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开发你的潜能
6287600000033

第33章 创造,需要“胡思乱想”

一个4岁的孩子,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鹌鹑蛋竟鹌鹑一样都是有花纹的。由此他萌生奇想,就把家中的白母鸡全身涂上了红墨水,希望红母鸡也生出红蛋来。鸡一扇翅膀,刚穿上的“新衣”弄得一塌糊涂。结果,孩子被母亲打了屁股:“看你敢再胡思乱想!”

一位大学生,学习成绩很好却墨守书本。他想将来去搞科研,求教老师:“对于搞科研,您看我最要紧的要学会什么?”老师说:“你要学会胡思乱想。”

褒贬竟然如此对立。你对“胡思乱想”是投赞成票,还是投反对票?

我们还是先看看科学史上真实的故事。

太阳东升西落,是世代的人们无数次观察到的现象。人们头脑中逐渐形成了太阳围绕地球转的印象。而且,看上去“小小”的太阳绕着“庞大”的地球转非常合乎情理。人们的这个印象,被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肯定下来,并由一世纪哲学家托勒密完成理论系统,再加上宗教的支持,到了哥白尼时代早已成了不容怀疑的“真理”。而哥白尼却一反常识提出“日心说”,在当时人们看来岂不是“胡思乱想”?

在四百年前的欧洲,教授们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学说都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的快些。常识也是如此:一块重的石头很快就落到地面,而轻的羽毛则飘飘摇摇好半天才落下来。亚里士多德是先哲圣贤,教授们是学术权威,常识又是如此地妇孺皆知,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的快些这种看法,自然是“绝对可靠不容置疑”了。可伽利略硬是来“唱反调”,提出轻重不同的物体一样快地下落。这观点就是今天也许还有人斥为“胡说”,在当时人们眼里岂不更是“胡思乱想”吗?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自古以来的真理,虽有歉丰,但万变不改其种。物种变化只存在于神话之中。于是,当年达尔文提出的物种进化论,被嘲讽为企图“用一串气泡做成的一条坚固的绳子”,被看成十足的“胡思乱想”。

今天我们都知道,麻雀是受保护的益鸟。但是,几十年前,也就是离今天不远的上个世纪的50年代,我们在一场全国爱国卫生运动中,曾经把麻雀列为“四害”之一,要和苍蝇、蚊子、老鼠一起扫除。著名科学家和科普作家高士其先生,1958年专门在《学习》杂志上撰文,列举了麻雀的“罪状”。后来,人们论及麻雀的害处时,大多引用高士其先生的“科学定论”,麻雀的危害也就“板上钉钉”流传开来。那时候,如果有人说麻雀是益鸟,自然会被斥为“胡思乱想”。

然而,正是这些“胡思乱想”推动了科学的进步。科学史上的大量事实说明,很多新学说的提出,新真理的发现,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胡思乱想”的结果。只是因其与以往的常识相背离,与人们普遍承认的旧真理相冲突,为人们的习惯想法所不容,开始时总是被视为“奇谈怪论”、“胡思乱想”。科学史家萨尔顿说:“科学总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这正是它的本性。只有科学在睡大觉时才不如此。”“胡思乱想”给科学带来革命,科学欢迎“胡思乱想”。

从心理学方面看,“胡思乱想”其实是发散性越轨思维。心理学认为,人的思维方式有两种:一是习惯性循轨思维,一是发散性越轨思维。前者是严格遵循传统思路、确定的概念和流行的模式规范来思考的,“循轨”两个字很形象地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的特征;后者是突破甚至反叛已有的传统思路、知识结构和模式规范来思考的,“越轨”两个字足以形象地让人理解这一思维方式的特征。“胡思乱想”所以被称之为“胡思乱想”,就在于它的“越轨”,就在于它的“叛逆”。

循轨思维有其功绩,对于解决大量的一般性课题,它有效率高,精力省,可靠性大等优势。但是,对于解决具有革命意义的创造性课题,它就无能为力了。如果一味地去循轨思维,不敢越雷池一步,哪里还有科学的革命,哪里还有创造?

下面这个科学史的故事,会给我们以警醒。

1712年,英国人纽可门设计制造的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终于诞生了。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台独立的机械动力机器。它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将热能转化为机械动力的开始,奏响了工业革命的序曲。

然而,50年之后,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纽可门蒸汽机的弊端暴露出来:效率低下,用途单一。对蒸汽机进行改造,是时代需要,势在必行。于是,在18世纪下半叶,不少有志之士致力于纽可门蒸汽机研究改造。

其中最负盛名的,要数斯米顿了。斯米顿在青年时期,从事过冶金、桥梁、海港、运河等方面的工程设计与施工,几乎走遍了整个英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各项工程设计中,他接触过包括纽可门蒸汽机在内的各种动力机械,并研制了很多风车、水车之类的动力机械。因此,英国人称他是“近代第一个工程学家”,“英国第一流的机械师”。18世纪60年代,他迷上了纽可门蒸汽机,并开始深入研究。他对外宣称:“我要制造一台优秀的蒸汽机。”所有的人们都相信他会取得成功,因为他是全英国最优秀的机械师。

