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政情报告(2013-2014)
6293100000004

第4章 “中国经济升级版”什么样

2013年3月17日,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外记者会上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这一施政目标,引发海内外关注。此后一个月里,李克强又五度对中国经济升级版作了阐述,引发各界广泛讨论:中国经济升级版是什么样的?怎样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不仅专家学者纷纷对此进行深入解读,沪、苏、浙、粤等沿海发达省市也提出率先打造经济升级版。分析认为,打造“经济升级版”,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30多年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路径。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意味着什么

中国新一届政府一亮相,就抛出了一个强有力的施政愿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这是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3月17日会见中外记者时首次提出的全新概念,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李克强指出,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并且使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新提升,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一时间,各界对中国经济的升级版给予广泛关注和充分解读。而在中外记者会后一月内,李克强又五度阐述了“中国经济升级版”。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五个要求

在3月17日到4月17日一个月内六次对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阐述中,尤以李克强总理3月29日在上海召开部分省市经济形势座谈会时对其内涵要求阐述得最为全面和充分。李克强强调,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首先,要立足于扩大内需,在扩大开放中培育和拓展好国内市场,这是在风云变幻中确保发展能够不断持续的重要基础。其次,转型升级要在稳增长中提高质量和效益。面对竞争激烈、产能过剩矛盾突出、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要支持企业加快调整优化结构,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升级,实现进中求好。再次,经济转型升级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稳增长,首先要看就业稳不稳,要更加注重向调整结构要就业,特别是要围绕经济升级的需求,像“抓工业上项目”那样对发展服务业下功夫、出实招,释放扩大就业潜力。又次,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不解决,发展就会“断粮”,民生就会“打折扣”。这也是转型升级必须破解的难题。各级政府要增强紧迫感,更加主动地采取措施,解决突出问题,力推绿色发展,把让人民群众呼吸洁净空气、喝干净水、吃安全食品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最后,李克强指出,稳定经济大势,既要发挥宏观政策的作用,更要依靠改革促进转型,激发社会、企业、个人的活力和创造力。要抓紧清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取消不合理的政策和制度规定,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使他们在更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参与竞争。特别是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向市场放权、为企业松绑,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指出,中国经济升级版,是一个对经济发展的形象表述。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五大路径,综合组成了经济发展的升级版,缺一不可。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易鹏指出,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中国经济升级版是速度和质量的紧密结合体。一方面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防范通货膨胀、控制潜在的各种风险,另一方面要聚焦于稳中求进,在稳住“量”的同时,尽力实现“质”的提升。其次,中国经济升级的新动力来自创新、内需和改革。升级的关键在于推动经济转型,而推动转型,需要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最后,中国经济升级版是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经济升级与改善民生、社会公平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推动改善民生和提供社会公平,是升级版中国经济的“人本属性”。

中国经济升级版意味着什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表示,此前,经济“转型升级”是我们熟悉的一个概念。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比“转型升级”涉及范围更广、面更宽。形象地比喻,就像电脑操作系统Windows的升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将是更系统性的,包含中国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升级后的中国经济,应当是质量更高、效率更高、机制更合理、发展更健康可持续。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指出,“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同时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四条主线,构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的支点。“李总理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更深层次的转型。我理解其背景是由于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传统要素,比如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传统工业化红利,都在衰减,此时如果不进行更深层次的发展方式转变,可能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极大挑战。中国需要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杨瑞龙说。他认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以城市化为主要推力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新的阶段,面临经济结构和经济形态的全面转型,将从原来以出口导向型、劳动密集型、投资驱动型、数量扩张型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渐转向以内需为主、消费需求为引领、制造业产业升级、服务业大步发展的发展路径。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张永军则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理解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时代内涵。他认为,中国目前处于上中等收入阶段,中国新一届政府承担的历史使命就是带领中国跨越到高收入国家行列。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首要内容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必须要保持住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避免落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张永军说,要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一个重要的途径是提高生产要素投入的效率,“从中国过去的情况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生产要素投入占70%,生产要素投入效率的提高占30%,而在发达国家,情况是相反的。目前,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空间降低,势必要从投入效率上挖掘潜力。”

怎样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专家指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实际上意味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至于如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李克强总理已经指出了路径,接下来就是要抓住城镇化、创新、服务业、绿色发展、改革开放这几个关键全面深入推进。

以新型城镇化释放内需潜力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首先要立足于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在城镇化。

