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人的人格
6285900000043

第43章 望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这第三个故事与同样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魏公子魏无忌(信陵君)有关系,不过魏无忌的声名在四公子中应该是最高的。

当时魏国有一个隐士名叫侯嬴,已经七十高龄了,家里很穷,当时不过只是一个魏都大梁东门的守门人,地位极其低微。有一次魏公子魏无忌听说了他的不俗的名声,带着厚礼去请侯嬴来自己的府上做门客。可是,这侯嬴却不肯接受,他说:“臣下我修身洁行(不沾势利)已经几十年了,哪能一朝就因为自己做守门人的穷困就收受您的财物呢。”后来有一天魏无忌家大宴宾朋,魏无忌坐着马车亲自去迎接侯嬴,希望他在大家面前露个脸儿,并且还把车子左边的尊位空出来想留给侯嬴坐。这一次侯嬴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冠,没有拒绝,也没有礼让一下就坐上马车坐到了魏无忌的左边,不过他却伺机暗中观察魏无忌的反应。“公子执辔愈恭”,魏无忌态度越来越恭敬了。侯嬴此时突然对魏无忌说道:“我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在市集上做屠户,我想搭一下公子您的便车去瞧一瞧他。”魏无忌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到达目的地后侯嬴就下车去见他的朋友,此人名叫朱亥,是个集市上杀猪的屠户,可是见到魏无忌居然没有丝毫低声下气的样子,理都不理好像没看到一样,“俾倪故久立”;侯嬴在和朱亥谈话的过程中又偷偷观察魏无忌的反应,“公子颜色愈和”,好一副礼贤下士的恭顺样子。就在这个时候,宾朋们都已经到了公子家,就等着公子回来开宴呢。满集市上的人也都过来围观,看着公子牵着马缰绳等在侯嬴一旁。而那些跟随着公子一块来的骑士们都在暗地里骂这个侯嬴(怠慢公子),然而侯嬴看看公子的脸色,仍然没有一点着急的样子,于是侯嬴就告别朋友上了公子的车。

等到他们一行人到了魏无忌家,魏无忌请侯嬴上坐,然后向其他宾客们一一介绍侯嬴,宾客们(因为侯嬴出身低微而能得到公子如此厚待)都感到非常吃惊。酒喝到兴头上的时候,魏无忌又站起来为侯嬴祝寿,侯嬴便当着大家的面对公子说道:“今天公子如此厚遇我侯嬴,我已经感到非常知足了。侯嬴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守门人,而公子居然不惜大驾去亲自迎接我,还远远超出了对待一般人的礼数。我之所以长久地耽搁于市集之中,那正是想成就公子礼贤下士的美名啊!而过往围观的人看到公子为一个像我侯嬴这样的不值一提的小人,竟如此谦恭有礼,那还有谁不感佩公子的贤明呢?”“於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侯嬴后来又对魏无忌说道:“上次我们一块去见的我的那个朋友朱亥,也是一位有才能的人,而世人都不了解他,所以他才隐没于屠户当中。”“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也就是说魏无忌几次派人给朱亥送礼,他都收下了,却不对公子表示感谢,魏无忌很是纳闷。

