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以2875票赞成、56票反对、26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决定(草案)》,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第七次大规模机构改革拉开大幕。方案提出,将重点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改革后,国务院组成部门将减少至25个。从机构整合到政府放权,整份方案传递出鲜明的信号,那就是将以更大力度、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六次机构改革回顾
这次机构改革,距离1953年新中国成立后首次“精兵简政”完成已有60年。而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也已进行了6次较大规模的机构调整。盘点历次机构调整,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避免职能交叉成为改革“主线”。综合来看,每次机构改革都会在两会期间展开方案讨论,所以改革的周期也基本为五年一次。
第一轮机构改革(1982年3月至1988年4月):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实行干部年轻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正如1982年1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的,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是对体制的革命。这次改革核心是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精简各级领导班子,实行干部年轻化,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1982年3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这次改革历时3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次建设和完善行政体制的努力,加快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这次改革重组了国家经济委员会,成立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
第二轮机构改革(1988年4月至1993年3月):首次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
1982年机构改革因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机构不久又呈膨胀趋势。此次改革是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实施的。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方案实施后,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这是一次弱化专业经济部门分钱、分物、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的职能,以达到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转向行业管理目的的改革。其历史性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这次改革撤销了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组建了新的国家计委。
第三轮机构改革(1993年3月至1998年3月):合并、撤销的少,保留、增加的多
这次改革是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进行的。1993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方案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有观点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改革任务就是要减少、压缩甚至撤销工业专业经济部门,但是这次改革的机构设置合并、撤销的少,保留、增加的多。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1988年成立的能源部仅在5年后便撤销,并分为电力部和煤炭部两个机构。
第四轮机构改革(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最有力度的一次改革
1998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此次机构改革直指前两轮改革都未能根治的顽症——政企不分。根据改革方案,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这次改革被认为是2008年大部制改革之前,最为广泛且最有力度的一次改革,突出体现是撤销了几乎所有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和消除了政企不分的组织堡垒;同时,新建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四个部委。
第五轮机构改革(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适应入世后宏观调控体制的需要
2003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启动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五次大规模机构改革。这次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继续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这次改革设立国资委、银监会,组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总局,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8个。
第六轮机构改革(2008年3月至今):明确将“服务型政府”作为改革目标,首试“大部制”思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随后“大部制”成为机构改革的关键词。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是在以往改革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新组建了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2008年的大部制改革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改变了中国以往数十年机构改革中简单的“加减法逻辑”,组建了以“大部制”为基本框架的政府机构,特别是明确将“服务型政府”作为政府机构改革的首要目标。由于这一轮“大部制”改革更多的是侧重于机构数量的减少,“整而不和”的问题仍然存在。
专栏 火车票将来会不会涨价
对于网上有一些声音担心火车票将来会不会涨价的问题,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峰这样解释,只能说机构改革能够加强铁路领域的管理职能,至于会不会涨价这是一个市场问题,是一个政策问题,还是一个执行政策问题,和机构改革有联系,但没有必然的联系。对于铁路改革如何保障改善民生的问题,王峰解释说,一是要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老百姓的出行方便提供保障,使得老百姓下了飞机是要坐火车,还是高速,在建设的时候,就有一个通盘考虑,实现无缝衔接,发挥各种交通的整合优势。二是安全生产。现在铁道部是政企不分,一方面它承担着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反过来它又承担着政府的监管责任,这两个角色是冲突的,是不科学的。为了保障交通运输的安全,这个责任要落到实处,现在从体制上就理顺了,各自承担各自的责任,出了问题也可以问责。针对铁道部的债务将由谁来买单的问题,王峰解释说债务问题留在下一步解决,而不是现在政企分开来解决。