“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深刻改变了中国经济的外需环境,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寻找动力源的战略选择。而当前制约内需的不少问题,需要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去破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指出。张立群分析,中国经济此前之所以能够连续两位数增长是因为有双发动机,一部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带来的外需发动机,另一部是住、行消费升级带来的内需发动机。如今外需发动机马力大减,内需发动机由于住、行消费升级遭遇瓶颈而放缓。要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长久动力,得靠新型城镇化释放内需潜力。

以新型城镇化释放内需潜力、助推中国经济升级版,首先要打造城镇化的“升级版”。易鹏指出,这一轮城镇化之所以要提“新型”,是因为之前的城镇化在速度猛进的同时,也出现了众多问题。而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从破解四大问题入手:首先,新型城镇化应向外界传递出清晰的信息,那就是这一轮城镇化是以人为本,重在制度改革和有可持续性的投资,坚决反对人为造城,不是新一轮“投资大跃进”和“房地产化”。其次,城镇化过程中应注重与农业现代化的互相促进作用,并且在将农村打造成新城镇的同时,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部分农村进行保留,保护乡村文化的传承。再次,必须大力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力。最后,要大力推行制度改革。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要始终围绕人来展开,要通过户籍、土地、财税等方面的制度改革,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给予公平机会保证新进城农民能够融入城市中,从而实现社会稳定。

以创新驱动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益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要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升级。

从经济增长的长周期来看,世界范围的结构性变革都是伴随着科技产业革命展开的,每一次都会引起新的主导产业的出现以及新技术对原有产业的渗透和提升。这其中,科技新成果的产业化、特别是关键投入和新技术群的出现,正是变革成功与否的关键驱动力量。

“中国经济正进入重要转折期,表面上看是从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转变,实质上是从资源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冯飞说。他认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成败与否在于能否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不能只做‘世界工厂’,一个大国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建立在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的基础上,而是要走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路。国家要加强这方面的投入,企业也要增强紧迫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认为。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指出,在创新过程中,只有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人才激励重于技术开发,营造环境重于集聚要素,作为创新“软件”的创业创新文化重于设备厂房“硬件”,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意志”转化为“企业行为”,创新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就需要构建和完善五大机制:第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发挥人才在创新中“第一资源”的作用,鼓励创新型人才向企业集聚,提高企业内科研人员的薪酬待遇,造就一大批“顶天立地”的技术领军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家。第二,完善合作创新机制,灵活选择合作创新形式,实施有效的产学研合作,组建多样化的战略技术联盟,实现企业创新优势互补,获得持续的创新能力。第三,优化技术消化吸收机制,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由重引进向重消化吸收的转变,摆脱“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推动企业实现更高层次的开放式创新。第四,完善创新引导机制,加强制度创新,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发展环境。创新需要政府营造“做实业能致富,创新做实业能大富”的良好环境,引导企业自觉自主创新,使创新成为一种企业习惯。第五,优化风险分担机制,构建以风险投资为核心的股权投资体系,完善多层次“金字塔形”资本市场,以金融创新支持技术创新,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培育创新型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以加快服务业发展扩大就业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更加注重向调整结构要就业,像“抓工业上项目”那样对发展服务业下功夫,释放扩大就业潜力。

专栏 营改增扩围助推经济升级

当前中国正致力于打造“经济升级版”,主导者离不开“两只手”,一只是市场的无形之手,另一只是政府的有形之手。“经济升级版”的主角是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的一个特点是风险成本较高、产生效益较慢,但是经济持续性发展之根基,是经济的根本性竞争力所在。税负轻重是一国经济环境好与差的标志之一,特别是对于创新型企业来说,如果创新型企业包括中小微企业税费负担过重的话,就会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因此,以“营改增”为重点大力推进结构性减税,是助推“经济升级版”的切实之举。从2012年1月启动的“营改增”试点有几个特点引人关注:推进速度之快、扩大范围之大出乎预料。一般来说,此类试点工作最少应该在试点一年以上才决定是否扩大,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仅仅在上海试点半年多,就扩大至北京、天津等10地,这次又决定自2013年8月1日起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并明确择机将铁路运输和邮电通信等行业纳入“营改增”试点,都凸显了中央力推结构性减税工作的迫切。

《中国经济时报》发表文章指出,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是更加重视工业产业发展的政策,简单来讲就是更重视能直接拉动GDP增长的项目。在同等条件的投资项目下,地方政府会对工业企业优先供地,并提供更为优惠的水电价格。然而对于以人力资源为主的服务业,不仅对外有着一些准入门槛,对内也有地方政府发展意愿不足、税费不合理等问题。不可否认,目前,无论是民间投资和消费的疲软,还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都与服务业的管制密切相关。中国经济处于温和复苏期,这无疑给了政府一个放开服务业管制、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最佳时机。