后来,赵国在长平之战失败之后被秦军包围了都城邯郸(前面的故事中已经提到了这件事),赵国的平原君向魏无忌求救,因为魏无忌的姐姐正是平原君的夫人。为公为私,魏无忌都应该义不容辞地去帮助赵国,而且魏王这时也派出了大将晋鄙率十万大军去救赵。然而,秦昭王派使者来威胁魏王,说(如果魏国敢于救赵的话)一旦灭亡赵国后下一个目标一定是魏国。此时魏王害怕了,当时的秦国已经非常强大了,魏王于是让人命晋鄙停止了前进(“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这时候一看势头不好,平原君赶紧派使者传话给魏无忌道:“我赵胜之所以要和你家结亲,那正是因为仰慕公子你能急人之困的高义啊!现在秦军眼看就要攻破邯郸了,而魏军却迟迟不来营救我们,这难道就是公子你的高义的体现吗?而且纵使你不怜惜我赵胜的生命,难道你也不怜惜你姐姐的生命吗?”一番激将之辞令魏无忌坐立难安,他多次去恳请魏王出兵救赵,而且还派出自己的宾客辩士去游说魏王(“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可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最后看实在没有办法了,魏无忌不愿意苟活而使自己落下一个恶名,带上自己的宾客们,乘着百余辆马车,“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可是当他们一行到达大梁的东门时,守门的侯嬴知道了这件事,就拦住了他们的去路。他对魏无忌说事情还有办法可以挽回,而大家这样盲目地赴赵只能是去白白送死。于是魏无忌就停下车驾来听侯嬴的分析,侯嬴《信陵君窃符救赵》图,选自《东周列国志》。说我们可以去偷魏王的兵符,“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让谁去偷呢?可以让魏王的宠妃如姬去偷(她有这个条件),“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为什么事情这么危险而如姬会甘愿听我们的话呢?因为公子替她报了杀父之仇啊,“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她正苦于无法报答公子呢,这次正是一个好机会啊!魏无忌一听有道理,“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如姬果然把指挥晋鄙大军的兵符给偷了出来。

后来,侯嬴又进一步为魏无忌分析道:“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这样是为了掌握灵活的主动权以利于国家。公子到时候拿着兵符去指挥晋鄙,他看形势不妙也未必从命,一定会再向魏王禀报的,这样我们的努力就白白付出了。但是朱亥可以出来帮助公子,他是一个大力士,如果晋鄙听公子的那再好不过了;如果他不听,干脆就让朱亥把他杀死。”于是魏无忌赶紧让人把朱亥请了来,朱亥笑着对魏无忌说道:“臣下我不过一个微末的杀猪屠户而已,而公子您几次亲自慰问我,我之所以不向您表示感谢,那是因为我认为小小的礼节没有用啊!现在您有急难之事,正是我为您效命的时候啊!”最后,当魏无忌向侯嬴来辞谢的时候,侯嬴说:“本来我也应该是随从公子一同前往的,可是我太老了,不能随公子前行了。那么我掐算着公子到达晋鄙军营的那天,就北向你们的方向自杀,以为公子送行!”魏无忌没有再说什么,“遂行”。

后来,魏无忌一行到达晋鄙军营后,晋鄙果然不听调遣,于是朱亥“袖四十斤铁锥,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从袖口中掏出一个四十斤的铁锥突然就向晋鄙的脑袋上砸去,这样晋鄙就死了,魏无忌就这样取得了军队的指挥权。他从这十万将士中挑选了其中精锐的八万人火速去救邯郸,“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这样赵国就保住了。而侯嬴也果真在魏无忌到达晋鄙军营的那天“北向自刭”,为我们的故事拉下了一个悲壮的落幕。

有人可能想不明白这侯嬴好端端的为什么要自杀呢?有人猜测他作为盗兵符、杀大将的主谋,已经严重地触犯了国家法律,一旦魏王追究起来,侯嬴肯定难逃罪责;又有人猜测是因为侯赢主谋盗兵符、杀大将,这是对于君王的不忠,虽然是站在公理一边,却伦理上仍然是对于魏国的不忠,而魏无忌不能死,侯嬴的死不仅名义上可以减轻魏无忌的罪责,而且也可以为魏无忌壮志。众多说法中,我认为作家李敖先生在他的著作《北京法源寺》中所作的解释比较符合那个时代的人物性格特征:“以我对侯赢的了解,我认为他老先生显然以一死来表达他并非自己偷生、只陷朋友于险地,相反的,他的朋友虽然照他的主意去冒险,还有活的机会,而他自己呢,却一死了之,不求存活。”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动中,但守信用,践诺言还是人们行动的规范。这也是那时没有现在的“信用等级评估”,但轻生死、重信诺的侯嬴以死报知己的行动能出现在那个时代的重要原因。侯嬴一介寒士,实不愧仗义、急难的高名;当然,朱亥也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共同成就了魏无忌的千秋美名。