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解读
根据2013年3月14日公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这次改革的重点是,紧紧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海洋、能源管理机构,共涉及18个部门职能调整。
实行铁路政企分开
将铁道部拟订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部统筹规划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发展,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组建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承担铁道部的其他行政职责。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不再保留铁道部。
近年来,中国铁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保障了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人民生产生活需要,但也存在政企不分、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衔接不畅等问题。因此,社会各界对铁路改革呼声很高,有关方面对铁路改革已研究酝酿多年。为推动铁路建设和运营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障铁路运营秩序和安全,充分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有必要实行铁路政企分开,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中编办答疑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峰介绍,此次关于铁道部的改革,主要基于三点考虑。首先,现在在铁道部政企不分的情况下,现代企业制度建不起来,铁路资金问题长期得不到较好的解决,融资比较困难,改革的同时,也意味着资金筹措的渠道打开。其次,改革有利于从体制上或者机制上保障铁路运输的安全。最后,铁老大并入交通运输部有利于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专栏 中国铁路总公司闪电成立,承担原铁道部负债
国务院机构改革雷厉风行。3月1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有关问题的批复》。当日,中国铁路总公司举行成立大会。中国铁路总公司注册资金为10360亿元。原铁道部相关资产、负债和人员划入中国铁路总公司。业内人士指出,中国铁路总公司的迅速成立,有利于稳定铁路投资预期,保证铁路健康发展。
中国铁路总公司是由中央管理的国有独资企业,由财政部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依法对公司进行行业监管。中国铁路总公司的领导班子由中央管理;公司实行总经理负责制,总经理为公司法定代表人。盛光祖为公司法定代表人。
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原铁道部相关资产、负债和人员划入中国铁路总公司,将原铁道部对所属18个铁路局(含广州铁路集团公司、青藏铁路公司)、3个专业运输公司及其他企业的权益作为中国铁路总公司的国有资本。历史债务问题没有解决前,国家对公司暂不征收国有资产收益。
部委领导说
作为“末任铁道部部长”,盛光祖在2013年两会期间表示:“我当不当铁道部部长没有关系,关键是中国铁路要发展好。改革的好处是很大的,‘大部制’管理以后,对于中国的各种运输方式包括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经过国家的统一规划,形成一个整体合力,运输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对于铁路本身而言,中国综合运输体系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运距远、运量大、环保、低排放,铁路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此外,政企分开以后,应该能够研究市场规律、适应市场,更好地服务,同时也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代表委员谈
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副部长高宏峰表示,这次改革将进一步推进中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也是进一步提高组织运输化程度,提高运输效率的一个重大举措,改革能够更好地发挥和完善交通行业的体制,发挥企业的作用和职能。全国人大代表、大连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惠凯说,铁道部和交通运输部的整合有利于构建多种运输方式综合的大物流体系,有利于统一协调、统一规划、统一政策,更好地发挥交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全国人大代表朝克说:“从某种程度上讲,铁道部的改革,是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现在深水区的改革就是割自己身上的肉,此次铁道部的割肉式改革,体现了政府坚定的改革决心。”
专家深解读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坚表示,铁路的政企分开是多年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现在开始终于拉开了交通运输领域改革的序幕。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董焰说,铁道部的拆分和“大交通部”的成立是改革向前推进非常重要的一步。政企分开之后,政府和企业各司其职,效率也会更高。下一步需要进一步明晰各部门职能,把一些遗留问题和障碍性的问题逐步化解。政企分开之后,铁路投资理论上可以对一切资本开放,但是由于铁路运输的特殊性质,一般的民企很难承担一个重要线路的建设运营,但是一些边缘的支线可以打破玻璃门让更多的企业进入。此外,还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的方式让一般的老百姓参与其中,同时这也是铁路融资的一种方式。同济大学教授孙章表示,未来20年铁路仍然面临很大的运力需求增加,如何利用好黄金期,开放投资、引入竞争、降低社会资金进入门槛是其中关键。
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将卫生部的职责、人口计生委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职责整合,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要职责是,统筹规划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资源配置,组织制定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拟定计划生育政策,监督管理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负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等。同时,将人口计生委的研究拟订人口发展战略、规划及人口政策职责划入发展改革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管理。不再保留卫生部、人口计生委。
专栏 政协90位委员联名提案卫生部保留原来名称
