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人的人格
6285900000075

第75章 蔡邕其人及其亡命天涯始末

仔细说起来,这个蔡邕应该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虽然他的声名在一段相当长的历史风尘中还一度被贬损过;而他的女儿,就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女文学家蔡文姬。

按照《后汉书·蔡邕传》中的记载,蔡邕字伯喈,陈留人(今河南杞县),生于东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一说为阳嘉二年),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虚岁六十一。其人博学多识,学贯天人,是当时著名的辞赋家、散文家、史学家、书法家和音乐家,还好“数术、天文”,祖上也多是些有名望的贤士。蔡邕还是个出了名的大孝子,母亲生前事之以礼,母亲死后葬之以礼,并在母亲墓旁结庐守墓,动静以礼。他的孝道甚至感动了上天,以至天降异象于其家,吸引了很多人去观看:“有菟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不仅如此,他居然与叔叔、堂弟们都不分家,家乡的人都称赞他的气度和仁义(那时候朝廷选官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看一个人在其家乡的名声大小)。

后来,到了汉桓帝的时候(147-167年),几个大宦官当权(“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他们听说蔡邕古琴弹得不错,想让蔡邕来给皇帝弹琴解闷儿,于是“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可是蔡邕作为一介堂堂儒士,蔡邕像,选自清·顾沅《古圣贤像传略》。哪里甘心成为人家手上的玩物啊,当他被迫行走到偃师这个地方时,就“称疾而归”,也就是装了一场病就赶紧回家了。在家闲居的蔡邕一门心思专注于研究古代学问及器物上,也不结交当时的权贵或者朋友。其间,他还写作了一篇“设难体”(当时流行的一种文体)的文章《释诲》,以自我规诫和勉励(此文在《后汉书·蔡邕传》中收录了全篇)。

170年,蔡邕被当时的司徒(最高级别官员,“三公”之一)桥玄请入自己的幕府,桥玄非常敬重蔡邕,又让他去补任河平(应为“平阿”)县的长官。后来皇帝拜蔡邕为郎中,专门修撰史书,再后来又升任议郎(中级官员,可参与朝政)。蔡邕认为当时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儒家经典“六经”(指《诗经》《周礼》《春秋》《尚书》《周易》《乐经》)“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学术进步的需要,于是他就在当时皇帝的授权下联合一批有学问的官员花大力气正式重新校正、修订了《六经》。书修成后,熹平四年(175年),“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也就是说蔡邕把亲自写好并刻在石碑上的六经立于太学门外,往来观看蔡邕手书版《六经》的人始终络绎不绝,可见蔡邕在当时巨大的学术影响力。

然而当时乃衰乱之世,宦官当权,虽然汉灵帝比较信用蔡邕,蔡邕有什么重要建议汉灵帝都能够认真听取,汉灵帝有什么疑难还会向蔡邕咨询。但蔡邕因为实在看不惯宦官集团的那种骄横跋扈和贪权误国,于是上书重重弹劫宦官们。可是事情不幸被发觉,结果蔡邕反倒与他的叔父蔡质一同被诬陷下狱,那些被激怒的宦官们还准备杀了这叔侄二人。最后,灵帝身边一个叫吕强的中常侍为人尚正直,力劝灵帝为蔡邕开罪,蔡邕才勉强得到了一个流放的命运,还不得被赦免。不过他的政敌(仇家)却不想放过他,居然派了杀手半路上要刺杀蔡邕,幸亏这也是个讲义气的杀手,他得知了蔡邕的大名后便没有对他下毒手;可他的政敌还不死心,屡次收买人杀害蔡邕,结果还是因为蔡邕的人缘和名声实在太好,最终得以幸免。蔡邕被流放到五原安阳县(今内蒙古包头西北),想来当时的处境已经很悲惨了。

后来,蔡邕的命运突然又出现了转机,“邕前在东观,与卢植、韩说等撰补《后汉记》,会遭事流离,不及得成,因上书自陈,奏其所著十意,分别首目,连置章左。帝嘉其才高,会明年大赦,乃宥邕还本郡”,也就是说皇帝看他的才学还能发挥很大用处,就好心好意地赦免他回到自己的家乡(本来是不许赦免的)。可是,这时心性高傲的蔡邕又得罪了本来想为他送行的五原太守王智,这王智是当时中常侍王甫的弟弟(估计蔡邕一定非常蔑视和仇恨宦官集团的人),王智怀恨蔡邕,又向朝廷讲了蔡邕的坏话,蔡邕也听到了这个坏消息,他觉得这次可能死罪难逃了,只得亡命天涯,不过这次却寄身到了相对富庶的吴地(今江浙一带)。

蔡邕能够成功脱离虎口,也说明他朋友多,人缘好,说明他为人厚道,虽然甘于淡薄自守,但并不过分清高,看来还是喜欢和人打交道的,尤其他还对有些朋友有求必应,比如为他们题撰一些碑铭、赠诗之类,这些作品往往都得以流传到今天,虽然他们的艺术价值并不算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