专栏 让中国经济重回市场轨道

2007年,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的李克强向来访的美国客人坦言,他更喜欢通过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银行贷款发放量三项指标来追踪经济动向。受此启发,2010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将这三项指标加以综合加权处理,形成一个新的指数,称为“克强指数”。

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银行贷款发放量三大指标不仅统计起来相对简便、快捷,而且易于核实,作假掺水的空间较小,因而能更加真实、客观、直观地反映经济发展实际,更加贴近百姓的实际感受,“克强指数”因而受到包括花旗银行在内的众多国际机构认可,成为当下经济界高频词之一。

2013年3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阐述了其施政思路。之后,《南方周末》于3月21日在一篇评论中提出“李克强经济学”的概念。文章说,新总理李克强将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哲学?从首次记者会的问答来看,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李克强经济学的基调,那就是,让中国经济重回市场的轨道。

《南方周末》提出“李克强经济学”这一概念后,引发更多专家和媒体解读。比如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高级经济学家管清友指出,李克强经济学的要义不在于强调政府要做什么,而是强调政府不做什么,其基本特征是强化市场、放松管制、改善供给。中国青年网发表的《李克强经济学的起因与来由》一文则进一步认为,“让中国经济重回市场的轨道”前提是先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从这个角度审视,“李克强经济学”的基调更应该是约束政府(权力之手)。因此,“李克强经济学”的要义,可归纳为两条:一是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二是社会公正是经济社会活力创造的源泉。

当前,中国服务业的发展远远滞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工业升级需要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更是密切相关,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相互联系形成大量的服务需求。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发挥服务业这个最大就业“容纳器”的巨大作用,多出实招,增强就业创业的活力。张立群建议,加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改革力度,减轻服务业税负;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以充分的市场竞争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以绿色发展破解资源环境约束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要力推绿色发展,把让人民群众呼吸洁净空气、喝干净水、吃安全食品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

“雾霾天气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已经到了再不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发展就无以为继的阶段了。这不是通过一两年的突击就能解决的,而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都要面临的考验。走绿色发展之路要付出艰苦努力,但我们别无选择。”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说。

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中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更加明显。一方面中国能源资源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另一方面环境持续污染和百姓日益强烈的环保诉求之间的矛盾凸显。这不仅是民生的焦点问题,也是重要的发展问题。

问题中蕴含着新的机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冯飞指出,人们往往只看到治理污染的成本问题,却忽略了绿色产业能够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节能减排、绿色建筑、新能源等绿色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例如,与其大量出口光伏电池遭遇国外反倾销“狙击”,不如在国内充分培育新能源消费市场,建立起一套良好的机制大力推广新能源,于国于民都有利。

“要通过绿色发展,逐步协调好经济发展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关系,真正破解资源环境约束,让中国经济获得发展新天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建议。

以改革开放促进转型激发活力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最根本的要靠改革开放。“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最核心的还是用好改革红利。现在遭遇的问题根源在于体制机制弊端,必须通过改革激发活力,而改革离不开开放。”张立群说。

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利益格局调整的深水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要进一步深化政府自身改革,简政放权,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为人民生活提供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务;要完成要素领域的市场化改革,真正放宽准入,破除行政垄断,实现让市场配置资源,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要加快培育社会中介组织,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完善社区、村民自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李克强出任总理后一个月内,主持了五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改革是贯穿历次会议的核心主题词。第一次常务会议研究加快推进机构改革,将转变政府职能列为新一届政府开门要办的第一件事;第二次常务会议研究确定2013年政府重点工作的部门分工,对财税、金融、价格等重点领域改革做出部署,要求力争有实质性进展;第三次和第四次常务会议分别部署进一步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第五次常务会议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再次将深化改革开放列为五项重点工作之一。

分析人士指出,官方提出机构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已有多年,至今效果不佳。李克强上任后确实展现出改革的锐气和智慧,并在前任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削减政府审批权,规范财权,也确实抓住了问题的核心。认真分析李克强的改革,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改革内容比较集中,没有全面开花,而是集中于政府的两大权力,即审批权和财政权;二是目标十分明确,都是要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关于审批权就是要向市场和社会放权,激发民间投资和社会创业热情;关于财政权,也是要向市场和社会分利,激发市场和企业的活力。改革专门集中于政府两大核心权力,便于集中力量和智慧,推进改革的攻坚、实现改革的突破。

沪苏浙粤率先打造“经济升级版”