全国政协医卫界90位委员3月10日联名提案,建议新组建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依然叫“卫生部”。委员们一致认为,职能应该合并,但是名称没有必要合并。医卫界别委员普遍认为,相对于“大卫生”的理念,“计划生育工作”应为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没有必要在部委名称中体现出来。同时,“卫生部”的称呼为国际惯例,“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则更像是把卫生和计划生育捆绑在一起,名称翻译会过于烦琐,不利于国际交流合作。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食药监局局长邵明立表示,30年前计生委就在卫生部,后计生委独立出来。此次部委合并,计生委中的“人口计划”职能已划归发改委,其管理职能比30年前要“小”了,因此更没有必要在称呼中体现出来。
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计划生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有效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近年来,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绩,但目前卫生与计划生育服务体系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的问题日益突出。计生部门从中央直至乡镇的服务体系,开展生殖健康、母婴保健等医疗服务,与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内容相同。同时,在新的形势下,计划生育工作需要在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基础上更加注重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也需要不断提高。
专栏 “小国务院”发改委再扩权学者呼吁职能回归
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原属于计生委的“研究拟定人口发展战略、规划及人口政策职责”划归发改委。这一方案意味着,原本被称为“小国务院”的国家发改委再次扩权,成为中国经济改革中的核心部委。3月11日,中编办副主任王峰在接受采访时称,中国经济需要宏观调控,以平衡各地经济、平滑经济剧烈波动,发改委的存在是必要的。对此,学者叶檀发表评论指出,发改委是国务院各部委之间的桥梁,作为国务院的助手,研究重大改革难题,但现在,发改委越来越多地直接插手市场内部,成为市场的上帝,从企业债到基金,都在其管理范围之内。任何权力都有自我强化的倾向,集中了如此多经济权力的部门,其自我强化的倾向不可能自我削弱。考虑到中国经济运行的特殊性,发改委不可能被裁撤,但发改委有必要回归原位,哪一天发改委回归原位,哪一天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就在深水区迈出了重要而正确的一步。
中编办答疑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峰表示,合并后,两个机构中相似的职能将被“兼并重组”,而两个机构中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的职能同时被加强,资源充分利用,另外也方便老百姓办事。现在可以利用的资源更宽了,更大了。因为卫生领域的资源它也可以利用了,卫生系统是比较庞大的。反过来,卫生院、卫生系统医疗服务也得到了加强,它可以对计划生育系统的一部分资源加以利用。
部委领导说
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在组建新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后,计划生育国策必须坚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也处于关键时刻,必须继续推进工作。在机构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很好地做好整合,“人心不能乱,队伍不能散,工作不能断”。针对有媒体问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是否意味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松动?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表示,计生工作不会弱化,而是会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职能整合在一起,国家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代表委员谈
全国政协委员、时任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认为,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确定后,对基层卫生服务和计生服务的职能,将更有促进作用。两种服务力量融合在一起,最终目标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黄峰平表示,改革将使人口计生服务管理的有效性得到加强。改革后,从计生服务、优生干预、围产期随访、母婴健康、儿童生长发育等方面,从信息获取、分析管理等层面,都更有力、更直接。机构改革将有效减少扯皮,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人口计生委主任杨云彦表示:“组建国家卫生和计生委,有利于整合资源,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这体现了改革发展取向,符合时代要求。
专家深解读
在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看来,卫生部与国家计生委在过去有多个职能都是重叠的,两部门管理,有时候并不能将职能发挥最大化,部门结构捋顺后,会有利于卫生方面的统筹管理。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陆杰华表示,计生和卫生两大部门将在优化现有职能的同时,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一方面,计生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服务网已较为健全成熟,可以起到服务网底的作用,提供信息资源;另一方面,除医疗服务外,作为卫生部门另一主要功能之一,公共卫生服务有技术和硬件优势,两者优势互补,即可在孕产妇的围产期保健、产后访视等方面提供更好的初级保健服务、降低新生儿和孕产妇死亡率。此外,“二合一”的整合势必将减少行政审批环节,办一个准生证盖40多个章,街道、卫生、计生等多部门来回“踢皮球”的情况也将得到改观。生育险和医疗险的接合也可以期待。
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将食品安全办的职责、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职责、质检总局的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工商总局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要职责是,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等。将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相应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队伍和检验检测机构划转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保留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具体工作由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承担。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加挂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牌子,不再保留食品药品监管局和单设的食品安全办。
