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人的人格
6285900000047

第47章 乐毅成了燕昭王的黄金台下客

696年,即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反叛,武则天命令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右拾遗陈子昂随军出征至幽州(今北京大兴)。主帅武攸宜不懂军事,而陈子昂进谏又屡屡遭拒。诗人登幽州台(即蓟北楼),想起了如燕昭王、乐毅那样君臣相得的古人,更想到自身壮志难酬,不禁悲从中来,于是写下了一首传诵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只用寥寥四句,就把追慕古代明主贤臣、悲叹自身不遇的感慨抒发得淋漓尽致。诗云: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继陈子昂之后,以诗句赞叹燕昭王任用贤能并感慨自己不得遇明主的,是更为著名的李白。李白名诗《行路难·大道出青天》的后半段即写道: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辛剧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没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遭遇,不知道关于燕昭王、乐毅的故事,是很难理解写作诗篇时的陈子昂与李白的。《史记·乐毅列传》载:“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沙丘之乱: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一代贤君赵武灵王废嫡立幼,传国于公子何,又分代郡为之国于废太子章,武灵王自号主父于沙丘宫居。后来公子章因不满而作乱失败,逃归主父处并被收留,因此赵将李兑、公子成兵围沙丘宫,结果章被杀,主父因困厄而死。沙丘之乱,严重打击了正处于上升期的赵国国势。

子之之乱:子之是燕王哙的相国。燕王哙听从子之党羽苏代等人的劝诱,欲图先古贤王“禅让”的美名而将王位让与子之,导致燕国大乱,齐国乘隙伐燕,燕大败,燕王哙与子之皆死,燕国几至亡国。燕昭王怨齐,未尝一而记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乐毅是战国初期魏国名将乐羊的后人,先是在赵国为将,受到赵武灵王的赏识。哪知命途不济,正当乐毅欲在倡行“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麾下有所作为之际,赵武灵王却死于沙丘之乱。乐毅选择了离开赵国,去了其先祖乐羊的故乡——魏国。乐毅的离开,有可能是出于避祸的考虑,也有可能是他担心没有了赵武灵王的赵国不会给他充分施展才干的机会。

《燕昭王立黄金台招纳贤士》图,选自《春秋五霸七雄列国志传》。版画描绘了燕昭王采纳老臣郭隗的建议,为兴复燕国而立黄金台招纳各国贤士之事。

离开了赵国的乐毅,在魏国没有得到重用甚至可能是郁郁不得志。当听到燕昭王礼贤下士的消息时,他借出使之机去了燕国。太史公以寥寥数字道出了燕昭王对乐毅的礼遇——“以客礼待之”,也就是说把他当客人一样尊崇而不以其为臣。这不由让人想起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所说的“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乐毅是以魏国使臣的身份来到燕国的,不知燕昭王在恳请乐毅留燕时有没有流着泪对乐毅说“将军必欲去,如燕国苍生何?”乐毅本已有心投燕,加上燕昭王倾心以待,结果是“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于是,燕昭王“厕之宾客之中,立于群臣之上,不谋父兄,以为亚卿”,即不同父兄宗亲大臣商议,就给乐毅仅次于正卿的爵位,并且对其的尊崇与信任始终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