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人的人格
6285900000062

第62章 为保全君主的体面,一介书生冒死两屈秦王

这第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关注的人物就是战国时代的蔺相如。

我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一篇《将相和》的文章,里面就把蔺相如的人品、事迹拔得非常高,以此蔺相如曾经给我们的童年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且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的记载,西汉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就是因为仰慕蔺相如之名才改名为“相如”的)。不过,课本中那还是粗略的、文学化的故事而已,这里我们就要依据《史记》中的记载仔细地、尽可能客观地讲一讲他的生平了。

在《史记》中,蔺相如的传记是和赵国名将廉颇的传记掺合在一起写的,以此可见二人关系之非同寻常,实为赵王属下的股肱之臣。蔺相如是名副其实的赵国人,他最初在赵王的宦官令(头目)缪贤门下做“舍人”(门客),想来这也是一条进身的门径吧。当时是赵惠文王当政,一次他从楚国得到了一件奇宝——和氏璧。可是,这赵王还没有把这宝贝在手心里暖热,得宝的消息就被贪心的秦昭王听说了,秦昭王就给赵王写了一封信,说是想拿秦国的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

这可把赵惠文王给急坏了,当时是秦强赵弱,他把包括廉颇在内的一干子武将文臣都召集到一起商量:如果我把宝贝给了秦王,也许他要反悔不给我们城池,我们白白受欺骗;如果我不给他呢,又害怕他派兵来攻打我们(这可如何是好呢)。“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主意还没商量出来,但还是需要选派一个有勇有谋的人出使秦国来完成这项使命。这时候,作为赵王宦者令的缪贤就推荐自己的“舍人”蔺相如来担当此项使命;赵王问缪贤何以知道蔺相如的见识和才干,缪贤就对赵王说:“臣下我曾经因为有罪,于是私底下就想逃亡到燕国去避难,但是臣下的舍人蔺相如却反对臣这样做;我就对蔺相如说我曾经有一次跟随着大王在边境上与燕王聚会,当时燕王偷偷地握住我的手表示说愿意和我成为朋友,所以臣下我当时觉得应该去投奔燕王。可是蔺相如却对我说,当时燕王愿意结交我那都是看在我被自己的君王宠幸的面子上,一旦我失势,燕王就不会愿意搭理我了;而且赵强燕弱,燕畏赵,燕王一定会把逃亡到他那里的臣下我绑缚回来(送给赵王),这样我只有死路一条;最后,蔺相如劝说臣来主动向大王请罪(‘肉袒伏斧质请罪’),结果我才有幸被赦免。所以从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蔺相如有才识,可以担当使秦之命。”

于是赵王就下令召见蔺相如,向他询问对策。蔺相如(卖了一个关子)回答说:“秦强而赵弱,不能不给他们宝贝。”赵王又担心秦王失信,蔺相如说:“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责任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责任在秦;考量二者的得失利害,还是应该把责任推向秦国一边。”赵王无奈,又问谁可以出使秦国,这时候蔺相如就自荐道:“大王一定苦于无人出使,臣下我愿意捧璧出使。如果秦王兑现承诺,我就把璧留给他,如果他失言,臣下一定会把璧完好带回(完璧归赵)。”赵王看蔺相如如此有决心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后来,秦王在章台接见了蔺相如(有轻视之意),秦王见到宝贝之后很高兴,不过正如赵王所忧虑的,秦王根本没有拿城池交换宝贝的意思。于是蔺相如在想办法将和氏璧拿回手中后,慷慨陈辞般数落了贪婪的秦王一番,最后对秦王威胁说:如果大王要强人所难,我蔺相如就和这块和氏璧同归于尽(“臣头今与璧俱碎於柱矣”)。秦王见蔺相如意志决绝,就没有再为难他;而蔺相如也料定秦王不过是缓兵之计,于是就让手下人带着宝贝抄小路跑回了赵国。

最终,蔺相如又利用巧妙的说辞打动了秦王,秦王于是在朝堂之上(升格了待遇)再次接见了他,“毕礼而归之”,非常客气地就把蔺相如送回了赵国。

蔺相如荣归赵国,赵王认为他为自己的国家争得了荣誉,所以封他为“上大夫”。而以城换璧之事,因为秦王根本没有诚意,也就此不了了之。

不过后来秦国大举伐赵(这几乎是家常便饭),攻取了赵国的石城。挟战场胜利之威,秦昭王让使者捎话给赵王,如果想和好的话就到西河(黄河)南岸一个叫渑池的地方相会。起初赵王惧怕不敢成行,但是在廉颇、蔺相如等的一致劝说下才坚定了决心(把后事都交代了一遍)。

在渑池之会上,秦王喝酒喝得很畅快,竟突然提议道:“寡人我私下里听说赵王喜好音乐,那就请弹奏一曲助助兴吧。”于是“赵王鼓瑟”,赵王性子有些懦弱,实在不好拒绝;只是没想到秦国的御史把这件事带有侮辱性地记载道:“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这时候蔺相如觉得不能就这样善罢甘休,应该把自己主上的颜面挽回来,就上前对秦王说:“我们赵王也私下里听说秦王您善为秦声,还请您用盆缶(注:应该是秦国的传统乐器)奏一曲,以相娱乐。”秦王听后大怒,坚决不同意。“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蔺相如把乐器给秦王递上前去,可秦王蔺相如像,选自《东周列国志》。就是不肯答应演奏。就在这关键时刻,蔺相如竟向秦王以死相要挟:“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就是说你要再不答应,我蔺相如就与你同归于尽了。秦王的左右侍从想要杀了他,可是蔺相如“张目叱之”,秦王的左右居然不敢造次了;不得已,秦王只好带着一脸不悦之色为赵王击缶,于是蔺相如也学着秦王的样子让赵国的御史上前来记载道:“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这时候秦国的群臣突然提出了这样的无理要求:“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而蔺相如更是针锋相对:“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结果,整个酒宴上秦国都没能占到什么便宜。赵国在军事上也有所准备,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之会后,因为蔺相如保全了赵王的体面,赵王把有功的蔺相如封为上卿,地位在老将廉颇之上。而后廉颇因为不服,就与蔺相如产生了矛盾;可是由于蔺相如胸襟开阔、顾全大局,处处对廉颇忍让,后来,廉颇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于是就上演了历史一幕有名的好剧——负荆请罪,蔺、廉二人就最终接成了“刎颈之交”,这就是人们平常所谓的“将相和”的历史佳话。

司马迁对蔺相如的勇气和作为赞叹道:“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所以到了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可见蔺相如的故事的确是深入人心的。

蔺相如的不凡之处在于他能够当机立断,绝不多加犹豫,而且不惜一死,勇气可嘉,是偶然同时又是一种必然成就了他的不朽英名。但关键在于,他那种绝不甘示弱、据理力争的精神,尤其他对于君王的那种赤胆忠心,才是他大勇大义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