当前,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对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提出更高要求。现行食品安全实行分段监管体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管生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管流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消费。多个部门监管,监管资源分散,每个部门力量都显薄弱,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整体执法效能不高。既有重复监管,又有监管“盲点”,不利于责任落实。同时药品监督管理能力也需要加强。
中编办答疑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峰表示,过去,食品监管采取分段管理,本来一个相互联系非常紧密的监管环节,被切成三段了。这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要么重复检查、重复管理,要么就形成监管漏洞、形成空白。这次把这三段合起来,第一,解决了分段管理多年没解决的问题,使得机构头绪少了。第二,过去在分段管理体制下出现的问题,有望得到解决,至少可以在体制上,避免监管的漏洞,使得监管能够更到位。
部委领导说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邵明立表示,食品安全问题并非是某一个部门就能解决的,此次整合后这个职能是相对集中的,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但是,这并不能解决食品和药品安全领域中的所有问题。重要的是要靠党中央国务院重视,各级政府重视,靠所有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靠所有相关企业高度负责以保证质量。不管是生产食品的,还是生产药品的,只要是从事这个行业的都是产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一定要高度负责,这是更重要的。
代表委员谈
全国政协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刘昕表示,本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整合了四大监管部门,这是在中国现有国情下,协调统筹各方观点后做出的合适的选择。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焦红表示,按目前中国幅员辽阔的地域分布特点和产业结构特点,既有国际化食品的生产,也有家庭和地方的传统生产。从众多的食品生产方式、流通、特有的地方民俗饮食习惯来说,目前最可行最好的提高效率方式是尽可能地整合部门职责向一两个部门集中,完全由一家来完成食品监管的职能是有很大难度的,因此,还需要加挂很重要的办公室职能,以协调农业部、卫生部和食品安全相关的其他部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周文彰也认为,原来的食品药品监管局和各个部门的食品监管职能划归一个部门,一旦出现问题也容易问责。
专家深解读
政府监管研究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刘鹏说,此次改革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老百姓能够更清晰地分清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责,明确食品安全的投诉部门,更容易获得食品安全信息,企业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行政成本也有望降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说,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可望有效改变监管部门“各说各的话、各唱各的调、好事管坏事推”的情况。上海市奶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明是认为,此次机构改革后,食品安全监管从源头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可能实现。另外,北京工商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清杰认为,今后中国食品产业链上,将是国家食药监总局和农业部两个部门管理,这两个部门应加强合作。未来这两个部门应在食品原材料的生产和加工上强化全面合作,保证人们吃到放心食品。
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将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的职责整合,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要职责是,统筹规划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事业产业发展,监督管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机构和业务以及出版物、广播影视节目的内容和质量,负责著作权管理等。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加挂国家版权局牌子。不再保留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
近些年来,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事业产业快速发展。随着以数字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多种媒体综合发展。为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统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资源,促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繁荣发展,将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的职责整合,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这样调整,有利于减少职责交叉,提高管理效率,落实管理责任;有利于统筹推动报刊、出版社、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互联网等新媒体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提高文化传播能力;有利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做大做强,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有利于整合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领域公共服务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中编办答疑
对于在这次的方案中没有看到大文化部设想的体现,中编办副主任王峰表示,机构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看准了先迈出一步。这次把新闻出版总署与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两个机构合并起来,就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至于能不能再往下推,要先走走看。如果说在一定时期把各个方面的任务都非常繁重地加在这样一些机构,为了追求所谓的“大”,把它合起来,顾此失彼,这不是一个好办法。
部委领导说