李克强担任总理后首次出京考察调研选择改革开放前沿、经济分量大的长三角区域,他不仅在这里全面阐述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路径,还希望长三角区域发挥基础雄厚、区位独特的优势,在改革开放上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既走在率先发展的前列,又做出率先升级的表率。目前,上海、江苏、浙江以及广东等省市均已提出要率先打造经济升级版。

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中国经济升级版起示范作用

2013年3月29日下午,上海市举行市委常委扩大会,传达学习李克强总理在上海考察和在三省一市经济形势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市委书记韩正指出:“上海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的要求,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科学发展的先行者,为中国经济升级版起到示范作用,必须大胆探索,通过扩大开放、创新开放的形式来促进改革,形成深化改革的倒逼机制。上海要以改革创新推动转型发展,在这方面上海没有退路,各区县、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探索创新,市委、市政府支持各区县、各部门大胆试大胆闯。”

早在“十二五”初期,上海就拿出了经济升级的战略性指导意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2013年上海市两会上,市委书记韩正指出,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开放是最大的优势,创新是最重要动力,人才是最重要资源。上海要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就要以转型思维、创新理念、科学方法,看清优势、看透不足,按照中央要求、立足全国大局,做好“加、减、乘、除”这篇文章,为全国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让人民群众得更多实惠。加,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全国的能力加快提升;减,就是进一步减少对重化工业、房地产业、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投资拉动的依赖;乘,就是行政效率提高、法治环境改善要有乘数效应;除,就是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清除“高耗能、高污染、高危险”产业。

2013年4月15日,上海市市长杨雄在二季度市政府工作会议上指出,试点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事关上海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头等大事,要以推进此项工作为突破口,以开放促改革,积极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同时要以服务贸易和总部经济为抓手,率先形成倒逼机制,促进上海开放型经济在新的起点上转型,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做出贡献。

江苏:“一个中心、两大动力、三个重点”打造江苏经济升级版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江苏发展着重提出了“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2013年4月15日,江苏省省长李学勇在江苏省工会十三大会场所做的经济形势报告中指出,目前,江苏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即经济总量较大,但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但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改善民生成效明显,但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任务依然艰巨;生态建设力度加大,但缓解资源环境约束任务十分严峻。李学勇指出,要打造江苏经济升级版,必须坚持一个中心,强化两大动力,突出三个重点。坚持一个中心,就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强化两大动力,就是把创新发展、改革开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突出三个重点,就是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和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省委省政府将通过十项举措,贯彻落实这三大任务。同时,在实现路径上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优化需求结构,优化城乡结构,优化区域结构,优化分配结构,优化生态环境,打造江苏经济升级版。

在2013年4月25日召开的新一届江苏省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李学勇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他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作为体量大、块头大的排头兵省份,在调结构促转型中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当前,全省正处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外需市场萎缩,倒逼我们深度挖掘国内需求巨大潜力,在有效应对国际市场变化中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欧美等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倒逼我们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新兴国家加快承接中低端制造业转移,倒逼我们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我们要在发展中加快转型,在转型中谋求更大发展,必须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强化创新和改革两大动力,突出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和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项重点,更大力度抓创新、调结构、促转型,努力建设创新型经济高地,在推进转型升级中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专栏 江苏十项举措落实三大任务

一是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三是着力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四是认真落实省政府扎实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意见;

五是狠抓大气污染防治;

六是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

七是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八是支持苏北振兴实现跨越发展;

九是推动苏中特色发展提高整体发展水平;

十是促进苏南率先发展加快转型升级。

浙江:“四换”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

在长期面临人多地少、生产模式粗放、产业定位偏低的困局下,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要通过“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加快转型升级,开辟浙江经济发展新格局。浙江省省长李强解释,推行“腾笼换鸟”,就是集中力量扶持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产品,淘汰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的产业和企业;推行“机器换人”,就是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实现减员增效;推行“空间换地”,就是集约用地;推行“电商换市”,就是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提升。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说,“腾笼换鸟”说到底,就是要换来新的产业、新的体制机制和新的增长方式。而“机器换人”不仅仅是简单地取代或者补充人力,随着浙江经济产业升级,更重要的是适应高端制造业发展,优化劳动力结构。