思维严谨,考虑镇密,工作认真,是斯米顿之所以能取得一项项优异成绩的绝招,研制蒸汽机自然也不会例外。他搜集调研了各种型号和规格的纽可门蒸汽机,甚至将英国各地所有能找到的正在使用的100多台蒸汽机的技术数据,都做了对比统计,列出了详细的表格。

应该说,他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这不,他在厚厚的一沓表格中沙里淘金一样准确地找到了目标:37号。他经过综合分析,排列序号为第37号的纽可门蒸汽机效率最高。于是,37号机被作为样本选取出来,斯米顿以它为蓝本,制造了一组试验模型,逐项进行比较。经过整整三年时间,进行了130多次的定量实验分析,他终于掌握了从制造1马力蒸汽机到76马力蒸汽机的所有关键实验数据。他也从中得出了一个结论:“制造蒸汽机,功率不能太大,也不能大小,8至10马力,处在效率抛物线的最高点,是最佳选择。”在他的主持下,一台8马力的新的纽可门式蒸汽机开始制造。

有人不禁对他的做法产生了怀疑:“先生,您不对纽可门蒸汽机进行彻底改革,能制造出最优秀的蒸汽机吗?”

斯米顿胸有成竹,颇为自信地说:“经过我多年的研究,在所有的动力机械中,纽可门机是最好的;在所有的纽可门机中,37号机综合效益最佳;而根据37号机进行的实验,8马力机型最省煤。这种优中选优的方法难道会错?”随后他宽容的一笑,补充说,“再说,我还要对纽可门机进行必要的完善。例如,气缸与活塞之问缝隙过大,圆度不相配,不但蒸汽容易泄漏,并且影响真空的形成;再比如,锅炉距离气缸太远,蒸汽在运输过程中会损耗热能……总而言之,工程要合理,加工工艺要精细,就一定能制造出性能最优越的蒸汽机。”

斯米顿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完善工艺方面。他以锲而不舍的工作态度,最大限度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使蒸汽机的各个部分都达到了最佳组合。一台经过改良的纽可门蒸汽机终于诞生了。经过实用测定,它的效率达到了以前的两倍。斯米顿非常得意。因为他知道,世界上任何人制造的纽可门蒸汽机的效率,也不可能超越他。

然而,经过他改良的蒸汽机,从根本上说仍然是纽可门式的蒸汽机。充其量只能说是一种更加完善的类型。纽可门蒸汽机的主要弊端依然存在。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人迷恋上了蒸汽机的研究。他就是当时还无人知晓的普通机修工瓦特。

瓦特对纽可门蒸汽机进行了革命性的创新。1776年,他制造出了带有分离冷凝器的蒸汽机,其热效率比纽可门式提高了将近6倍。1781年,瓦特更受中国式风箱的启发,设计制造出双向做功的瓦特式蒸汽机——纽可门机已经彻底脱胎换骨了。1783年,他更是一鼓作气,为蒸汽机安装了曲轴连杆,彻底改变了蒸汽机的功能输出方式,使之成了万能动力机械,广泛应用于纺织、冶金……瓦特蒸汽机提供的巨大动力,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狂潮,并迅速席卷欧美……

一个无名的机修工成功了,而第一流的机械师错失了良机。

后来,当斯米顿听说瓦特发明了万能蒸汽机时,他还不大相信,特地前去参观。当他望着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能蒸汽机隆隆作响时,不禁仰天长叹:“上帝,机会为什么从我手里溜走了?”

为什么从斯米顿手上溜走的机会,却被瓦特抓住了?

斯米顿所以让机会从手上溜走,就在于他的习惯性循轨思维方式。他迷信纽可门,不敢超越,只是满足于完善与改良;而瓦特所以抓住了机会,就在于他的发散性越轨思维。他不受条条框框限制,立志于突破与创造。

就是这样,创造,需要“胡思乱想”,要创造,就要敢于“胡思乱想”。

看来,我们大可不必对“胡思乱想”抱那么重的偏见,提起它就使劲摇头,甚至象开头的那位母亲那样对它疾恶如仇。要解脱思想的桎酷,冲破精神的牢笼,就要解放思想,敢思敢想,“胡思乱想”。年轻的朋友们,你想成为新世纪的创造性人才吗?请你拿出点勇气,做智力的叛逆者,来点“胡思乱想”吧。也许,你的“胡思乱想”会在学习和工作上有所创见;也许,你的“胡思乱想”会导致小小的发明;也许,你的“胡思乱想”会弥补科学本身尚存的缺陷;也许,你的“胡思乱想”为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当你为“胡思乱想”拍手叫好的时候,相信你不会放弃知识的刻苦学习和事实的辛勤积累。因为你知道,我们说的“胡思乱想”决非凭空的主观臆想,而是靠坚实的丰富的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孕育的创新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