时任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2013年两会上参加四川代表团讨论时解释说,目前不实行“大文化”改革,有三大原因。第一,文化产业的改革正在深入,分列制度管理有利于目前的改革推进。第二,媒体的融合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因此“大文化”改革对未来整个文化发展、传播方式的影响,还不能够完全预见。观察研究的过程,还需要一段时间。第三,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对我们文化工作的挑战是巨大的,需要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专栏 “大文化”机构设置自下而上推进
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月1日,全国共有210多家地级市、自治州、盟、地区、林区、开发区完成了文化局、新闻出版局、广电局等部门的整合,部分地区同时还将体育局、版权局、旅游局进行了整合,整合的新部门多数以“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对外挂牌。
以省为单位进行的整合相比地级市层面的合并推进速度缓慢,目前只有海南、上海、天津和重庆进行了省级文化、广电和新闻出版的合并,后三者冠名为“×市文广新局”。
其他的,有的仅完成部分所辖城市(区)的整合,且已经正式以“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对外挂牌,这些地区主要包括山西、江苏、浙江、广东、青海、宁夏等,而北京尚未启动相关整合。
代表委员谈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高云表示,从国外的文化部门来看,管理所涉及的内容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以艺术教育为主的教育、以人文旅游为主的旅游。如果说国外的文化管理是“小文化”的概念,那么我们国家之前就是“小小文化”。以前我们的文化管得太细了,相互之间不容易协调。全国政协委员、时任广电总局副局长张丕民表示,机构改革将与职能变化相结合,把政事不分的部分分出去,管理着力点更集中。从现实情况来看,“文广新”的合并已经从县级实行到市级、省级,有了现实基础。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广播电视台首席主持人曹可凡认为,对于新闻出版总署和广电总局的合并,不应该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这种合并应该提供未来行业发展的思路。
专栏 新部委“特长名”之争其实可避免
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公布后,“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名称太长引起舆论一片质疑。根据3月14日全国人大通过的决定,该部委名称拟改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环球时报》当天发表评论说,这一改动首先是政府相关部门对民意的一种积极回应,值得肯定。文章指出,既然可以精简,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精简了。如果是为了准确表达机构的职责范围,那么,“交通部”是否应该改名为“国家民航铁道公路水运部”?文章认为,这一场名称之争的背后,其实体现的是部门利益格局的博弈。大部制应该从组合、整合到融合,不能只组不合或整而不合。多个部门整合后,应搬到一起办公,业务司局也应打散重组,而不是继续自成一体,应该将办公厅等公共服务司局合并,否则就是名合实分,有名无实。
专家深解读
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蔡灵指出,目前新闻出版业占文化产业的比重近40%,但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这一比重或将有所下降,而广播电视业则占文化产业比重近10%,新闻出版业和广播电视业是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关键。目前中国传媒企业受体制制约,多数只能进行单一业务发展,政府需要首先从行政布局上进行改革,使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业更加适应市场环境变化,两部合并后,中国传媒企业有条件实现媒体全产业链发展。北京市社科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认为,本次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整合的确是一个建构文化价值链的过程。文化消费具有统一性,各种不同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可能都是相同一个人,而一个好的故事也可以演变出图书、影视剧、戏剧等不同的文化作品,甚至可以建设主题公园等,原本简单的文化部门划分把文化消费之间的联系隔断了,因此文化领域政府部门过于细致的分类并不利于文化价值的发挥。
专栏 中国海警局与日韩的区别
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国强认为,中国海警局隶属于国家海洋局,单从形式上来看,它只不过把之前分散的力量整合起来,共同进行海上执法,总体会保持行政执法、公务执法的职能。而日本的海上保安厅、韩国的海上警察厅有军事化的特点,属于海上警察部队,它们有时担任军事执法的职能。所以,从力量上来讲,两者还是没有可比性。但是,中国海警局接受公安部指导,边防海警的加入,对于海洋巡航执法的力度的确会加大,毕竟边防海警属于武装力量,巡航的船只上会配有武器,海警具有一定的纪律性和战斗力。
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
将现国家海洋局及其中国海监、公安部边防海警、农业部中国渔政、海关总署海上缉私警察的队伍和职责整合,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由国土资源部管理。主要职责是,拟订海洋发展规划,实施海上维权执法,监督管理海域使用、海洋环境保护等。国家海洋局以中国海警局名义开展海上维权执法,接受公安部业务指导。为加强海洋事务的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设立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家海洋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统筹协调海洋重大事项。国家海洋委员会的具体工作由国家海洋局承担。
专栏 “大海洋局”为何漏了海事局
在这次改革中,5家涉海执法单位中,唯有中国海事局没有并入国家海洋局。在农业部相关人士看来,海事局没有被合并也不无道理,一是因为海事主管救助,与其他部门性质不一样,另外海事侧重点在国际航线的海洋。但这跟海事局实力强也有关系。其实在2005年,国务院领导就提出在北部湾试点,将海警、渔政、海关、海洋、海事合并,当时都说过“允许失败,但一定要做”的话,但一直没做,可见其中的压力。此次除了海事外,另外4家终于实现了合并。
中国现行海上执法力量分散,重复检查、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执法效能不高,维权能力不足。自2012年5月以来,从黄岩岛到钓鱼岛,中国海域没有消停过,中国海上执法力量各自为政的弊端也暴露无遗。此番将国家海洋局的中国海监总队、公安部边防海警、农业部中国渔政、海关总署海上缉私警察合并,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加强了中国的海上力量整合。此次改革有利于统筹配置和运用行政资源,提高执法效能和服务水平。也符合“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要求,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
中编办答疑
根据海洋事业发展需要,借鉴国际有益经验,这次改革将现国家海洋局及相关部门的海上执法队伍和职责整合,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并以中国海警局名义开展海上维权执法。这样有利于统筹配置和运用行政资源,提高执法效能和服务水平。同时,海洋问题综合性强,涉及经济、科技、资源、环境等方方面面,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这次改革设立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家海洋委员会就是基于这个考虑。