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说,浙江下一步发展一定要发挥现实优势,转化潜在优势,培育新型优势,特别是要进一步把改革红利、内需潜力、创新活力叠加起来,形成多点给力、多元支撑、多足发展的新格局,充分运用政府“看得见的手”与价值规律“看不见的手”,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打造浙江经济的升级版。《浙江日报》发表之江平的评论员文章指出,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是续写精彩浙江的必然选择,是共筑美丽浙江的重要路径。这一升级版,是浙江科学发展的新指向,是更高水平转型升级的再出发,是擘画“两富”现代化浙江的大手笔。升级版的浙江经济应该是这样一幅图景:

让都市和城镇成为重要增长极。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首先要加快都市经济区的发展,让其引领经济发展的能量充分释放出来,从而加快全省经济的转型升级;让“浙江制造”更多更快进入第一方阵。升级“浙江制造”,首先是存量升级,即传统产业从装备到“头脑”的升级。同时,升级“浙江制造”,更要做好增量文章,即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使其在浙江经济总量中的占比明显提高,这是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极其重要的环节;让改革创新成为浙江发展的第一竞争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并成为转型升级主旋律,在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在招商引资、浙商回归、央企项目和校企合作中,更加突出对高新项目的引进,更加注重有效投资;创造更好环境,让更多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业蓬勃生长,形成铺天盖地的发展势头;让更多浙江名品成为市场引领者。这个前提是产品的“脱胎换骨”,实现从贴牌代工到自主品牌的角色转变,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变,从低端市场到中高端市场的市场转变,从粗放经营到精细营销的模式转变;让美丽浙江更快走来。要持之以恒推进“腾笼换鸟”,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淘汰落后产能。坚持环保优先发展理念,守住守牢环保底线。让绿色家园成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广东:以市场化改革全力打造经济升级版

广东,是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到地方视察的第一站。总书记要求广东“努力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实验区,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指出,“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是总书记对广东的殷切期望,是十八大精神对广东要求的具体化,是广东今后工作的总目标。面对转型发展的“坡”与“坎”,广东这个排头兵要全力打造“升级版”。

广东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徐印州认为,广东经济总量连续24年居全国第一位,作为中国经济的排头兵,如何打造广东经济的升级版?这是落实中央对广东“三个定位、两个率先”要求必须回答的问题。他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良好发展环境是实现广东经济升级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落实“三个定位、两个率先”,2013年1月广东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发展战略,就是要坚持推动珠三角地区优化发展和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这两个并重。区域发展不平衡,既是广东发展必须破解的突出难题,也是广东加快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珠三角作为全省经济的主体和经济发展的引擎,必须牢牢抓住,以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为重点,推动珠三角经济一体化,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粤东西北要更好地与珠三角和周边地区对接与合作。一言以蔽之,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珠三角地区在调整经济结构中加快发展、粤东西北地区在加快发展中优化经济结构。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消费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王强东认为,目前,广东挖掘内需潜力的瓶颈主要是收入增长慢,民企投资难,财政收支乱,税赋负担重等。因此,挖掘内需潜力,打造广东经济的升级版,必须从以下几个基本方面的升级入手:

专栏 广东打造民营经济“升级版”

广东2013年将新增遴选150家高成长性民营中小企业予以创新帮扶,建立完善上下联动、梯度发展的民企联动扶持机制,着力打造“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民营经济发展“升级版”。

统计显示,2012年广东省民营经济生产总值超2.9万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超过一半,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4.6%。广东近期将出台《500家高成长性民营企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创新帮扶广东省高成长性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若干措施》,部署支持500家高成长性民营企业品牌创建提升项目和帮扶150家高成长性民营中小企业发展。

改革是广东的根和魂,打造广东升级版,要坚持市场化改革,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为“硬转型”和“软转型”清除障碍、提供动力。继大部制改革后,广东在深圳、珠海、东莞、顺德等地掀起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取消企业登记注册所有前置审批事项,允许“零门槛”开公司。“可别小看这项改革!过去30多年我们解决了是否允许市场主体存在的问题,而允许谁成为市场主体由政府说了算,现在改革把这个权力也还给了市场。”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说。此外,广东在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之后,又开启新一轮改革——50多个政府部门的家底被翻了个底朝天,清理出1120项审批事项逐个“过筛子”。一边是对政府削权,一边是向社会放权,全省社会组织迅速壮大,今年民办社工机构预计增至400家。深化改革还要借力对外开放的推手。广东有深圳、珠海、汕头三个“老特区”,现在有了前海、横琴、南沙三处“新地标”。这三个新地标,不仅是国家推进粤港澳合作、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三扇窗口,也是兼容港澳体制精华、加大重点领域改革的三大平台。其中,“特区中的特区”——前海将在行政管理、土地制度、金融政策、法治建设、廉政监督五大改革上为广东和全国开山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