加科夫》与《大师和玛格丽特》,堪称文采焕然。

在生命的最后12年里,布尔加科夫失去一切之后,《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写作又使他得到了一切:他虚构了撒旦对莫斯科的访问,也虚构了自己,或者说他将自己的生活进行了重新的安排,他扩张了想像,缩小了现实。因此在最后的12年里,很难说布尔加科夫是贫困的?还是富有的?是软弱的?还是强大的?

是走投无路?还是左右逢源?在第二点要求下,需我们说理透辟,论证有力,紧扣原作精神,如季红真评论邵迎建《传奇文学流言人生》的文章《开启通往主流文学史之门》一文中对邵的思路作了重重解剖之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写道:

循着邵君的思路,我认为两部作品结尾时间形式的不同,不仅仅是艺术手法的问题,也反映了两位作者不同的人生观。鲁迅是相信进化论的,至少在他写作《狂人日记》的时候是这样,所以期望于未来的时间。而张爱玲对人生的态度是悲观的,所以选择了循环的框架。我们距张爱玲写作《金锁记》的时间又过了将近两个30年,不用费神细找,在我们周遭,曹匕巧和长安这样的女人也比比皆是。30年前的故事确实还没有完,完不了15.巧妙布局一篇书评的构成是:标题、引论、本论、结论。

(1)标题,

书评的标题,有两种形式:一是只有一个正标题,二是正标题加副标题。其写法主要有:可以包含四个方面内容:评论形式,评论对象,评论课题或论点,运用的批评方法。如《论阿Q性格系统》,标题显示文章是论文形式,对象是小说《阿Q正传》,课题是阿Q性格,运用的批评是系统分析法。可以只显示其中部分内容,如《我观红高粱》。

(2)引论

就是开头,又叫引言、引题。比较长的批评引论称为绪论。

引论虽千变万化,但都要受制于标题和中心论点。引论或说明选题的背景、理由、目的、意义,或引出论点,并阐释论点所包含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论点进行必要限定。表达上多采用描述方式,语言明确清晰,使读者有一个明确印象。

(3)本论

本论,是书评的主体,是全文的核心部分。在本论写作中,作者要调动一切论证方法,采用一切表现技巧,对论点进行严密、科学的论证。本论一定要有理有据,层次井然,富有逻辑力量。同时,要写得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文采,使理论性与艺术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4)结论

是书评的结尾部分。通常有两种写法:一是本论的逻辑延伸,即对本论的论证结果进行科学概括总结。如引论部分未引出论点,也可以在此点明。另一种是,本论部分已作结论,结尾的存在仅仅作为本论的附加成分,对论证的有关问题进行必要说明或补充,或者对本文的写作发表给予帮助的人士表示谢意。

也有的结论,兼容上述两种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