部委领导说
2013年3月15日,国家海洋局在北京召开重组国家海洋局视频动员会。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赐贵指出,重组国家海洋局是中国海洋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充分体现了海洋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地位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标志着中国的海洋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刘赐贵强调,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扎实推进重组工作,确保改革任务圆满完成。
代表委员谈
全国政协委员钟文认为,中国党和政府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视已经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建设综合、统一、高效的海洋管理机构”势在必行。全国人大代表、武警云南省总队政委张桂柏大校表示,新的国家海洋局的组建,是从中国海洋建设发展的大局来考虑的,不是针对哪一方面,更不是针对钓鱼岛。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院长高抒表示,“国家海洋局如果只把管理放在领海和专属经济区,就太小了,应针对全球海洋有一个更加明确的使命”,希望其能在国际海洋事务上发声,培养海洋学家,从事海外经济活动等。高抒建议,国家海洋局的使命,可参考美国海洋大气局,其不仅有业务化工作,还建立全球海洋的数据采集系统为业务和科学研究服务,并推动国际合作。
专家深解读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认为,海上执法力量分散是个老问题。我们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不会动摇,这次改革将现国家海洋局及相关部门的海上执法队伍和职责整合,为加强海上执法能力提供了组织保障,有利于提高执法效能和服务水平,加大海洋权益保护的力度。中国社会科学院海疆问题专业研究者王晓鹏认为,此前,中国的海洋执法部门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情况,海洋管理体制不成熟,导致海洋管理存在重叠和盲点,管理比较困难。成立中国海警局是中国在海洋机构设置上的突破,意义重大,在中国海洋管理历史上是个里程碑。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国强认为,中国海警局的设立表明,我们国家在管理海洋、维护海洋权益方面,从体制上进行了探索和提高,同时,对于改变中国海上执法比较分散的状态也有重要作用。
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
将现国家能源局、电监会的职责整合,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主要职责是,拟订并组织实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研究提出能源体制改革建议,负责能源监督管理等。不再保留电监会。改革后,国家能源局继续由发展改革委管理。发展改革委员会主要是做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能源规划的协调衔接。
专栏 体改委为何未能组建?“有三个拿不准”
对于媒体关注的“体改委”没有出现在机构改革名单中,中编办副主任王峰坦言:有三个“拿不准”。
“我注意到最近大家非常关心体改委的问题。第一个,从经济体制改革来讲,现在和改革初期不一样了,我们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接下来的事,就是在这个体制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地深化和完善。这和当初由一个部门来集中思考这个领域如何设计、如何推进,要有一个路线图的情况不一样了。应该说这个体制已经建立起来了,深化改革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结合发展中的问题去加以研究、加以解决。所以在这一轮改革当中,我们叫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这部分的职能现在放在发改委。现在和当初改革的阶段不一样了,要不要再搞一个实体机构,拿不准。”
王峰说,第二个拿不准是把所有改革内容统筹起来,“干得了干不了,没把握”。“现在的改革不仅仅是经济领域,是全方位的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这五大领域都面临着改革任务。”王峰坦言,在范围如此广泛、改革任务如此繁重的情况下,把所有的改革内容都统筹起来,“干得了干不了,没把握”。
第三个拿不准,是一些领域的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放弃现有体系组建新机构推进改革是否可行。王峰说,三个“拿不准”使得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很为难,怎么办?看一看。“给我们时间再慎重地去研究、去思考,在这个问题上就大家的意见共同地去研究、去论证,留待下一步再考虑这个问题。”
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从体制上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和能源行业发展意义重大。上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为加强能源战略决策和能源行业管理,设立了国家能源委员会,同时组建发展改革委员会管理的国家能源局,将能源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实际效果良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电力是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监管独立于能源局之外,造成电监会与能源局在电力改革、投资准入、项目审批等诸多方面职责交叉,不利于整个能源统筹谋划和推动电力行业发展。而且,油气、煤炭等广泛的能源领域并无监管机构,这次改革将现国家能源局、电监会的职责整合,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能更好地统筹推进能源发展和改革,强化能源监督管理,促进能源行业健康发展。
中编办答疑
中编办副主任王峰指出,这次改革,在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的同时,明确该局继续由发展改革委管理。关于民间热议的大能源部,王峰指出,上一轮改革我们专门组建了国家能源局,而且还设置了高层次的国家能源委员会,办事机构设在能源局,经过这几年的运行,实际效果是好的。我们采取了这样一个办法,也是要通过这个改革看看效果如何。现在看来这步走得是对的。另外,还要考虑中国能源企业的情况,所以这个问题很复杂。
部委领导说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两会期间针对大部制改革国家发改委扩权的问题解释说,现在国民经济中有些问题需要综合平衡,国务院把一些需要综合平衡的职责放到发改委。从实际运行看,需要有发改委这样一个机构,国家发改委的职责需要“三定方案”出来后才能进一步明确。对于发改委而言,除了此次机构改革有若干职能划进划出外,更重要的是转变职能。着力点就是“市场能管的,你就不要管;市场管不了的,市场不能管的,你就要管。”
代表委员谈
