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人的人格
6285900000044

第44章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著名的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经在他的一篇题目为《现代学术论衡》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如孟尝君门下之冯谖,平原君门下之毛遂、信陵君门下之侯赢,此皆三公子三千食客中所稀见难得之杰出人材,然世人亦仅知孟尝、平原、信陵而已,自经迁书之详载,乃知孟尝、平原、信陵之得为孟尝、平原、信陵,其背后乃大有人在。此乃一番绝大提示,绝大指点。”于此我们可见,窥一斑乃可知全豹也。

明末有一位叫曹学佺的士大夫为一名作徐五的狗屠作了一首诗,其中有这样两句:“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两句诗因为有力地针砭了一种悲哀的社会现实而被后人广为传诵。当然这种说法不免偏激了些,只是这其中包含了人们对于当时读书人(也就是所谓国家栋梁)的一种巨大失望感——好端端的一个大明王朝最后顷刻之间就土崩瓦解了,尤其还出现一大批以洪承畴、钱谦益、龚鼎孳之流为代表的没有气节、投降敌人的负心的读书人——也就是所谓汉奸,以及以马士英、阮大铖之流为代表的祸国殃民、其心可诛的所谓读书人(至少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这样)。最后,怀着深深悲慨与无奈的曹学佺,也一同随着他欲犬马效忠的南明隆武政权的灭亡,于公元1646年为自己的忠贞不屈的信念殉了葬,更加激起了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入反思。

然而正是对比那些受过良好教育、出身高贵或者身居高位而贪婪自私乃至背信弃义的“负心”的读书人,一大批出身微末、没读过多少圣贤之书的“屠狗”辈,在关键的时刻能够为自己投身的君主(朋友)挺身而出,甚至不惜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事实怎能不令人为之感叹呢——“橹樯空大随人转,称锤虽小压千斤。利锥不与囊中处,文武纷纷十九人”。有人可能会以为上述三个故事中除了那个真屠户的朱亥,其他如毛遂有智有勇,应该算不得“屠狗”辈;还有冯谖、侯嬴辈也非卤莽之徒,他们只是先前没有适当的机会才没有表现出自己的出色才能,何谓“屠狗”呢?其实这里所谓“屠狗”,只是缘于他们出身低微,长期不为所用而已。尤其他们更没有后世封建士大夫的那种虚伪、做作、自私和华而不实,乃至口是心非。

这里倒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值得说一说,那就是史书上本来并没有记叙关于毛遂身后的事情,不过今人却突发奇想为毛遂编造了一个身后事——说毛遂后来因为名声传到了赵王的耳朵里,赵王就想用他为大将,带兵去抵御意图趁火打劫而入侵赵国的燕国军队。毛遂自知才德有限,这次不仅没有了敢于自荐的勇气,甚至还试图拒绝赵王的任命。然而赵王不听,坚决要毛遂挂帅出征,结果毛遂硬着头皮就上了战场,最后吃了败仗,于是“除了以死谢罪,别无他途……毛遂避开众人,到一个山林子里,拔剑自刎,鲜血淋漓地倒在了‘毛遂自荐’的神话里”,甚至竟还有人据此进一步得出了“人怕出名猪怕壮”的结论。

很明显,这样的编造多少是显得可笑的,虽然在毛遂促成赵、楚合纵之后,当时的燕国的确又对赵国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权且不论历史事实怎样,单说毛遂仅仅是一位“纵横家”,或者他还懂得一些剑术,但是我们能相信赵王会让一个不懂得军争、起码也可能没有任何军事指挥经验的人上阵指挥军队吗?显然不能!其实,一个人在某些方面突出,往往意味着他一定在某些方面相当不突出,“术业有专攻”嘛,甚至像苏秦、张仪这样的可以堪称伟大的纵横家,政治上了得而军事上就实在乏善可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