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人的人格
6285900000079

第79章 后世对于蔡邕的苛评

其实,倒是需要认真指出的是,唐玄宗李隆基本人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音乐家。他不仅精于多种乐器的演奏,而且还堪称是一位当时少有的作曲大师;自然,酷爱音乐的他大力扶植音乐在当时社会上的发展和传播,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革完善了当时的音乐制度。让我们想,这些难得的际遇都应该会使得那些原本出身、待遇尤其社会地位低微的乐师们顿生知己之感,传统社会中一再强调“戏子无义”,而雷海青却如此有情有义,自然这绝不是偶然的。

同样的,董卓之于多年生活在困顿和失意中的蔡邕而言,多少给了他一丝燃起未来的希望之火。就像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在其《读通鉴论》中所分析的那样,董卓干脆地除掉了宦官集团的势力,而蔡邕又是深受宦官之苦的,所以蔡邕几乎都要把董卓当成知己了。不过王夫之又批评了蔡邕为人和行事,他以为蔡邕并不是惧怕被董卓诛灭全家才被迫出仕的,而是因为他内心还是认同董卓的;王夫之认为蔡邕不过是只是一个有学无识的书呆子,他不能正确、清醒地看透董卓的本质,相反他还同情董卓的死,因此像蔡邕这样的糊涂人好像根本不值得后人同情。不仅如此,王夫之还认为蔡邕给当时的士林带来了一种很恶劣的影响:“邕之应董卓召而历三台,此何时也?帝后弑,天子废,大臣诛夷,劫帝而迁,宗庙烧,陵寝发,人民骄死于原野,邕乃建议夺孝和以后四帝之庙号,举三代兴革之典礼于国危如线之日,从容而自炫其学术,何其愚也!”(《读通鉴论·灵帝篇》)也就是王夫之认为,一方面蔡邕出仕的时机不对,出仕的人不对,出仕后的表现也显得很愚蠢。

批评蔡邕的声音还有很多,有的说他根本无德,尤其无史德,比如南宋末学者王应麟在其《困学纪闻·卷十二》中说:蔡邕的文章到今天(指南宋)存有九十篇,而给别人做的悼词和墓志铭就占去了其中一半……他自己说:“我作《郭有道碑》,惟独没有让我感到惭愧的言辞”,其他文章就可以想象了(是多么做作)。其他如称颂胡广、黄琼等人的传记,几乎已经把地位列到同老子、韩非等人同等了。如果让他完成后汉史,还可能具有南董氏那样的直笔吗?(大意)还有的批评他根本无史才,比如清代大学者章学诚在其《丙辰札记》中说:蔡邕虽然学识广博,但是识见一般,从留存下来的他的文集碑铭看,并没有看到他的长处。想来如果让他写作后汉书,未必胜过《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大意)还指出他的文学作品根本没有什么创造性,大学者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更是不容否定地斥责道:从东汉末年以来,节义衰而文章盛,这是由蔡邕开了这个不好的头。他出仕董卓,这是没有操守;董卓死时他为之哀叹,是没有见识。从他文集看他为别人滥作碑颂的例子,就可以知道他平时的为人了。因为他的文采富丽而交游广泛,所以后人为他立传时多有溢美、颂扬之辞,唉!蔡邕的为人当让后人引以为戒啊。(大意)总之,把蔡邕的人品学识说得很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