全国政协委员、中电投总经理陆启洲表示,将电力、油气以及煤炭等行业监管职能放在一起,更加有助于从整体上宏观组织实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等。对于重组之后,能否推动电力体制改革,目前仍未有明确的信号,或需要高层下大改革决心。全国政协委员、中电国际董事长李小琳认为,有必要成立以国务院主要领导同志挂帅的改革领导小组,深化电力改革。全国政协委员、时任国家电监会副主席王禹民表示,这次机构整合是一件好事,有利于国家能源局职能的健全,之前电监会和能源局之间老需要协调,现在合并在一起就方便多了,不用再相互协调,更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专家深解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魏建国表示,成立新的国家能源局,意味着中国能源来源以及利用将会跨上新的台阶。也体现了我们国家未来能源战略的发展方向。从规划、能源布局、各方面科学管理发展来看,需要一个部门来统一。更重要的是,今后中国的能源肯定不能以煤炭为主,而是以各种新型能源、绿色能源为主,包括风电、潮汐发电、核电、太阳能、光能等,这是一个新的布局。复旦大学能源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吴力波说,新能源发展属于能源局的管理范畴,但电监会又是新能源的职能部门,几乎所有新能源最后都要进入发电领域。两个部门合并给新能源发展带来重要的契机,以往新能源发电因电网配套缺乏而造成的“窝电”(意为容量100KVA的电力变压器只给一个小家庭供电,即大材小用)等现象或可得到更有效的解决。
破解大部制改革的“帕金森定律”
机构改革的最大困境在于只看到或者只想解决人员和机构的数量问题。一轮轮改革下来,局面愈加难以控制。这被称为机构改革的“帕金森定律”。为破解这一怪圈,此次改革特别强调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指出,转变国务院机构职能,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向市场、向社会、向地方放权是关键
对于此次改革方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高小平认为,与此前的第六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前进步伐大体相同,保持“匀速运动”。二是都把公共服务部门的整合和加强作为重点,选择改革部门都是各方面改革呼声较高而条件又比较成熟的机构。但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也有不同点,有创新点。第一个不同点是这次精简和整合机构的力度更大,涉及的国务院部门下的司局机构更多,职责整合的力度比上次大,提出“最大限度地整合分散在国务院不同部门相同或相似的职责”,说明国务院机构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第二个不同点是上次在大部门制上是进行探索,刚破题,迈出了第一步,这次则是朝着明确的方向前进,并通过这轮整合式改革,使中国的大交通、大社会、大卫生的格局基本形成,大文化、大能源、大市场监管有了重大推进。可以说,大部门制的轮廓逐渐浮出水面,初步成型。
这次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改革,如何实施能达到改革目的?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认为,有效“放权”是实现政府职能根本转变的关键,对于转型中的中国而言,也将是难得的制度红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此次改革方案最大的亮点就是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以放权破题政府职能转变。比如铁道部,就是向市场放权。方案中关于社会组织的表述,“加快形成政企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解决的就是官办社会组织去行政化问题,这就是向社会放权。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芝鸿也认为,当下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应该从加快政府机构职能转变入手,继续向市场、向社会、向地方放权。他观察到,此次改革突破的重点是政府行政体制,并且触及前段时间社会上议论很多的社会体制,把不该由政府管或者政府管不了、管不好的领域,放给市场、社会和地方。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既是以行政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也是社会体制改革的破题。
人大要全方位监督大部制改革
众多代表委员对改革方案给予赞同和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担心的问题和意见建议。机构调整的核心是职能转变,报告当中提得很好,但是怎么做,没有讲。中国银监会江苏监管局局长于学军代表坦言,大家对这次改革是肯定的,但又担心“换汤不换药”,一些部门成为“影子部门”。过去的六次机构改革,增了减,减了增,分了合,合了分。始终没有走出怪圈。为什么会这样?于学军代表认为,这是因为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需要建立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才能达到方案提出来的目标。因此,应该针对这些改革的内容,赶紧制定详细规划,向社会公布,这样才能保证职能转变、机构改革的想法落实到位。他提议,比如可以要求行政部门每年缩减1%或2%的审批事项、人员及经费;同时全国人均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每年要提高1—2个百分点。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贺州市长白希对本轮机构改革也表示了他的担忧:“过去我们也干过机构改革,减少审批,但往往改革几年后又恢复原状。减事不减人,最后人浮于事的结果就是人要找事做,审批环节便逐步膨胀起来。”白希在广西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呼吁:“我们编制三定方案的原则是人随事走,事权简化了,(这次改革)就要撤庙、撤方丈,吸取以往一些机构改革出现反复的教训。”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发改委主任黄方方建议国务院组成一个强有力的机构、专门的班子推行这次改革,把中央和地方的事权、财权理清楚。全国人大代表、东华大学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所所长严诚忠说:“作为人大代表,我们有责任监督这次机构改革的推进情况。这次改革方案很好,但在如何监督改革的顺利进行和保证改革成效上,并没有明确。我们应该留着这份方案,每年开人大会议时不断追问改革的推进情况。”一些代表委员认为,要顺利推进大部制改革,应该对时间表、扩权后的大部委、下放的权力加强全方位监督。
应立法明确机构职能权限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指出,方案说得很明确,这次改革与职能转变紧密结合、同步推进。职能转变怎么转?方案提出了10方面内容,这10个方面能不能真正落到实处、能不能转型到位,关乎这次改革的成败。此外,在职能转变过程中,还需要同时建立政府的绩效评估机制、责任机制、奖惩机制,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政府效能,满足现代社会对政府的要求。有法学专家提出,机构改革还能达到反腐效果,但是改革后容易反弹,所以应该制定国家组织机构法等法规,固化改革成果。对此,竹立家也表示,有立法的必要。从国际来看,政府机构分为两类:政策性和执行性。政策性比较稳定,而执行性变动较大。应该立法明确各机构的职能、权限,以及执行性机构该如何变动,等等。但是,机构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所以机构改革的效果还取决于行政体制改革、政改等其他改革。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科研部主任许耀桐指出,此前的各次机构改革,确实有反弹迹象,比如改革后成立的部委级事业单位,分流走的人又“回流”。要避免反弹,就必须分权,也就是行政三分制,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这三权分离。如果部门裁并到位,基本上可以解决决策权、执行权分离的问题,最关键的就是监督权。怎样强化纪检监察监督?怎样强化审计监督、媒体监督?怎样加大人大监督?人民群众通过哪些途径,怎样监督政府?这些最好有制度化规定。
“三定”公布,国务院机构改革落到实处
对于如何将方案落到实处,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峰提出了四条措施:第一,抓紧研究制定新组建这六个部门的“三定”规定。在“三定”规定当中要突出强调两条:一是突出强调转变政府职能。新组建的部门不仅仅是机构改革,职能转变仍然是它的主要任务,要把职能转变的要求落到实处。二是进一步突出部门的责任内容。这六个机构的调整还涉及诸多相关部门职能的调整,初步算下来大概有18个机构的职能要随着这六个机构的兴建和组建,相应地进行划转和调整,对相关机构的职能要进行修订。第二,要把重头戏放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落实上。这次改革提出了10条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现在只是落到方案上,有的比较原则。怎么样转换为实际效果?需要把这个任务分配到各部门去,限定时间,按照改革的要求,结合改革的实际对号入座,拿出转变政府职能的具体措施来,然后按照这个措施一步一步地推进。第三,在这次改革的基础上,必然要涉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调整、修订,这项工作也要抓紧进行,为落实改革要求提供法制保障。第四,要切实加强对这项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各个部门一把手负总责,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机构的组建、把职能转变的具体措施都加以细化、加以落实。
根据2013年3月18日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要求,2013年6月底前要完成新组建机构和职能调整机构的“三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人员编制)规定。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最后一个新组建机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三定”规定。在此前后,新部门“三定”方案陆续公布。7月1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三定”方案公布,至此,新组建的6个部门“三定”方案全部公布。这意味着2013年两会期间公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全部落到实处,所有的新部委开始明责履职。2014年年初,相应的机构改革由省一级开始逐步向下推广。
专栏 中编办负责人:国务院职能转变,做到不该管的不管
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中央编办负责人表示:政府职能转变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但目前政府权界仍不够清楚,还是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甚至一定程度上还承担了“无限责任”。
如何转变职能
真正做到该管的管住管好
问:职能转变的重点是什么?
答:这次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突出了四个重点:一是推进职能转移,着力解决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二是推进职能下放,着力解决国务院部门管得过多过细问题,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三是推进职能整合,着力解决职责交叉、推诿扯皮问题,提高行政效能。四是推进职能加强,着力解决国务院部门抓大事管宏观不够问题,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注重完善制度机制。
转变职能的关键是什么
该市场发挥作用的交给市场
问:对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方面有哪些举措?
答: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组织、政府与个人的关系。
这次改革提出:一是减少投资项目审批。二是减少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三是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对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一律予以取消。四是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五是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对按照现行规定需要前置许可的事项,除涉及国家安全、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外,不再实行先主管部门审批再工商登记的制度。
如何规范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将建立统一登记
问: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有哪些举措?
答:为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这次提出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一是逐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引入竞争机制。二是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三是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
如何推进向地方放权
避免“一放就乱、一乱就收”
问:在推进向地方放权、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方面有哪些举措?
答:为更好发挥地方政府贴近基层、就近管理的优势,这次改革提出:一是下放投资审批事项。二是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三是减少专项转移支付。
如何理顺部门职责
税收、社保将建统一信用平台
问:在进一步理顺国务院部门职责关系方面有哪些举措?
答:为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最大限度地整合分散在国务院不同部门相同或相似的职责,这次改革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整合重点:一是按照同一件事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原则,将房屋登记、林地登记、草原登记、土地登记的职责,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职责,分别整合由一个部门承担。二是整合业务相同或相近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三是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门管理的资源。推动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逐步纳入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
如何加强制度建设
身份证号码或成社会信用代码
问:改革方案把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主要有哪些举措?
答:这次改革主要强调了三方面的基础性制度建设:一是推进国务院组织机构、职能配置、运行方式法治化。二是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以更好地落实物权法规定,保障不动产交易安全,有效保护不动产权利人的合法财产权。三是建立以公民身份证号码和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制度,完善信息网络、金融账户等实名登记制度和现金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